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22)重庆市2021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不易留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釆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栎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猕猴桃籽等,这说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釆集栎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棒,见于《豳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炭化植物、有硬壳的孢粉、植硅体等都是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
B.目前对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分析的可信度还可进一步提升。
C.通过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虽卓有成效,但无法精确。
D.商周时期常见的草木樨属植物因被用作马的饲料而未被文献记载。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
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3.下列各项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倒霉的阴雨天气使得矿区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睡!不睡再干啥?孙少平倒在自己的床铺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几天来,他一直沉浸在一种异常的激动之中,因为再过几天,就到了晓霞和他约定的那个充满浪漫意味的日子。
在临近回黄原的前一天,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吃过早点,他背了个大挂包,带了那把新买的黑色自动伞,带了足够的钱,走出单身宿舍,踏入了茫茫雨雾中。
当路过矿部大楼前的阅报栏时,不由驻足而立,想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消息。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
他突然被省报头版头条的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
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的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晓霞牺牲的消息洪水巨浪一样将孙少平击倒,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越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当孙少平满身泥浆返回宿舍,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
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孙少平内心紧张地作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 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他先并没有去找晓霞的父亲——他从晓霞不久前的信中知道,她父亲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了。他先来到了报社——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他的心狂跳着,走进报社大门。“你找谁? ”门房老头在窗户上探出头问他。“我找田晓霞。”他声音沙哑着说,眼睛盯着老头的脸色。老头两眼瞪住他看了半天,才说:“这娃娃已经……死了。唉,实在是个好娃娃!连个尸首也没找见……你是她的什么人?”老头在自言自语中突然像梦中惊醒一般问他。孙少平两眼一黑,腿软得如同抽了筋骨……他没有回答老头的话,就转身走出报社大门。
大街上灯火辉煌,人头在伞下攒动;车辆飞溅着水花急驰而过。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孙少平强忍着悲痛来到市委,打听了田福军的住处。
当他走到二楼那个房间的门口时,牙齿咬着嘴唇,停留片刻。过了一会,他才抬起软绵绵的胳膊,在门上敲了敲。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文本二
孙少平与田晓霞都是极具勇气与智慧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且相通的,他们拥有一样的胸怀,拥有一样的生活哲学。晓霞钦佩孙少平,是他选择了一条比常人要艰难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田晓霞作为孙少平的精神导师,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启发引导孙少平,还有在八十年代城乡巨变的环境下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展示了一名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期的激情,这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成对比。
 (摘编自《<平凡的世界〉之爱情篇——孙少平与田晓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因为快到与晓霞约定见面的日子了,孙少平沉浸在幸福之中,激动得难以入睡。
B.回家前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说明少平是一个非常孝顺并且十分懂得礼仪的人。
C.“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
D.少平没先去找晓霞父亲而先到报社去,是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雨天里矿区的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方面突出了矿区的冷清和沉寂,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孙少平的心事。
B.他“背了……带了……带了……踏入……一连串动作不仅写出少平回乡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他的自信。
C.文中多次写到“雨”,不仅渲染了阴沉肃穆的环境氛围,烘托了孙少平沉痛凝重的心情,也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
D.“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与“大街上灯火辉煌”形成对照,表现了孙少平悲痛绝望的心情。
8.画线语句中,交替使用“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对此应如何理解?(6分)
9. 文本一是如何展示田晓霞“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 且 竟 但 B.且 然 竟 虽
C.且 然 而 但 D.然 且 而 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分)
(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4分)
14.“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草堂之景,充满了村野之趣。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笔触悠闲疏淡。
C.尾联诗人听到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D.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作者看似平静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讨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       ,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     ,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今人深思、引人入胜。但古诗词音乐鲜有原曲原谱留存于世,文献资料甚为匮乏,原诗原谱更是十分难求,所以后来吟唱逐渐发展成为“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依旧乐谱创制新曲,虽谱调有所改变,但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始终存在。
古诗词是全民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吟唱将重开古诗词教育新境界。美育是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     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只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     、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吟诵大多靠师承传授,如今几乎成了一门绝学
B.如今吟诵几乎成了一门绝学,大多靠师承传授
C.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掌握吟诵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
D.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是很难掌握吟诵的技巧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相得益彰 抑扬顿挫  潜移默化 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 跌宕起伏  春风化雨 相反相成
C.相得益彰 跌宕起伏  潜移默化 相反相成
D.相映成趣 抑扬顿挫  春风化雨 相辅相成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吟诵和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描摩也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B.不管吟唱还是吟诵,对文辞意境的把握、诗词情感内涵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C.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探求、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D.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艺节目迅猛“C位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和电影《你好,李焕英》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唐宫夜宴》虽然表演时长不足5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母的思念倾注于影片创作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这些“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21.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6分)
22.《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你好,李焕英》三部作品成功入选“我最喜欢的春节档节目”,如果你是活动组委会成员,请任选一部为其拟写颁奖词,不少于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你对上述两则故事有什么看法?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体现你的权衡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D(D.“未被文献记载”错。材料三最后一段说“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原文说没被《诗经》记载,但也可能在其他文献中有所记载,表述为不被文献记载不准确;同时这里也存在强加因果问题。)
2.B(A.“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错。结合原文“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可见因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的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为炭化的大米种子,属于炭化植物遗存。C.“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错。文中只是说“提供了参考”,没有确定。D.“就能够”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3.A(A.“需要提取……微小遗存”错。原文表述“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可见微小遗存是在实验室提取的。)
4. 首先由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引出植物考古;接着指出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植物遗存,并从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介绍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并指出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 田野作业:对遗迹进行发掘,并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实验室分析:对可能获得的炭化物进行定性,确定其是否为水稻遗存;同时,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A(B.“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错误,原文是“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可见是准备买礼物,而不是“买了”。C.“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错误,由原文“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可知,同宿舍的人是被他的样子吓住了,不敢询问他这样子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晓霞牺牲的事情。D.“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错,由原文“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可知,孙少平先到报社,是希望能证实消息的真实性。)
7.C(C.“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错误,“雨”的描写在情节上的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情节并不追求“曲折离奇”。)
8. “她”,是客观陈述,表现孙少平理智上面对晓霞牺牲这一消息;“你”,便于直接抒情,是孙少平对晓霞的热烈呼唤,以幻想的方式表现孙少平对晓霞强烈的爱;人称的变换使用,反映出孙少平在现实与幻想中矛盾与复杂的心情。(一点2分)
9. 通过写省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侧面展现田晓霞在抗洪一线采访的事实,体现她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写省报刊登的田晓霞牺牲的消息,让读者想象她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画面,侧面体现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展示她“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一点3分)
10.A(石为参知政事”,所以此处为“最终、终于”的意思,只有“竟”有这个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竟”,排除选项CD;“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的意思是“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所以此处为“只”的意思,“但”有“只,只是”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只”,排除选项B。)
11.A(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错误。商代的开国之君是“汤”。)
12.A(A.“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错误。由原文“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现在不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而不是“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13. (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4分);(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4分)
14. 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点1分,两点3分))
15.D(D.“脱离写景”错末句“城阙秋生画角哀”也是写景,以景结情。)
16.“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一点2分)
17.(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分,一空1分)
18.B(根据后句“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这说的是“师学传承”,此处应与之对应,“师学传承”应放在第二个分句,排除A;前面阐释的内容为“吟诵”,这是主题部分,应放在前句,排除CD。)
19.A(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语境形容格律要求与配曲的关系,应选“相得益彰”。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语境形容古诗词的声调,不强调曲折,应选“抑扬顿挫”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多用在人或事,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语境不存在教育与否,应选“潜移默化”。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对立面,不排斥,应选“相辅相成”。)
20.D(划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情感内涵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搭配不当,“情感内涵”应搭配“把握”,“文辞意境”应搭配“揣摩”,“行腔规律”应搭配“探求”。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错误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项。)
21. 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作品精打细磨;真心,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共鸣。(一点2分)
22. (1)《典籍里的中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典籍里的中国》带领我们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实现了古今“双向穿越”。让我们知道生命源起何处,更懂得脚步迈向何方。
(2)《唐宫夜宴》:一群圆润讨喜的唐朝小姐姐从博物馆里“满血复活”,款款而来。她们穿过彩墨渲染的山岭,越过富丽堂皇的宫殿,灵动又娇憨。现实和虚拟交织,情感和文化交融,演绎出一场视听盛宴。
(3)《你好,李焕英》:这是一部拍给妈妈的电影,它带我们回到妈妈的青春岁月,见证她在成为母亲前的懵懂和悸动,以喜剧的形式温情缅怀母亲,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收获感动与共鸣。(任选其一15分)
23. 【审题】
审材料: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的层面。而第二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考生对此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看看材料的细节,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这体现他的恭敬,可是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管仲不是薄情寡恩之人,而是一个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的人。如果考生关注社会,了解一个词汇“公权力”,立意无疑更佳。所谓“公权力”,是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总括,主要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它相对于私权力而言,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综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等并列的,而是有更进一层,或者说境界有别的关系。加上题目有“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的明确要求,写作时不可割裂两则材料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则材料尤其是从只从第一则材料来立意行文。给出这两则材料,出题者应也有特别用意,即希望考生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报恩”这个问题:人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但要注意报恩的方式,要明确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私恩,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公私不分。
【立意】
(1)做人应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2)报恩也应注意方式;
(3)报恩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
【素材】
(1)1.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2.虽然你忘了给我翅膀,但您教我用理解飞翔。
3.感恩之人亮若璀璨星光,仇怨之人,暗若惨淡愁云。
4.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5.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职责。
(2)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不仅要存之于心,还要付之于行。对你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那份心意表达出来,因为那不仅仅是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之恩,拒绝了美国政府对他的高薪聘请和一切荣誉称号,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投身于科学事业,为我国的现代化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的旋转,父母的付出远比山高,比海深。而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父母的曾经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感恩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感恩是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当你遇到险阻,父母会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当你流连忘返某一食物时,父母会督促你保持一颗崇高的心。朋友们,放开你的心怀吧,让霏霏细雨洗刷你的心里吧!带着感恩的心去遨游世界,你将发现世界因有感恩而美丽。在感恩的世界里,还能时时提醒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