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庙坝答卷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庙坝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上绿色致富之路,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2019年的2.8万元,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庙坝答卷。

从与世隔绝蝶变为网红之地

庙坝村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恶劣,多年来村里人口只出不进。改革开放以来,庙坝人奋发图强,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着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奏响了一曲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乐章,从僻远山村蝶变为重庆地区避暑纳凉、森林康养的网红之地。

庙坝村处于“二省三县”交界地带,三山夹两谷,呈“Y”字地形,与外界联系非常困难,以前老百姓将其概括为“三大难”: 一是吃饭难。庙坝村耕地少,全村37平方公里土地中耕地面积仅有1532亩,且全为坡地,无一块水田,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红薯等旱地作物维持生计。为了吃点米饭,村民们要背着玉米、土豆走四五十公里的山路去换大米。二是出行难。“望得到屋,走得人哭”是庙坝出行难的生动写照。去乡场赶集通常都是“两头黑”,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后才回家。到了冬天,积雪最长达3个月,大雪封山,基本没办法出行。三是上学难。上千年来,庙坝人没有一个识字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政府在村里办了小学,孩子才有了上学的机会。但因居住分散、路途遥远,能够读完小学的孩子并不多。到了1977年,庙坝才有了历史上第一批3名初中生。

党的十八大以后,勤劳坚忍的庙坝人在党的领导下向贫困开战,上演了一幕幕不断探寻自身发展道路的“大戏”。

打通交通网络。要致富,先修路。1985年的一个晚上,全村人聚集在火堆旁,召开了公路大战誓师大会。男女老少齐上阵,终于修通了一条3米宽、20公里长的第一条土公路。修建庙坝与三元两个村落的公路需要从悬崖绝壁通过,庙坝人发扬“红旗渠”精神,一錾一錾凿、一锤一锤砸,用5年时间修成一条风景迤逦的挂壁公路。

2014年,山王坪景区至庙坝村的公路油化通车,串联起了景区和乡村。庙坝村承接了山王坪景区爆火后的溢出效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为了推进“快进畅游”工程,5年来,庙坝建设骨干道路25公里,3条出村通道全部油化,并升级改造通社支路、入户路、院坝路15公里。路的瓶颈打通了,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庙坝越来越“火”。

联通网络通信。10年前,庙坝还是一个无固定电话、无移动网络的通讯空白村。近几年,新建移动基站2座,实现了主要活动区域手机信号无死角、4G网络全覆盖。网络困境解除了,错过微博和微信红利的庙坝赶上了短视频和直播时代,短视频大V和网红的打卡、直播,让村外的人在线感受盛夏的“天然空调”,邂逅天山坪大峡谷的绝世风景。庙坝逐渐成为游客心往神驰之地。

畅通生活管网。游客的进入、村民的回迁,让村里用水用电需求陡增,污水处理压力增大,落后的生活设施成了突出短板。为此,庙坝村启动了生活管网畅通工程。通过新建人饮工程,解决生产发展用水,目前已建成容量300立方米的饮水工程1个、50立方米的饮水工程4个,饮水之困彻底解除。新建处理能力每小时25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一个,铺设污水管网1公里,集中处理人口密集区生活污水,解除了污水之困。同时,开展变压器增容,解除了用电之困。

流通绿色产品。庙坝生态好,在游客眼里,这里山上长的、地里种的、家里养的东西都是天然绿色的生态食品,愿意出高价购买。而在游客到来之前,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漫山遍野生长的竹笋、自由散漫放养的家禽、地里无人问津的土货会成为游客心中的“爆款”。

变通思想观念。旅游的发展让村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庙坝在村规民约中重点规定了“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保护细则。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颊黑叶猴栖息地的影响,庙坝人毅然关停了年产值60多万元的龙塘水电站,始终坚持护“绿”不松懈;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村庄绿化项目,加大方竹种植面积、美化荒山坡地,做到持续造“绿”增福祉。通过实施“危旧房屋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工程,满足持续增长的生态需要,让庙坝处处“绿”美如画。

从落后山村蝶变为振兴典范

从脱贫攻坚重点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从全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9.81%到整村脱贫、走在全区前列,庙坝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绿为本”搞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药材奏响发展序曲。庙坝的黄连品质好,很受欢迎。40年来,黄连收入成为庙坝人的“第一桶金”,也以此修建了第一条路,盖起了第一间新房,供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近年来,庙坝村黄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2014年的900亩增加到2019年的1800亩,产值从60万元增加到275万元。黄连不仅带走了村民生活的苦,而且成为庙坝人的“绿色银行”。

笋竹拉开振兴大幕。庙坝把笋竹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增加村民收入的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增强了发展能力和致富门道。从2014年到2019年,全村产笋量由8吨增加到100多吨,笋竹收入从3.2万元增加到近100万元,村民种植笋竹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近年来,庙坝在退耕还林时种下方竹近1000亩,其中有500亩方竹已进入产笋期,庙坝人进一步尝到了生态建设的甜头。

蜂蜜甜美幸福生活。庙坝海拔高、空气好、植被多、蜜源广,产出的蜂蜜品质高。随着乡村旅游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购买蜂蜜,进一步加快了蜂蜜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全村养殖的中蜂不断增加,蜂蜜收入从2014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60万元,90%的农户通过养蜂致了富。

从靠山吃山蝶变为护山养山

近年来,庙坝村坚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受穷到“护山养山”变富的跨越。

生态美,绿水青山为脱贫攻坚发力。庙坝林地广阔,有原始生态林4万余亩,再加上多年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9%。2015年,庙坝村依托生态优势开始发展森林旅游。当年,50多岁的村支书程坤祥带头贷款创办农家乐,示范带动村民靠绿水青山吃上旅游饭。全村农家乐从一开始的1家发展到现有农家乐5家、游客接待中心1个,床位也从当初的21张增加到200多张。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最开始的一年7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10万元,同时带动村民劳务增收20余万元,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

产业兴,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庙坝村厚植绿色之基,不断激活绿水青山价值,坚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产业收入从2014年的112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35万元。作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森林康养产业,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深度延伸,促进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引擎。

百姓富,生态红利为美好生活助力。目前,全村100%的贫困户有一两项特色产业,基本消除了返贫风险。从2014年到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80%的农户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50%的农户购买了小汽车。村庄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红红火火,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庙坝村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几点启示

绿色是充满希望的颜色,也是最富活力的颜色。绿色是当下,是未来,更是发展的底色。庙坝村依托森林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珍爱绿色就是珍爱明天。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关系着人民福祉、民族未来。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绿色产业是最富民产业。绿色产业是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支撑点。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找准地区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路径。庙坝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凉爽的气候条件,带动药材笋竹、森林康养等产业的发展,在满足游人需求的同时,既可以促进村民创业,又可以吸纳村民就业,不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村的发展快起来。

绿色村庄是最美的家园。“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绿色村庄是生态宜居的基本标志。而生态宜居的更高一层含义是将村庄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的利用与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今的庙坝,人行山村绿染袖,风过农家闻花香,一年四季都穿着绿衣,连呼出的气息都充满着绿意,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绿色生活是最诱人的生活。在庙坝村,出门是青山,抬头见蓝天,吃的是无公害食物,喝的是天然山泉水,绿色生活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吸引着游客源源不断到来。在绿色的怀抱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让人人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了居者悦、远者来。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利用和保护好绿色资源,培育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庙坝村的实践证明,森林就是“摇钱树”,生态就是“聚宝盆”,绿色产业发展可以走出生态脱贫、生态富裕的新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