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用生命打造的23个成语,鲜为人知||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院

他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刘邦赞他:“战必胜,攻必取”

楚汉时期

人们评价他“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后人奉为他为“兵仙”、“神帅”……

他是韩信

他在军事上为西汉的开国

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

也留下了与之相关的23个成语

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

也展现了他历经了磨难、屈辱

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

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比喻极大的侮辱。

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形容处事和认识事物时感性强,缺乏理性思维。
点击下方名片,和百万诗友一起
读禅语,听禅意;
共悟人生,净化心灵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励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慨叹。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楹联传统文化研究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