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登系列】冯贤林的启示(4)
话分两头,却说那些有了污染的袋子,被冯贤林弃之草丛,那西塔的海拔千米左右,温度不高,温差甚大,阳光紫外线很强烈,草丛也不是阳光直射,山体和房屋两边遮挡,倒是一个绝妙的好环境。
那些袋子温度一降,白霉便不能肆虐了,而香菇菌丝正好因为呼吸加强得以大展拳脚,不久自然压过白霉了。当然这白霉也不是很恶性的,又不是很严重。
这里我们要扯些技术问题了:
第一,创造一个不利于霉菌的环境,就是增加香菇的对比强度,要是这些袋子不是香菇菌丝,耐得低温和温差,耐得紫外线,而霉菌偏偏都怕这些,那么,香菇菌丝是无论如何压不过白霉菌丝的,因为在我们平地,香菇出现了白霉,即使保住了,香菇菌丝也会相对弱很多,不会出得很正常的菇。
第二,菌袋的呼吸,菌丝培养一般认为要求恒定温度,这个应该不符合自然属性,木生菌菌丝长在木头里,本身一定是适应温差的,但人工条件下制造温差比较消耗能源,所以就不能用温差方法培养。此外,恒温环境可以相对封闭,早期对杂菌的进入有保护作用,所以人工栽培培养菌丝的早期也不适合有温差。温差对于菌袋,除了天性之外,显而易见的就是加强了呼吸,这个不仅是香菇,做蘑菇草菇发酵时大家也都很容易感觉出来菌丝呼吸的重要性,发酵法栽培平菇为什么要打孔,都是内部呼吸需求在起作用。
所以这些被当成弃儿的菌袋,反而是在自然界里锻炼得更加强壮,即使有一段时间不适,也在后面被弃了以后有个得天独厚的环境能够恢复健康。用我当时和冯贤林的话解释就是: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你和冯贤林谈什么温差、呼吸、紫外线,他理都懒得理你,我这么一玄乎,他倒是低声下气的点头称是。这个其实又和梁老师的野化栽培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我一到易菇论坛就卯上了梁老师的野化栽培,与我这个经历所产生的概念是有关系的。
前年我们为退伍军人办学习班,虽然都是不愿意学的,但有来自山区的学员,也还是很有兴趣和我讨论一些相关问题。其中一位铜鼓来的学员就说,他们那里有户农民,因为政府禁止种香菇,偷偷摸摸躲到山高路远的所在,到亲戚家做了几万袋,结果,在城郊水平很一般的这位农户,却取得了远高于平地的产量和质量。学员认为是因为没有人的影响,我告诉他不对,更多的是因为那里的环境更适合香菇。
冯贤林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农民,他那边准备菇棚也非常卖力,因为根据当时政府宣传描绘的蓝图,他掌握了这个是可以发财的,比偷砍树木也不见得差,而且没有法律风险。当然现在看来政府宣传虽然过头,但对做的长期,已经有了好的客户资源和稳定技术、良好环境条件的农户,这个并不是不可能的,一般农户靠这个也比传统作物农业强。恰如其分的宣传就是不至于让人家期望值太高而更加失望。为了这个希望,冯贤林可是不惜工本,茅草是只要出力就能大把弄来的,毛竹木材都是就地砍来,不外运不犯法,乡里更加是网开一面。
所以,冯贤林这菇棚搭的是严丝合缝,四周围得是刀枪不入,上面盖得也密不透风。也许用来住人是不错,但对于种香菇来说,既可惜了人工材料,也不合乎香菇的要求,联系我最近的【歪菇理1】看,这问题就出来了。
冯贤林先把没污染的菌筒尽量往里靠,忙乎两天了,才搞完,发现进口处还有一小块地方空余,他觉得,要多点菌筒就好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到,搭棚是按照做袋数量定的面积,现在坏了一些自然空了地方。接下来他就想到那些污染的菌筒,于是跑到屋后一块,嘿,这些袋子长得白白净净,硬邦邦的,一点不像污染的样子(污染白霉如果全是白霉虽然颜色也可能是白色,袋子就是软的了)。冯贤林想,这些会不会也可以出菇呢?不管他,反正那地方空着也是空着。
冯贤林把这些菌筒挑回去,就放在靠门口的这块空地处,然后一起按部就班,按照学习班听来的办法管起来。
也不是冯贤林多么本事,西塔这地方的条件,香菇比其他地方好管,一路也没什么意外,转色现蕾都正常,巡回检查的技术员还表扬冯贤林做的不错。
可等到菇慢慢长大,冯贤林发现不对劲了,怎么香菇白白的,和平常看到的不一样,而且菇脚老长,倒是那些污染袋子那一块的颜色明显深些,脚也短,盖子的花纹也很漂亮。到市场一卖,价格也是两般了,冯贤林彻底晕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一样做的,时间都没有差距,唯一的不同就是这些出菇好的曾经被污染过。他这分析,作为缺乏基础理论的人来看,确实不假,所以,每次遇到同样做香菇失败的人,冯贤林就拿这个说事,那些做失败了的人如何有能力分析这里面的对错呢?所以这些歪理还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