探春搞定赵姨娘,并非难事,可惜……

探春不过是一位年轻的干部

文:爱木


我们都记得“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她初初崭露头角,给日趋没落的大观园带来了一股革新之清风。

但是我们也都记得,就在她和李纨纨、宝钗三堂会理时,被气哭了一场。那是被她的亲生母亲赵姨娘闹的。

是个什么事呢?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要给赏银。给多少?探春先问李纨,李纨说:“前日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把赵姨娘和袭人相比妥当吗?此时袭人已是姨娘待遇。

探春觉得似有不妥,跟下人们要来了从前的账本。从账本来看,还真有不同。都是从奴才升上来的姨娘,却还有区别。如果奴才从前是家里的,赏银只给20两;如果奴才是从外头买来的,可以给40两。袭人原先是外头买来的,赵姨娘却是家里的。所以袭人能给到40两,但是赵姨娘按理只得给20两。

熟谙规矩,头脑敏锐,做事精细,自是比李纨强,没被下人蒙骗了,拿了把柄去。

既然知道了这规矩,探春立刻有了主意,下了命令:“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账留下我们细看。”和下人斗智斗勇才掌握的旧时规矩,探春大约是带着点兴奋之情,立刻就把这事给办了。

很快就引来后患,赵姨娘来了。

赵姨娘心想,我现在连袭人都不如了。这主事的还是自己的女儿。心里那个憋屈啊!

其实赵姨娘来问,本来也是就事论事。反倒是探春解释了这事的规矩之后,又将满心委屈倒出,越说越控制不住了:“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连姨娘真也没脸了!”一面说,一面抽抽搭搭的哭起来。

看到这里,我都不奇怪赵姨娘为什么又接过话头,越说越离谱了。

这一对母女,两人都这么话赶话的,越说越不顾及情面了。

赵姨娘气:“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克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日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探春更气,脸白气噎,越发呜呜咽咽的哭起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谁给谁没脸!”

赵姨娘的话难听,探春又何尝客气。

一个公然里让女儿徇私,一个公然以自己母亲为耻。

探春这一场哭,也全都落到了下人的眼里。把柄没落下,脸面却在下人面前丢了去。

看得人直叹:到底还是一位年轻的干部啊!

我真想叫停,让一切倒带,回到探春最初翻出旧账,知道规矩之后吧。

要怎么做才更为妥帖周全呢?

首先,,一开始只要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只要肯多想一想,应当明白这规矩确有难理解之处,你看李纨开始都搞错了嘛,自己的妈,向来那么糊涂一个人,能一开始就明白吗?

其次,还要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人情练达即文章”,纵使宝玉厌恶这样的经世论调,但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是金玉良言。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不仅仅在于能把事情理得条目分明、公正不徇私情,更重要的是要将方方面面的人事关系处理好。

此事关键人物是赵姨娘,必须要做好赵姨娘的工作,让她内心能够接受。怎么才能做到呢?赵姨娘是难缠,内心险恶,曾经设计给宝玉和凤姐下蛊。但由于自卑,别人给的一点好她都感激涕零,宝钗给众人送礼物有她一份,她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这样的赵姨娘,这样的母亲,探春倘若对赵姨娘尊重些,搞定赵姨娘并不是难事。在给赏银前,先跟赵姨娘沟通下,好好解释下规矩,让赵姨娘明白家生的和外买的之间的区别。接着呢,再呈明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恰恰不是赵姨娘所理解的那样能够给自家人徇私,更加是要秉公办理。好言好语的,即使赵姨娘还是不能接受,也能感受到女儿对自己的一番尊重和体贴,纵然有怨言也不会到众人面前去闹了。

当然,退一万步来说,探春就这么不顾情面地秉公处理了。等到赵姨娘来闹时,若以宝钗之理性,也不至于两人说着说着还把事闹大;若以凤姐之威严,更当轻松退敌,不至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探春之年轻,一是事前不与赵姨娘沟通,二是后来与赵姨娘沟通失败。年轻干部的泪水,是他们脸面薄,历练少,是他们还不够成熟,当然也将是他们成长的见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