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身轻心安,逍遥无念,人生才无祸患

《道德经》:心是万物的主宰,也是情绪的本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每个人都有一个单独的“世界”,这一个世界的核心就是他的内心,心的状态形成了整个世界的模样。

正如古人常说的“慎独”,你心里有什么样的心思,外在的言行就会有什么样的呈现。

心就是所有反应的根源,也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心如果宁静,你的世界就是一片祥和,处乱不惊。心如果嘈杂,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充满着痛苦与悲伤。

而人生总存在这样一种状态,就是“心随境转”。

生活中,自己面对什么样的事情,接触什么样的人,内心都会有所触动,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的美好风景,会有一种惬意;我们看人世间的嘈杂与小人的纠纷与隔阂,我们内心就会有痛苦。

心总会随着外物而变化,产生的自然也是情绪。

与情绪伴随而来的是痛苦,所以道家思想认为,抛开自己的主观意识,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以“无为”而为之,就是抛开自己的主观情感,避免让主观情感随着万物的波动而出现了不平衡,给人生惹来了灾祸和痛苦。

《道德经》中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有3/10,短寿的人有3/10,本来长寿但自己走向短寿的人也有3/10,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生活执着过度了。

执着的根源就是因为自己的情绪,人类因智慧而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是也因智慧有了分别心和私欲,当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产生的就是一种痛苦。

事情对一个人本身并没有产生伤害,因为很多事情都只是外在,而情绪才是出自于本心,让自己折寿和受伤的更是自己的情绪。

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苦痛和郁闷的时候,让心有一种平坦,也是人生必修的一条关键。

有一个国王出城巡游,他坐在一个马车上面,带了一大群随从。

国王走在路上的时候,看到远处有一个老人,他就说:“先停下来,让老人先过吧。”

老人看到国王停下来之后,就颤颤巍巍的从国王马车旁边走过。刚走到国王身边的时候,国王就问他:“老人家,您今年高寿?”

这个老人仰头就说:“我今年4岁。”

国王诧异的说:“您只有4岁?”

老人就说:“对,我才4岁。我4年前的人生特别糊涂,那并不算真正的人生,后来我得以开悟,不在乎身边的那些事,不在乎人生的一得一失,我也学会了放下,不像以前那样盲目的坚持,也没有受情绪的阻挠,感受到了一种身轻心安,心无烦恼,这样的时光我已经度过4年了,对于我来说,这4年才算是人生,才是我真正做人的年龄。”

这个国王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逍遥自在,不受情绪阻挠,内心一片空静,才算是真正的人生。若是让心系在万物之上,随着万物摆动,就有了痛苦与得失,这样的人生不足以为人生。

《菜根谭》说: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境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一朵孤云从山谷中飘出来,毫无牵挂的在天空中飘荡;一轮明月像镜子一样悬挂在天空,世间的安静和喧闹,和他都没有关系。

小时候读过一篇《疑邻窃斧》的故事。

有一个人弄丢了一把斧子,他总以为是邻居偷的,怎么看邻居都像是一个小偷。后来他找到这一个斧子之后,再去看邻居,又觉得和蔼亲切了一些。

如果你的心模糊了,看这个世界都会带着不一样的色彩。

有一些心存怨恨的人,他看这个世界都是黑暗的,而有一些内心平和安静的人,这个世界给他带来的更是一种祥和。

人想要获取幸福,不要一味的向外去探索,而是向内去修。

修自己的心,让自己感受到一种平淡,有一种豁然,最终才能看到人生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才能看得更远。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