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静美乡愁,如水素淡,那些哀而不伤的初民的情怀
《诗经》的作者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来自民间。它是人们在庄稼地里,在桑树下,在河水边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了下来,称为“诗”。它比史书更加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面,也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情感,是一个时代真实的回忆。
从《诗经》里,我们能看到那“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盛大劳动场面;能看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婚嫁场面;看到“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王师声威和气概;能看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宴饮场面。
诗里总有一种对生命的映照,当你没有办法清楚地描述生命中的某一种情感时,总会选择用诗来表达。如同那首《氓》,当那个抱布的男孩子路过河边,看到溪边漂洗蚕丝的女子。阳光下,素手纤纤如玉,十指在如雪的蚕丝里穿过,在清澈的水里一遍遍淘洗。这男孩子便有些痴了,想着要为这个女孩子唱一首什么样歌呢?这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就这样被唱了出来,因为心中有爱,要用歌唱出来。
农事:农业文明的静美与哀愁
农业社会里,人与土地紧密相连,那时的人情感悠长,谦卑得像土地一样,在土地里生,在土地里长,最后又回到土地里去。没有“木马屠城”那样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他们只是种田、养蚕、纺织、染缯、酿酒、打猎,他们的感情也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循环。
他们唱着歌,将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再唱着歌,将果实收获,他们好像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
土地,总给人一种饱满的情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走过一片结穗的黍子地,微风吹起波浪,内心便会充满一种哀伤。在那片庄稼地里,主人公从春天走到秋天,他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农业社会的文明是天长地久的,哀伤也是没有尽头的,所以这种情感才在这么大的空间背景下,流传千年。
爱情:与子偕老,莫不静好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有写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有写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诗,还有表现妇女在不幸婚姻中遭受伤害的弃妇诗。
爱情,是千百年来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是先民的爱情却更为纯朴而直接。
有表达爱慕追求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表达男女幽会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有表达相思之苦的《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有表达爱情专一的《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有写女子出嫁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有写夫妻和乐生活的《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有写婚姻不幸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首诗,如果没有“情动于中“,韵律再美,也是冷漠的,文字再华丽,也是空洞的。不同社会的人,追求感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就像今天人们的玫瑰、聘礼,或是学历、年薪,而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们就是用唱歌作为评价体系。就好像今天在一些少数民族还流传下来的“花儿”,人们跋山涉水,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男声、女声此起彼伏,一直对唱,没有彩排,完全即兴。
在《诗经》那如此完美的古典情感里,没有哀怨,没有愤怒,只是淡淡的。它描绘着最美的画面,最美的感情,一遍遍地浅唱低吟,一遍遍地回环往复,在重复中呈现情感的婉转和跌宕。
宴饮: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宴饮诗主要反映的是上层社会君臣的欢乐、和谐,当时的贵族生活里,很多场合都有宴饮。而当时的宴饮并不是单纯的请客、吃肉、喝酒,大多数的宴饮是带着一定的目的的。
联络兄弟感情
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家”为单位,欢乐的宴会让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以此来达到家庭内部的团结和睦。比《小雅·常棣》里写的兄弟感情: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族众之宴,以团结同宗之族
宗族,是当时的社会里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宗族对内有惩罚权、仲载权、主婚权、主祭权,对外有共同御外的职能。西周时,祭祀通常由族长或宗子率领族中所有人一起进行,祭祀完后再进宴饮。《小雅. 楚茨》中便有记载: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祭祀后的宴饮活动,更加强化了宗族内部的血缘亲情,进一步维护了同宗同族同部的团结。
天子宴群臣嘉宾的诗
宴饮诗,是当时礼乐文化的一种反映,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这些诗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君子,严厉抨击失德,不守礼仪的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比如《小雅.鹿鸣》,写的就是天子请群臣嘉宾的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写的是宴席的热闹场面,突出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写群臣赞美周王,向周王进谏有益的治国方针。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写周王称赞群臣品德高尚,谦恭有礼。
因此,宴饮诗不仅有其文学功能,还有极强的社会功用。既能加强家庭成员、宗族族亲之间的联系,又能维护当朝的社会统治。
总结
最好的文学,总是让人最直白地看到活着的幸福,让人找到生命的美好。我们会用逻辑去推理,去演绎;用哲学去解释生命的意义,去探寻人类存在的力量。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诗化的审美,诗化的生活,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表达,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希望。
“情动于中”是一种开始,当你喜欢上一种水果,当你为一片风景驻足,当你爱上一个人。
“而形于言”是一种收获,当你想唱一首歌,当你想画一幅画,当你想写一首诗。
读读《诗经》吧,感知那些关于初民的情怀,关于农业文明的静美。那些关于爱情最初的欢愉。诗是心灵的表达,有时只是刹那的情绪。诗记录并交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