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闲话|读康辉《平均分》
前几天看张艺兴的《而立·24》说到康辉的《平均分》,今天早上花了一些时间把《平均分》看完了。看完之后,好像把一个中年人(其实依然是年轻人,少年感)的大半生看完了,似乎又有点意犹未尽。
《平均分》记录的是康辉人生的一些经历,包括职业经历、对生活中一些点点滴滴的个人的感受。书名叫平均分的原因在于,康辉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型的人物,从小到大,他一直在努力的在他做的每一件事上能够达到及格,在努力一点,在及格之上拿到一个更好的分数,可能每一项都不是特别的突出,但他希望把每一件做的事情都认认真真的做好,最后能够取得一个更好一点的平均分。
康辉的文字非常的平淡,叙述逻辑非常的强,一如他在屏幕上的形象:稳。书中讲述了他的少年、青年、大学、工作时代,有写给父母、姐姐、妻子、妞妞和波波的信,还有作为校友代表或嘉宾做的演讲。也写到了为什么以前有很多出版社邀请他出书,但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去做,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与他做过沟通后就应允了下来。
说来也巧,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许多名人的传记或者随便,比如白岩松、董卿、朱迅等等。目前来看,央视撒贝宁、尼格买提、朱广权还暂未出书。当然,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他自己的思考,读完后总有一种隔壁家小哥哥的样子。你看他一步步地走,你不知道他心中曾经的紧张,但当所有的一切和幕后跃然于纸上时,你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心惊胆战的时刻。
2006年,康辉第一次主持《新闻联播》,不过之后就被安排到其他节目中去了。直到2008年才正式下发通告让他加入到《新闻联播》团队开始日复一日的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2008年,确实是一个值得被记录的年份,这一年除了雪灾、奥运,还有汶川特大地震,对于康辉来讲,那一年逐步开始的直播对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可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他们的忙碌中被永恒地记录在了视频里。
康辉小时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顺风顺水,大概也没有想过会进入到播音主持行业里面,只是在偶然或者说必然的情境下进入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这一点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人生当中的经历也是在偶然或必然的情境下进入的,就像是有时候在别人的文字叙述中,突然地被触动。尽管我们常常是在不同的电视屏幕中见到他,但第一次觉得他是这么的熟悉。或许对于我来讲,看一个人写的人生小记或随笔,总会觉得那些不经意间留下的文字其实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
书籍是康辉在2019年国庆节后开始写的,书中有记录到他两次播音解说国庆阅兵的内容。09年、19年,或许还会有下一个10年。当然,人生非常的奇妙。我记得当时在国庆阅兵排练时,解说人员就坐在我们前排,我坐在他们的后排,听着他们说要怎么修改解说词,尤其是在比较敏感的地方,更要着重注意,拿不准的一定要找领导核对。排练总是在夜深的时候,康辉和贺红梅(国庆播音解说女音)工作繁重,并未由本人参加,或许这也是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当十月一日国庆节时坐在寝室里听着解说时发现和排练时的声音不一时才反应过来。当天,康辉和贺红梅吸氧解说的事情上了微博热搜,他们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以往我们认识年近50岁的人时,总觉得会缺少活力或者缺少以往年轻时的状态。但康辉给人的感觉并不是这样,他身上的那种少年感使得他在同辈人面前显得尤为突出。即使把他放在一群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里,或许也不一定能够觉察得到,令人十分羡慕。
通过书籍,我才知道他是一个丁克。或许以往总是关注他的播音和主持,对于他的生活了解得很少。这一次算是知道了他的家庭生活情况。《与妻书》当中写到了他写到了自己现在的害怕,害怕阿尔茨海默症,一种会彻底摧毁记忆的疾病,这使他恐惧。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会害怕这个呢?是害怕自己忘记什么东西吗?是妻子?往下看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实在是太单纯了。他在书中写道:
“我甚至想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这可怕的疾病出现在我们身上,我希望那个人是我,因为我真的接受不了我在你眼中成为一个陌生人。而即使我不再认识你,以你的美好,我必定还会重新去追求、去拥有。对,我们不怕,我们可以再次走过那段路程,从朋友,到情人,到伴侣。我们把所有的美好复制一遍,所有的都不会丢掉,是的,只不过是重新拾起,再笃定地握在手里。”
这段话让我感受到文字的亲和力量,还有那种对于爱情的感触,现代人的爱情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地一步步从朋友到情人再到伴侣的越来越少。或许是很多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出现了变化,才导致了快餐速食主义。所以,爱情对于我来讲又是什么呢?我很少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有一天需要认真地停下来思考。
我想到有段时间长期看《新闻联播》,康辉的播音就是那种给人“中国气派”的感觉。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都在提“中国气派”,但实际上能够拿捏很准、不失分寸的人其实很少,罗京是一个,康辉算一个。在康辉的书里也提到了罗京,播音26年,0失误。也讲到了罗京对于康辉影响最深的三句话,或许在每个人的成长路上,能有这样一个亦师亦友的人物存在,荣幸之至。
写到最后,就用中国传媒大学翁佳2002年对康辉采访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认识康辉13年了,了解越多,越觉得他就像21℃的气温,不多不少,刚刚好。这样的人做新闻节目,不温不火,刚刚好。这样的人做朋友,不冷不热,刚刚好。”
希望你身边也拥有一个21℃的朋友。
重庆已经恢复正常了,火锅美食,公共交通都已经全面恢复了,走在路上能够闻到飘香的火锅味道。
你们那里呢?
图文 / 罗勇
排版 / 小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