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奇袭八公桥:这个了不起的将军是株洲的!

【人物小传】

杨得志(1911-1994),原名杨敬堂,从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到1979年指挥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了我军几乎所有时期的战争,从士兵成长为总参谋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清风店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著名战役战斗,创造了永留战争史册的精彩战例,是智勇双全、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先后担任过19兵团司令兼陕西军区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从1980年2月至1987年11月,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近8年时间,是我军历史上到目前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总参谋长。

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在北京逝世。

1940年1月,时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杨得志(后排左一)与战友合影

杨得志故居航拍图

横戈马上行,抗战保家国

杨得志驰骋抗战疆场,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决战平型关,奇袭八公桥

【行走】

英雄已去,故居留芳

过渌江大桥,沿S211往南行驶约5公里,便到了株洲县南阳桥乡三望冲村村口。

入村,沿着村道拐上几个弯,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在一片青翠环绕中,几栋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静静地沐浴在朝阳中。

这便是鼎鼎有名的杨得志将军的故居。我们迫不及待地朝它走去。

“你们来得巧,今天正好是周一闭馆的日子。不然游客很多,我恐怕都没时间招待你们呢。”7月27日上午9点,一见面,故居负责人杨春明热情地将我们请进了屋。

49岁的杨春明是杨得志将军的侄孙,自2011年故居建成后他就在此工作,“以前这里只是几间土坯房。”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原名杨敬堂)就出生在这个贫穷的铁匠家里。11岁时,母亲在难产中去世,为了减轻家中负担,父亲把他送到三门渡口给人看牛。

1925年2月,年仅14岁的杨得志,跟着哥哥杨海堂离开家乡,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挑煤,期望闯出一条改变命运的新路。也大致在这个时期,从这片土地上,先后走出了左权、宋时轮、耿飚等一批心怀抱负的年轻人,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英人物。

1928年1月,湘南起义爆发,杨得志与哥哥一起义无反顾地投奔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两个月后,杨得志参加了第七师对国民党军的反“进剿”作战,这是杨得志革命生涯的第一次战斗。同年4月,杨得志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将军没有回过故乡。

英雄已去,故居留芳。走进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他当年用过的斗笠蓑衣仍挂在墙上,用过的柴垛架子和独轮车仍躺在屋角。

“这是将军的战斗笔记,上面记录了1943年冀鲁豫地区粉碎日伪军的作战情况。”“这是将军最爱的柳藤箱,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发给他的,跟着他南征北战10多年……”

一旁,杨春明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每一件遗物背后的故事。这些珍贵纪念品,记录了将军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印象】

难忘将军桑梓情

一个小山村里走出去的开国上将,在世人眼中,杨得志征战无数,是智勇双全的福将。可在侄孙杨春明眼中,“叔爷爷是电影里了不起的人物,也是个慈祥的老人。”在乡邻眼中,他还是那个“当了大官不忘本”的敬堂伢子。

我们不断寻访、对话,透过历史的硝烟,去还原那个战场外的杨得志。

是个大将军,也是个慈祥的老人

“我们兄弟俩的名字还是叔爷爷给取的呢。”提及自己的名字,杨春明颇有点骄傲。他和哥哥杨红峰出生前,杨得志便来信说,若生男孩,便取“红峰、春明”四字,以表“革命胜利,春光明媚之意”。

“那个在前面骑马的团长演的就是你叔爷爷,他是个大将军,可威风呢。”杨春明还记得小时候,村里放电影《突破乌江》时,父亲杨富柒一边看电影,一边眉飞色舞地跟他讲述叔爷爷的抗战故事。

1974年,8岁的杨春明来到武汉军区,第一次见到了叔爷爷杨得志。

“我一个乡里伢子,冒冒失失的啥都不懂。记得在他家第一次看见了沙发,我高兴坏了,一身泥巴的就站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可他就像个慈祥的老人,只是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时至今日,41年前的这个细节,杨春明仍记忆犹新。

买光供销社的套鞋,送给乡邻

1950年1月7日清晨,尚在睡梦中的左云球被“哒哒”的马蹄声给惊醒了。

他爬起来从窗户缝里望出去,只见田野上几匹高头大马正往自家疾奔而来。南方少见马匹,他忙喊正下厨的母亲杨桂泗:“有骑马的到我们屋里来了……”杨桂泗仔细一瞧,来人竟是自己的亲弟弟、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

再回故里,当年的愣头伢子早已成为战功赫赫的司令员。这次回故乡,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听父亲说,叔爷爷在家没待几天,就带着49个南阳桥的家乡子弟参军,奔赴朝鲜前线去了。”回忆这个情节后,杨春明补充说。

第二次回故乡,已是1957年秋,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从醴陵乘木帆船顺渌江西下,当日黄昏,杨得志在高沙洲上岸,再次回到了家乡南阳桥。

下船时正下雨,道路泥泞,杨得志直奔乡供销社。“那次回家,叔爷爷把供销社的套鞋都买光了,全部用来发给乡邻。”杨春明说,直到如今,住在附近的不少老人提起杨得志,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当了大官都不忘本呢。”

乡音未改,牵挂家乡建设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虽一直在外工作,故乡的人和事却时常让将军杨得志牵肠挂肚。

“每次见他,都要我用乡里土话喊他爷爷。”杨春明说,杨得志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的口味都跟在老家时一样。“他最喜欢吃剁椒鱼头,可他家厨师做得不地道。后来我去他家玩时,特意将秘诀教给了厨师,要将鱼眼睛蒸得鼓出来才可端锅。”说到这,杨春明笑了。

虽身居要位,事务缠身,但只要是家乡的人来了,杨得志总会热情款待。

1975年早插前夕,正是浸种时节,原株洲县渌口区委书记易迪生和三望冲大队支部书记王选华等4人,前往武汉军区看望将军。将军乐呵呵地在门外迎接了他们,他一边把家乡的客人迎进屋里,一边说:“到我这里来,至少得住半个月时间嘛!”

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政策法令,为家乡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将军都是尽力帮助。得知家乡缺少运输机械,他还设法为家乡买了一辆“嘎斯牌”运输车和几台拖拉机。

杨得志战斗笔记中记录的1943年冀鲁豫地区粉碎日伪扫荡的作战情况

【印记】

纵横驰骋,卫我河山

从一个打铁的穷孩子,到中央苏区“红一团”团长,从抗战时期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决战、解放大西北,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副司令、司令,再到新时期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得志纵横驰骋,戎马一生,颇富传奇色彩。

决战平型关,赢得同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奇袭八公桥,巩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等,无疑是他抗战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战平型关,歼敌1000多人

抗战爆发后,杨得志任八路军343旅685团团长,参加了八路军“同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平型关战役。

杨得志奉命率团冒雨秘密进入了指定地域,担任伏击圈“袋底”的任务。

1937年9月25日上午8时左右,日军坂垣第五师团21旅团及后续部队开始进入我伏击圈。随着师部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杨得志打响了第一枪:“全体冲锋,打!”当日军清醒过来时,他们已被彻底包围了,两军已厮杀在一起。日军多次集中力量,妄想从杨得志的阵地上撕开一个口子,但都无济于事。

平型关大战,1000多名日军全部被歼,而我方没有被敌人抓到一个俘虏,这在红军的战史上尚无先例。

1953年,在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毛泽东诙谐地向人们介绍说:“你们都认识吧,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老乡哩!”

平原游击战,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38年春,为了在冀鲁豫平原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游击战,配合、支援正面战场上国民党部队在徐州一带作战。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时任五师三四四旅代理旅长的杨得志,奉命率队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发展。

出发前,朱老总把杨得志叫到一边,向他交代任务说:“你去的这一片,属于冀、鲁、豫三省边区,是古战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这里对于确保太行山,沟通山区与平原联系,阻止日军南下和西进起着很大作用。无论如何,这片区域要牢牢地控制在我们手里啊!”

1938年夏,杨得志带队东进冀鲁豫地区。9月,他率100多人翻越太行山,穿过平汉路,到达冀鲁豫边区的河南省淇县,与先期到达的一一五师六八九团会合。几天后,杨得志率部截击由冀南向南逃窜的伪军扈全禄部,歼敌1000多人。接着,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基本上肃清了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内的伪军和顽军部队,开辟了大片根据地。

1939年2月,杨得志奉命二出太行山,挺进直南(即冀南)豫北平原地区,随后率部到达河南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建立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并确立了“依托直南,坚持豫北游击战争,开辟鲁西南”的斗争方针。

战斗间隙,杨得志还对如何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总结,丰富了我军开展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他认为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动员和组织民众。只要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洪流之中,就能形成平原游击战所依赖的“活的人山”;必须执行正确的战术。如:“硬的不打,软的打”,“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进行夜战等。

转战冀鲁豫边区的5年零3个月里,杨得志立下赫赫战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建立了“华北敌后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冀鲁豫。

奇袭八公桥,捣毁孙良诚总部

八公桥,是位于濮阳与东明、鄄城之间的一个大镇,又是一个联结东、西、南、北的战略要冲。

1943年秋,不久前投日的孙良诚,被日军委任为伪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仰仗日军的庇护,趁我军进行秋季反扫荡、转移外线作战之机,以步步压缩、大筑据点的战术,从东明北向蚕食了我濮阳与濮县间方圆数十里的地区。

“袭击八公桥,捣毁孙良诚总部,粉碎敌人的蚕食阴谋。”结束曹东南战役的杨得志,当即作出部署。

11月15日夜,杨得志、阎揆要带领主攻部队,经过一夜急行军,从鄄北地区到达了距八公庙附近的火神庙。16日下午4点左右,又奔波40公里,强行军来到了八公桥近郊。

战斗打响的当天夜里,北风大作,黄沙滚滚,河水结冰,镇子里一片寂静,连值勤的敌军士兵都钻进了碉堡里。

按照杨得志的命令,助攻部队切断了所有通向外面的电话线,发起攻击。七团巧妙地通过雷区,剪断铁丝网,越过护城河和外壕,架起云梯,打开寨门,后续部队一拥而入。

一时间枪声大作,爆炸声、喊杀声惊天动地。战斗进行到天亮,共俘获敌官兵3000余人,马300匹,炮两门,长短枪2000支等。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在冀鲁豫地区打的最后一仗。两个月后,他率部分主力部队奉命北上,踏上了保卫延安的征途。

杨得志雕像

【对话】

——对话株洲县南阳桥乡三望冲村党支部书记杨代全

铭记将军功绩,谋求更快发展

记者:村里是怎样缅怀与纪念杨得志将军的?

杨代全:我们三望冲村有1500余人,近一半的村民都姓杨。虽然将军已经远去,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大家口口相传,辈辈传承。虽然我与杨得志将军素未谋面,但之前的两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显华、颜正球都见过他。如今,两位老支书还常常在村里党员大会上讲述将军的故事。而我们也会以各种方式缅怀将军,例如在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把将军撰写的回忆录、自传发送给村民;此外,每年的新党员入党宣誓都会放在杨得志将军的故居举行,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党员、每一个村民铭记英雄。

记者:三望冲村是杨得志将军的故乡,现在发展得怎样?

杨代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三望冲村只是一个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我们因杨得志将军而闻名于世,这是我们的自豪与荣幸。一直以来,将军都心系家乡发展,他敢拼敢闯的精神一直在激励我们。如今,县里的一大批重点项目如22万伏变电站、株洲市驾考中心、军警营院建设都落户或牵涉到本村。经过全村人的不断努力,村民们居住的土屋都变成了楼房,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宽阔的村道,正齐心协力奔向小康。

(感谢株洲县委宣传部以及杨春明先生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部分图片来自史料)

(株洲日报 策划/赵云超 夏柯 文/记者刘琼 通讯员王婷 图/记者谭浩瀚)

[责编:朱晓华]

[来源:株洲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