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厥阴证为表阴病

《伤寒论》有“六病”“六证”和“六时”。“六病”和“六时”相关联,即在六时上得病,谓之六病。如在太阳时辰上得病,谓之太阳病,余病名仿此。六证是在人体表部、中部和里部三个部位上表现出来的三阴三阳等六种病证,简称六证。表部有表阴、表阳二证,中部有中阴、中阳二证,里部有里阴、里阳二证,合为六证。
     太阳病证为表阳病。如48条曰“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第5条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阳明病证为里阳病。如180条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病证为中阳病,即半表半里阳病。
     太阴病证为里阴病。如273条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病证为中阴病,即半表半里阴病。如281条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证“脉微细”实际上是脉沉小。如285条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假如305条脉不沉,就不应是附子汤主之,而应是桂枝汤主之;又假如305条不是“手足寒”而是手足热,也不应是附子汤主之,而应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易桂枝。因为脉沉手足寒是阳气虚,阳气虚者邪气必然从表入里,故阳气虚者就不是表部病。表部病手足热为阳气实,阳气实为什么会脉沉呢?表部病脉反沉者必为里寒,如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注意92条无手足厥,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手足)反发热是表里合病之表热里寒证。如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证法当手足寒,手足寒为阳气虚,必不可发汗。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必为手足热,而其证脉沉为里寒,所以用附子温里。如果没有里寒,纯为表阴病,则脉不会沉。
     厥阴病证为表阴病。表阴病为表部阴寒病证。表阴病的表现是脉不浮、无热、恶风寒。如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可以传里,发于阴也可以传里。传里就是变证。326条厥阴病提纲证的表现,反应了厥阴病证的病机。如“消渴”是脾胃气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必然水停心下,脾胃气弱不能化水为津上承口腔,故出现消渴。“气上撞心”为正气抵抗邪气入里,欲将邪气解除于外,如第15条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气上撞心则“心中疼热”,心中疼热反应了胸膈郁热,胸膈郁热则知饥。虽然知饥却“饥而不欲食”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故“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什么病人伤寒初得病即为表阴病?是因为病人原本胃气弱。如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太阳病篇122条是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胃中虚冷。厥阴病篇326条没有发汗,故为原本胃气弱,又因伤寒导致胃中虚冷。可见厥阴病证为病人原本脾胃气弱,也就是发于阴为脾胃气弱。桂枝汤为厥阴方,方以生姜大枣健胃。厥阴病证用桂枝汤不可啜粥发汗。如当归四逆汤证亦为厥阴证,其方为桂枝汤衍变方,其方服法不啜粥发汗。而太阳病证用桂枝汤法则需啜粥发汗。
     326条之“消渴”为五苓散证;“气上撞心”为桂枝汤证;“食则吐蛔”为胃中寒,可与干姜温胃;其治法应为温里利水解外。
     326条为厥阴证表邪欲入里,正气上冲抗拒邪气入里。邪气能不能入里,就看正邪分争孰进孰退了。如342条曰“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厥阴病证阳气退则邪气进,邪气进则手足厥;阳气进则邪气退,邪气退则手足热。
     327条曰“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中风为表阴病。表阴病脉微浮为阳气进,阳气进则邪气退,故为欲愈。脉不浮为阳气不进,阳气不进则邪气不退,故为未愈。
     厥阴病证表邪入里可以化热或化寒,厥阴病证本为表阴病,正邪在表部分争,邪气胜则邪气从外入内,法当解内。正气胜则邪气不能入内,法当解外。邪气入内可以化热或化寒。邪气入内而化热者如白虎汤证、白头翁汤证、栀子豉汤证等;邪气入内而化寒者如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茯苓甘草汤证等。邪气入内无论化热或化寒,都已不是厥阴证。
     六病在表中里三部,从阴阳属性而分为六证。既然有里阴、里阳,中阴、中阳病证,必然有表阴、表阳病证。是少阴为表阴,还是厥阴为表阴,从原文281、282条来看,少阴不属表。而经曰“脉沉为在里”,少阴病证脉必沉。故少阴病证不属表病。以此排除法,也可得知厥阴证为表阴病。厥阴证代表方为桂枝汤、五苓散。

厥阴病证本质提示为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厥阴病证,病家原本胃气弱,故渴欲饮水者,当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厥阴病证渴欲饮水者,是阳气来复,阴邪欲去,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若饮水多,必水停心下,出现326条的“消渴”。厥阴病证出现消渴,是饮水多引起的。厥阴病证脾胃气弱,若饮水多则不能化水为津而水停心下,水停心下则气上冲心,心中疼热,变为胸中郁热、胃中虚寒之状。胸中郁热伤耗津液则渴,胃中虚寒不能将饮水消化吸收变为津液上承口腔,故出现消渴。所以厥阴病证渴欲饮水者,当少少与饮之,不可多饮。
     厥阴篇里的方剂大多不是厥阴方,而是厥阴证变化之方,就像太阳篇里的方剂大多不是太阳方一样,而是太阳证变化之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