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美的这一刻,却是曹雪芹最心痛的一刻
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这是黛玉进贾府获得的第一个评价,也是众人眼中的黛玉。作者没有写她的外貌,而是表现她的一种气质美,重点在于黛玉的涵养。
小小年纪,言谈不俗,当是最难得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看出黛玉心理上的早熟,是个早慧型的女孩,另一方面,也说明,经过父亲教导,也早已知书达理,有着丰富的知识,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社交场面,是一位高情商女子。
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当就是古之女子的那种柔弱美了,使人一见,就生出怜爱之心。但是,这又并非病。因为,作者在后面点出了“自然”这两个字。
要真的是一种病,一种不治之症,人的容颜看上去,当然就会十分的不正常,不自然。黛玉之自然态度,当就是作者的直笔,后来说的癞头和尚的话,说黛玉之病来到贾府这样的人家,会不得治,当就是一种幻笔,暗示着黛玉进入贾府后,会遭遇悲惨的命运。
再看王熙凤的话: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我相信,也不是王熙凤的夸张,而是一种真心的赞叹,并为自己即将赞美贾母作好铺垫。
看看后面,作者说的话,就知王熙凤此话不假:
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这可谓是杜甫笔墨中那种足以倾国倾城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以黛玉之美,稍微有一点悲戚,花鸟都不舍。怪不得贾宝玉是那么呵护她,怕她忧心。
贾宝玉病倒后,薛蟠那种人不知怜香惜玉,看着黛玉为宝玉满心担忧的样子,作者是这么样写的:
(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黛玉之美,就是如此的具有杀伤力。薛蟠酥倒在那里,或许是尘俗中的他,一定觉得林妹妹是那么高不可攀。反观薛蟠与其他女子,是那个调笑无度。
而这里,作者写的依然是黛玉的那种自然风流婉转的态度,而不是容颜上多么的惊人。这种美,是黛玉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气质,是一种真正的美。像宝钗,也就只是美得艳俗,皮肤如何白,脸如何圆,眼睛如何亮,鲜艳得很,却缺乏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接下来,是宝黛初见,作者为黛玉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见她: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浓墨重彩写来,黛玉却依然是那种淡淡的美,如云如烟,轻轻地飘荡尽人的眼里,令人心醉。
与众各别,当就可以替换成“见之忘俗”四个字了。黛玉之美,早已不是人们概念之中的那种美,有别于一切世俗之美,自黛玉来,美的概念,就需要重新定义了。但是,作者也找不到准确的词汇,只能感叹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比西子都美了三分,林黛玉从此也就成了贾府里第一个传说。大家的美,每每被人发现,都会不自觉的想到林黛玉,觉得她们都是林黛玉的影子,仿佛林黛玉身上聚集了天下美丽女子身上的精华。
众人均觉黛玉美,其实,黛玉也有觉得自己美的时候。
那回,黛玉获得贾宝玉送的两块手帕,写了三首诗,早已是面上作烧,内心热血沸腾。她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这里,黛玉当是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觉自己卑微的生命,走进了春天,比那万树的桃花更迷人。只是,她不知,她的病也正是由此萌发。
她绽放着自己的,她的一颗爱心都给他了别人,给了宝玉。可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贾府里又有谁能够真正怜惜得了林黛玉呢?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她的病呢?作者说她却不知病由此萌,当就是对她最深的怜惜了。林黛玉最美这一刻,也就是作者曹雪芹最心痛的一刻了。
黛玉也就是这么一样动人的女子,她从书卷里走来,风流的态度,自然婉转,见之忘俗,又是那么样的具有温度,贾宝玉见了,只当久别重逢。
品读红楼经典,感悟诗意人生
喜欢,就一同分享吧,也要记得关注我们哦
征稿邮箱: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