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俗:剪毛头

鸭 尾 巴
文/潘明英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在淮北农村常常会看到一些十二岁以下的男孩子,在后脑勺留着长长的一撮头发,有的还扎着小辫。这种留发,当地人称之为“丫尾巴”,也叫“后拽子”。留着头发的含义是家里男孩子少或以前的男孩子夭折了。留着头发是留个尾巴,家长能拽住,不会再出现意外闪失。这样的孩子在家里特别娇惯,溺爱,在姊妹中是最受宠的。通常的说法是:“胎毛留一撮,就是爹娘的一把锁。”这“锁”就是“永远锁住,永不分离”的意思。“后拽子”就是指家人用手拽住,不得丢失,不得丧命的意思。有歌谣说:“落地不剃发,留个长尾巴,爷爷拽,奶奶拉,后边薅的是爸妈。”这样的孩子以后就会消灾免祸了。

这种留发一般要到六至十二岁才可剃去。而且还不是随便剃的,剃时要选择良辰吉日,一般最好都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农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剃毛头。”“二月二,剃毛头,剃了毛头有奔头,以后发得像水牛……”剃时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庆贺。要放鞭炮,有的还吹喇叭等。剃发的费用也要加钱,俗称“吉利钱”、“喜庆钱”。

剃发也很讲究,先让孩子站在圆形红纸的条糕上,意味着“红日初升,步步登高”。接着是爷爷奶奶用手握住毛发,意思是“再拉拽孩子最后一把”。这样,剃头的师傅才动起刀、剪。一边动着刀、剪,一边说唱着一些吉祥话:“二月二,龙抬头呀”……家人随声附和应道:“喜呀”……热热闹闹剃毛头呀,家人接应“庆呀”……来日岁岁平安福呀,家人又应“福呀”……红日初升步步高呀,家人再应“乐呀”……

还有更娇惯的男孩子不是脑后留一撮毛,而是满头的头发都不剃,全留着。有的人很风趣的称之为“捉人毛”。意思是到了剪头发时,亲朋们都要花钱。有的至亲如姥姥、舅舅、姑姑、姨娘都要多花钱,花大钱。尽管当时生活贫困,经济窘迫,但也要尽其所有而为之。

这种乡风民俗在今天的农村也还时而可见,但为数业已大大减少,不久将会日趋消失。这种风俗确已由来已久,尤其是家中族人男丁不兴旺者,甚至几辈单传的家庭尤甚。此做法从长辈的角度说,希望家中人丁兴旺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生活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一种压抑感。三、五岁时倒也无所谓,到七、八岁走入小学校门时,孩子自然对此就非常顾忌、羞涩、尴尬了。其他男孩子都留着美观漂亮的发型,唯独自己留着满发或扎着辫子,就显得极不自然了。这种情形家人会多诱以戴帽子为佳。可偏偏有些调皮的学生就时不时的将你的帽子脱去,顿时会引来一片哗然。

这就无形的给孩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把发型剃掉吧,家长不许;不剃吧,如此难堪;不上学吧,不行;上学吧,人家会拿你作笑料取乐。更有甚者,有一些不守规矩的学生趁你不注意抓住你的辫子或长发狠拽不松,你的头发被人从后抓住,无力反抗;发火吧,伤了和气;不发火吧,就得忍受欺辱,实在是尴尬难堪。性格大方的孩子尚好,性格内向的孩子就苦不堪言了。

我小时候就深受其害,本来就性格内向的我,父母就偏偏给留了个小尾巴,一直到十二岁才剃去。在小学阶段常常被班级的同学用来取笑作乐。在炎炎的夏季,我也要用个单帽盖着头发,不愿让人看到。我曾多次的去找剃头的师傅剪掉,无论我怎样地死缠烂磨,人家就是不给剪。理发师傅都深晓此俗,这不是随便给剪的。后来我急了,一天,自己用剪刀剪去,可被父母连打带骂的揍了一顿,一直留到十二岁。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给男孩子留“丫尾巴”的现象已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乡风民俗还会在老一代的心目中留存。

清平乐,原名王光,朝阳人,中学高级教师。曾发表诸多教育论文且获奖。酷爱文学、书法,喜欢小说、诗歌,现移居蚌埠。
(0)

相关推荐

  • 【乡土文学】马向阳||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文/马向阳 每到农历二月二,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理发馆,排队理发已成较为普遍的现象.二月二龙抬头,都是图个吉利,一个月没有收拾头发了,借此机会收拾打理一下,有从头开始的意思嘛. ...

  • 说说咱灵璧的剃后拽和剪毛头

    剃后拽和剪毛头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又到"二月二". 民间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所以满六周岁的孩子大多会在这一天把留着的" ...

  • 孙子“剪毛头”之后…

    往来之"礼" (小小说) 文/井道德 孙子今天六周岁喜剪燕尾. 公婆几天前就在酒店定了十几桌的喜筵,鼓乐喧天,宾朋满座,甚是热闹喜庆. 午后,酒筵散去,送走了最后一拔客人,公婆忙着 ...

  • 【灵璧风俗】过年了,您还记得咱们灵璧春节四大祭的风俗吗?

    春节四大祭 文/吴恒侠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过春节就是过大年.乡村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各项祭祀仪式则为节日的传统项目.其中祭灶.祭天.祭地.祭井的四大祭尤为正式而热烈.我老家小君庄隶属灵璧县,与苏北睢宁 ...

  • 【灵璧风俗】乡村记忆——“当大事”

    乡村记忆-- "当大事 " 文/游传化  我们这里乡间经常能看到丧葬事主家大门或者灵堂(灵棚)上方张贴"当大事"三个字,很多人不解其意,问我该如何解释.     ...

  • 【灵璧风俗】可吃了?

    禅堂湖风俗风情之:                      可吃了? 文/胡桃夹子      我们禅堂湖一带,人们见面打招呼的客套话中,用得频率最高的一句就是:您可吃了? 有言"民以食为天 ...

  • 灵璧白事风俗之:四十八拜倒扒皮

    乡村农夫 · 民俗作品 家奠礼之"四十八拜倒扒皮"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过去农村在丧葬上,礼数很多,尤其是在拜奠时,奠法种类更多,有二十四拜.十二圆花.六揖九叩等等.假如谁家遇 ...

  • 灵璧白事风俗:家奠之三揖九叩

    家奠礼之:三揖九叩 搜集整理/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古老的丧葬文化里,有一款家奠叫三揖九叩,不需左右转圈,步骤简单,好学好记,整个祭拜礼就是一揖三头,一揖三头,然后还是一揖三头. 三揖九 ...

  • 灵璧白事风俗:家奠之十揖九叩

    家奠礼之:十揖九叩 搜集整理/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家奠,是承服(戴孝)的生者祭拜故者,所举行的礼仪.家奠在整场丧礼中,占的时间比例也相当大.家奠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丧孝文化,在上世纪破除迷信 ...

  • 灵璧白事风俗:家奠之十二圆花

    家奠--十二圆花 搜集整理/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十二圆花",也就是三拜九叩.九叩顾名思义就是磕九个头,但其实际祭拜下来,确是四次跪拜,磕十二个头,所以又叫它&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