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红楼,饱览人间最美的风景
共读红楼群再次为大家奉献上4篇佳作,依然是选出三篇哦。
红楼梦里的别样风俗
作者:冷雨葬花魂
《红楼梦》里的风俗既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暮春时节,众话皆卸,花神退位,于是就有了祭饯花神这一风俗啦。
闺中的女孩子们,当然更热衷于这一项神圣又庄严的活动了。我甚至能想象到那样美丽的场景。
百花凋零,她们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用它们装饰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
众人们正忙着为花神饯行,祈求能够得到花神的庇佑。这是她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每每读到此处之时,我似乎也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
面对着满园的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怎能不令人沉醉,怎能不令人感叹世间的美好。
这不是那些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向往吗?花神赋予了这些女孩子们不可辜负的芳华,又同样赋予了她们那颗清纯懵懂的少女心。
最有情怀的林妹妹对待百花凋零的场景,又禁不住要感伤一番了,这是情理之中的。
花神赋予了林妹妹这个职责,林妹妹就是这些花儿的守护神。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她处处呵护这花儿,就连不小心踏到它们她都暗暗的谴责自己。她不忍心看到落红被风吹得凌乱,也不想看到落瓣被流水冲到污秽的地方去。
是她亲手替花儿收葬,让花魂得以安歇。
那一缕缕挥之不去的幽香荡漾在林妹妹的心间,百花的冢前。
林妹妹既是花神的使者,又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她自带了那一种仙气和那份灵秀。在这个最美的时节我记住了这个最美丽的女子。
我再也找不出比祭花神更美的风俗了,它的美使我深深地哲服。因为花神我知道了那些美丽的女孩子。初读红楼时我并不了解花神是何方神圣?在我眼里她大概就是守护女孩子的那位仙女吧!
瑶琴中,寻觅的红楼往事
作者:雨打梨花深闭门
在我眼前,有一张瑶琴,上面散满了些许尘埃,已被光阴搁置良久。
与我,更是一段缘,分也是一丝情。弹时细细的品味,那含着的淡淡忧伤,静止的生命是否能重生?
回眸间的那缕清甜的微笑,都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时简简单单,只有一间茅屋,一张琴,一张桌,便足矣,历代的文人雅士皆是这样随兴。
“君子必左琴右书”,如今的我也当回文人,细细在琴中品悟那经典的红楼往事,又是怎样的万古情长?
时光里有一段寂寥冷清的秋日,黛玉曾犯过咳疾,宝钗前来寻问病症,告诉她要用燕窝冰糖来调养。
两个孤傲的女子,这样一番深深的交谈,给幽僻的潇湘馆增添了些暖意。
第四十回中,黛玉曾不经意间说出《牡丹亭》《西厢记》中的两句,宝钗并没有当众拆穿,反倒私下里关起门来认真的教导一番。
黛玉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一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里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黛玉对宝钗倾诉的,只言片语都是用心,不禁让人感动!突显出对宝钗的感激之情!
宝钗临走前,黛玉依依不舍的说:“晚间再来和我说会儿话。”
可是上天不做这个情,到了晚间,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宝钗在蘅芜苑也想着黛玉,遂命婆子给黛玉送去了燕窝,黛玉心底很是感激宝钗,赏了五百钱与那婆子喝茶,自己临窗伏案望着窗外的景致,想着宝钗的种种好处,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格式作了一首《秋窗风雨夕》。
本是一个情深谊长的夜晚,如果不是那秋雨,宝钗又至潇湘馆,两个人之间或许会更亲近一些。
人生也许需要留白,何况她两都是性情中人,一句深处可亲的话语,便可以将一切不愉都烟消云散。
我总是感觉宝钗和黛玉她们之间的情意非同一般,黛玉直接唤宝钗的母亲为娘,亦直接唤薛宝琴为妹妹。宝玉曾经问过黛玉一句话:“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便应了此景了。
可惜好景不长,还记得黛玉和湘云联句: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那时,便已不见宝钗的踪迹。
可能宝钗已经知晓因果,成了首个离开大观园里的人。对于这儿,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温情的记忆只会随着时间渐渐的淡去。
黛玉也知,宝钗一走,连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只能与大家一起祸福相依,真是我言秋日悲寂寥。
想当初一起办诗社,行酒令……
知华丽的极致就是消亡……
黛玉你又可以去哪?只能随着贾府生死与共。
她们之间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是两位都深深爱着宝玉,都为才貌兼备,举世无双的女子。
黛玉于宝玉本是前世有缘,一位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一位是三生石上的绛絑仙草,要的是木石姻缘。
她天生要带锁,精灵剔透,生命中需要与一位带玉的公子相配,要但是金玉良缘。终至成了宝玉一辈子都还不了的情债。
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一个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都为极致,让大观园中众女子都甘拜下风。
只是因为姻缘,而互相冷淡。
宝钗未来之前,黛玉也算一个幸福的人,待遇胜过贾家的三位小姐,连城府颇深的王熙凤都对其与之好感,李纨探春等更是对其存在着一份欣赏与赞美!
看她在写菊花诗《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看似在写菊花,实际上是写自己的遭遇。诉秋心的人出现了,自己内心也彻底的释怀了。
那一晚的美好,缠缠绵绵的秋雨绘出了一段动人的旋律,让我们永生难忘。
命运由不得做主,有聚就会有散,黛玉本来就喜散不喜聚,也不怨宝钗,对于宝玉只有再见了!
往事依稀,烟云幻散,只留存于那段时光里清浅清浅,回忆别念。
刘姥姥给巧哥儿起名字,有来由
作者:老Q子
话说凤姐的大姐儿,长到好几岁了,还没有名字叫。
奇怪了,为啥?
后来听她的一句话,才知道大概端由。她说她家大姐儿常肯病,所以起个合适的名字,能压住他。
看来起名字这学问还不少呢。不仅是起合适的名字,而且连起的人都要合适。
大姐儿的名字起不了,是因为起名字的人未到或者说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没有名字是等到这个时候了,一直搁置在那儿。
这么说着,说着,来了一个人: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不是合适的人,暂且还不知道,这得王熙凤点了头才算。
人家有讲究,所以必须得有资质才过关。虽然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并不是刻意去考验刘姥姥,但也得有能力证明出来。
第一关: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头进荣国府,在行为方式上就有区别。
头次是乞求人家,须放下身子,厚着脸皮,低崖下寨,再好的语言能力,也不是表达的地方。
第二次她是来相谢人家的,是报恩来了。正碰贾老太君又想听听上了年纪的人,给她讲讲外面的稀罕事儿。刘姥姥的语言编辑能力派上用场。干脆来个现炒现卖,把人家家的事儿,搬到乡下,再神话了,再讲给人家。这故事讲的,连王夫人都入迷。
第二关:才艺表演。
刘姥姥在贾母和众人陪伴下逛游大观园,被王熙凤耍弄得最痛,而且也只有她能这么耍。
看王熙凤怎么导,刘姥姥就怎么演;没有剧情,没有台词,只靠即兴发挥,却把个大观园红火的乐翻了天。
事后,凤姐也觉得有点过,但刘姥姥说为了老太太和大家图个乐,我还巴不得呢。她的心理素质如此之好!
第三:综合测试。
游园回来,刘姥姥就带板儿先来见王熙凤。开始王熙凤还是立着姿势,她把老太太和小姐儿的生病,间接推委到刘姥姥的身上,意思是因为陪刘姥姥游园才引起的。
接着这招,刘姥姥是如何化解的。
先说的是贾母,她忙叹道:老太太有年纪的人,不惯十分劳乏的。一句话点出来了,没病,是劳累了。
再看说大姐儿:原是不应该去的,因为小人儿家,因为生地方儿,因为不大进园子。比不得乡下孩子自小那里也敢去。
又分析说,一则风扑也有的是,二则只怕他身子净,眼睛净,或遇见什么神了。
然后指出具体化解方案,依我说给他看打送的本子,仔细撞客着了。
照做,大姐儿果然睡安稳了。
刘姥姥一语提醒凤姐。
这一提太历害了,醒了的凤姐,也改变态度:原来神手不凡。笑着夸奖,到底是你们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多。并如实相告大姐儿的情况,常肯有病,不知什么原故。
刘姥姥又是一番分析,生的尊贵就娇嫩,禁不起委屈。指出正确方法是以后少疼他些就好了。
王熙凤说,这也有理!
这就点明了她对刘姥姥能力的满意程度,刘姥姥的资质充分得到认可。
王熙凤说,我想起来他还没名字,你就给起个名字。一则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贪苦些,你贫苦人起名字,只怕压的住他。
王熙凤的说法,在过去确实是有讲究的,起名字的乡俗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起名字人必须具备这么些条件:孤寡、贫穷、心善、明理的年长老人。只有这样,他们起得名字才灵验。
最后一关:智力考试。
刘姥姥一听,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道她是几时生的?凤姐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刘姥姥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巧哥儿。
你看刘姥姥起名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起,而是依了时辰运势来的。
最后还有批语偈言,以毒攻毒,以火攻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简直是一位得道的智者了。
现在我们看巧哥儿的名字雅中带俗,俗中有雅,比起同类型的名字如丑蛋,二愣,狗剩等等要好得多。
文中点题处是,王熙凤自是喜欢,忙道谢。这也是对刘姥姥这位乡下老太婆的极大推崇和肯定了。也揭开了两家关系绝非一般。
当我心无所求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才会生出双翼
作者:黛袭
宝玉梦中有一处迷津。
迷津这个地方,周围“荆榛遍地,虎狼同行”,源头“一道黑溪”,令人恐怖。
据警幻说,深有万丈,遥亘千里,辽阔无边。
这里面当然不是毫无生物,还生活着一群夜叉海鬼,专门捉拿已经走到迷津边缘的人。
照例这些夜叉海鬼应该是上班一族,下面应该有更大的领导。
水面上只有一个筏子。那么宽阔的水面,却只飘摇着一直小筏子,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你拥有多大的官职或财富,在这里也买不到像样的舟楫,众生在这里倒显得十分平等。
上面掌舵的是木居士,撑篙的是灰侍者,警幻特别强调一点:这两位不受金银。
我想,受了金银又怎样?到哪里去消遣呢?
总之,木居士和灰侍者,心如槁木面如死灰,不受世间繁华诱惑,不惹红尘风月情债,他们工作原则是看心情。心情好,看你有缘,或可把你度过彼岸,心情差,看你无缘,对不起,夜叉海鬼正等着你呢。
这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假使不小心来到这里,一切都要按照这里的规矩办事。
即使贵如宝玉,宁荣二公寄托家事的继承人,太虚幻境警幻的座上宾,都不讲情面,该捉就捉。
宝玉为什么来到这里?是和可卿温柔缠绵之后,携手游玩,不知不觉到了这里。
为什么宝玉和可卿缠绵?是因为警幻的成全。
为什么警幻要成全宝玉和可卿,是因为宁荣二公的嘱托。宁荣二公深感家族衰败在即,后继无人,无奈出此下策,这其实是一个馊点子。
看看宝玉掉进迷津之后,大喊什么?大喊“可卿救我!”
说明了什么?说明宝玉落入未知的危险境地之中,想到的仍然是自己心中所迷的女儿。
旁边不是有警幻?如果警幻施展法术,才可能会救他呀,但是宝玉偏喊可卿,这叫宁荣二公情何以堪?
整本书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宝玉的执迷,致死不悟,就是那么喜欢女儿,就是甘心情愿把青春虚度,就是不愿为了家族牺牲自己的偏好,就是这样一个坠落迷津的宝玉。
宝玉的故事里多多少少渗透着作者的感慨,既然把年少时宝玉执着意淫的状态比作迷津,那么成年之后的作者对此则是五味杂陈,尽管在文中他一直要把宝玉写到出家当和尚了才罢休。
想一想,作者关照的又何止宝玉一人?
年少时,刻苦攻读,中了进士袭了爵位之后,竟然又苦苦追求成道成仙的贾敬;
身在佛门就应好好修行,却偏偏愿意追寻人间繁华富贵,不惜两手沾染鲜血的静虚;
在官场路上一路腹黑到底,彻底颠倒读书人形象的贾雨村;
介于主子奴才之间,处于尴尬地位,一心为娘家寻好处的赵姨娘;
伺候主子,想在花之巷大捞一把的鲍二家的;
想把女儿送进怡红院享福,其实不知道那里斗争最残酷的柳家的;
等等,等等,哪一个不身处迷津而不自知?那个独立王国的源头黑溪,大约是世间最毒的毒汁。
作者大约是告诉我们,假如面对这些执迷,能心如槁木面如死灰,心如止水不动声色,那么,或许我们才能跳出那个死气沉沉荒芜恐怖的地方。
当我们心无所求的时候,灵魂的双翼才能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的飞翔,才能饱览人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