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散文:带着父母去唠嗑
散文
带着父母去唠嗑
成 文
年近半百,我第一次陪着父母来了场“唠嗑式旅行”。
从10月3日到6日,我一个人开车,陪着年逾八旬的父母,跑了1050公里,只为了去见一见他们当年的老同事,和他们好好唠一唠、聊一聊。
在那座“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我父母工作和生活了近40年的地方,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聚在小饭馆里,一连开了3场“唠嗑会”,聊他们当年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聊厂子是怎么建起来的,聊想得起来的每一位老同事,聊过去的生活,聊现在的身体,聊子女的情况……没有主题,也无需主题,想到什么聊什么,天一句、地一句,你一句、我一句,我在旁边也时不时地插上一句。我那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母亲,表现也特别踊跃,尽管常常句不成句、词不达意,但一直在说,一直在笑,用老父亲的话来说,“脸都笑成菊花了!”
这个国庆长假,我陪了父母整整4天,没有带妻子,她也去陪她的老母亲了;也没有带女儿,她忙着她的“考研大计”;就是我陪着,父母到哪儿我到哪儿,朝夕相伴,寸步不离。返程的路上,嫂子打来电话,对我父母说:“成文难得抽出这么多时间陪你们,这几天,儿子完完全全是属于你们的。”我在前排开着车,听到这句话,心里一抽,眼泪就下来了。
今年是我和妻子的银婚之年,结婚纪念日恰好也在国庆长假期间。自从到异地读书、工作,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回去看望父母的时间就更少了。加上工作忙、事情多,尽管前些年我把年迈的父母接到了自己工作的城市,两套房子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但连每周去看他们一次,我都做不到。
女儿考上外省的大学,“飞”出去以后,我更能体会到父母的孤独和寂寞。女儿在家的时候,只是多了一个人,家里就热闹起来。女儿一去学校,家里就变得空荡荡、静悄悄的。
我听过这样一件事:我们单位有位退休多年的老领导,有一天,她和同样退休多年的一位老工人坐在小区里聊天。老领导拿着一个平板电脑,翻着上面的照片,不无炫耀地对老工人说:“我的女儿很孝顺!你看,她在国外定居,经常给我寄这寄那,到了哪儿都不忘拍点儿照片发过来。就连这个电脑,也是她寄过来的呢!”老工人接茬道:“你的女儿是不错,我的女儿也很好。等一会儿,她就要陪我去逛街了!”老领导顿时无语。
所以,这个假期,我主要就干了一件事——陪父母,陪他们旅行、访友、唠嗑。说到旅行,自从买了私家车,前些年我每年都会举家出游,带着父母,也带着岳父岳母。后来,母亲的腿脚不行了,出游的时候,我就带上轮椅,并尽量选择不用爬山的地方。不管是田园游、乡村游,还是公园游、名胜游,都以休闲、观光、看风景为主。这一次,明明到了旅游胜地,除了在宾馆旁的湖畔散散步、坐一坐,我们哪个风景区都没去,就顾着让父母和老同事见面、聊天。
母亲向来晕车,去的那天,坐了整整6个小时的车子,楞是一点事都没有。一到目的地,当晚父母就和一帮老同事聚了一次。本来我还打算带父母去哪个风景名胜转一转,没想到这些老人家聚得不过瘾,说隔一天还要聚,结果一聚再聚。考虑到母亲身体不好,为了避免奔波劳累,我就没有带他们去更远的地方,而是白天走亲戚,晚上见同事——虽说“旅”而未“游”,但父母都觉得这一趟特别有意思,特别高兴。古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我觉得,还可以加上这么两句:“老者乐人,寿者乐群。”对老人来说,有子女陪着、家人守着,能见到想见的人,和他们说说话,那乐趣一点儿不比看山看水少。
美国作家梭罗有一句名言:“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这次陪父母去旅行,让我真正读懂了这句话。(1438字,2021年10月7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