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不老”这个传说

很多人,当然有我这样的人,在渐老中,喜欢上了不老的传说,还纷纷在传说中扮演了一个不老的角色。

社交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寒暄语便是冻龄、年轻之类。都明白这是客套,但是客套会把人“套牢”,听多了,就默认自己不老了。

前两年去鸣沙山,拾级而上并不很难。妻说,她不怕上,倒是恐下。正有滑沙竹筏顺山而下,我说,下山我们就滑沙吧,我滑过。上山时,我们不算很慢,但是时有超道者,是年轻的背筏人。有多少竹筏从山腰滑下去,便有多少竹筏要从山脚背上来,一背就是十张八张竹筏。背筏人年轻且辛劳,给他们让道是自然的。

上了山腰,便去滑沙付钱,收钱人恰是背筏人,应该是本地青年的谋生。我问多少钱,年轻人向我一瞥:你不可以滑。我不可以滑?为什么?老年人不可以滑!老年人?一身旅游装备,运动帽、墨镜、短裤、运动鞋,气也不喘,怎么被看出是老年人?面对生猛的拒绝,我只得解嘲,我不可以滑就不滑,不过我是老夫少妻,她可以滑吧?我想到了滑沙下山的计划。青年人头都不抬了,她也是老年人。在山坡上,我和妻惺惺相惜。失望之余,看到了滑沙须知: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谢绝……20岁背筏人,不用查验身份证就足以确认我的年龄。“爷青回”的豪迈,受阻于“禁滑令”:爷请回吧。

我不是第一次受到如此的“屈辱”,只不过这一次更加英雄气短罢了。

更早几年,那时候专车刚刚开始。我还算是个不落伍的人,很快熟练手机叫车了。某天中午在东区,下午要到西区,就在手机上叫车。路边等车时,左右但见一片白发在扬招。我上了车,心里自然得意。司机也乐呵乐呵夸我,像这些老头老太扬招根本叫不到车的。是啊是啊。您了不起的,是啊是啊。您这么大年纪也会叫专车!哦,是啊是啊……我是活到老,学到老。

数度蒙羞后,我常常笑答说客套话的人,不要再给我吃糖精片了。糖精片有副作用,最要命的是,让一个人年纪不轻骨头轻。

不老是个传说。很多人,当然有我这样的人,在渐老中,喜欢上了不老的传说,还纷纷在传说中扮演了一个不老的角色。

就在周遭,六七十岁简直是青春不败。壮志未改,妖娆重来。浏览朋友圈,忽而是人生哲理的探幽,忽而是励志的意气风发,忽而为三观据理力争,也兼有恩怨斗嘴……本应该是年少气盛之为,你去看看,还都是滑沙滑不成的年纪。

老夫每天都发少年狂,那么少年呢?这世界,老人和少年可以相容,却无法相同,两者间的喜好永远是相悖的。老人好萌,少年装老。几年前,看到忘年朋友诉说“老母亲”之辛苦,还以为她在赞美母亲,再细看,老母亲是她这一代年轻母亲的集体自嘲。

年轻人,也包括鸣沙山背筏的年轻人,他们也励志,也有三观取舍,但是他们的励志和人生,浸泡在了他们的日子里,很少有在朋友圈高谈阔论的,沉默和成熟兼有。我问过一位少年,为什么不喜欢指点与启悟,少年哼了一声:有空哦!是啊,有空即老年。

即便是亲情相待,两代人的兴趣也是老少反替。朋友一家人去旅游,老一代是要穷尽每一个景点,不管多少路,也不说累;小一代,只求住得舒服,休息得舒服,景点少走几个也不在意,全然是传统的老人老态。

在少年眼里,不管你什么装束什么姿态,你就是长辈。你所有的不老,只是卡拉OK自娱自乐张学友的那首歌——不老的传说。和我们年少时的眼光同样毒辣。

滑沙被禁了。所谓关了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的人生哲理冒出来了。几十年来,也经历了无数次饭局聚会。最初时忝列末席,后来侧席有我。忽一日,不是我要卡C位,是C位卡住了我,且有“众望所归”云云。无奈之时,我想到了一个理,这个席位是养老的——老是一年一年养出来的。


关于我们:

(0)

相关推荐

  • 老年人同房最晚能到多大年纪,都看看,别不好意思

    老年人同房最晚能到多大年纪,都看看,别不好意思

  • 马尚龙 | 还想得起来25年前你的收入、你的生活期待吗?

    25年前,侬在做啥?工作了?一个月工资几钿?想得起来伐?格辰光满意伐? 25年前,大约是潜意识里受了一首歌的的影响--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这两句歌词,如果用来问一个人的收入,问一个 ...

  • 马尚龙:上海人的分寸在拒迎疏亲间

    上海的城市结构,决定了生存空间相对私密,坚决而柔和地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格外重要. 多年前,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外交部制定了十六字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人. 如果将这十六个字理解 ...

  • 马尚龙:分寸与份寸的牛角尖

    复合型是有难度的,份寸也就有讨论价值了--份寸恰好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是否成功的复合型考量. 在上海讲分寸,讲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分寸,有两个沪语读音版本. 分寸,在上海话中,很多人读作&quo ...

  • 马尚龙:文明即分寸

    上海小姑娘的嗲,闻名中国,外国人也知道些的.但是很少有人探究过,嗲和发嗲之间的区别.说一个女人嗲甚而很嗲,女人听了,当是稍带妩媚地浅浅一笑:我又嗲不来的,心里就是认下了.说一个女人发嗲甚而很会发嗲,一 ...

  • 马尚龙 | 没荡过雁荡路,等于没荡过淮海路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小黄鱼"偷偷混到废品里:吴昌硕的字画还不及鸡胗皮: 一只油酥饼夸 ...

  • 马尚龙:最难拿捏是分寸

    人的做派分寸处处,比如嗲和发嗲,没有教科书,凭的就是分寸. 我不是美食家,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味蕾上的美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不过我对已故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在小说中,他 ...

  • 马尚龙:最难拿捏是分寸——上海分寸系列之三

    我不是美食家,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味蕾上的美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不过我对已故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在小说中,他写到了美食家对年轻厨师的仙人指路:做菜,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放 ...

  • 上海分寸 马尚龙

    .          马尚龙:上海分寸 .          在拒迎.疏亲间 树杈模式的人际关系 最难拿捏是分寸 . 在拒迎.疏亲间 上海分寸系列(之一) 马尚龙 . 多年前,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外交部 ...

  • 马尚龙:舌尖的前传

    从肠胃上的中国一路奔跑而来,我也跟到了舌尖年代,味蕾的乐趣似乎还舍不得离开嘴巴上的中国. 很佩服美食家.我只知道好吃不好吃,他们可以说出好吃的缘由,连放的是什么调料.什么品牌都吃得出来.更佩服作家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