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让语文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读整本的书”这一观点最初是由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义教语文课标(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北大教授温儒敏主持编写统编语文教材时,将整本书的阅读编入教科书,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一年级)、“我爱阅读”(二年级)、“快乐读书吧”(一至六年级)等栏目,有序安排整本书的阅读。2017年版2020修订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逐渐走向课程化的道路。
与单篇文章阅读相比,整本书的阅读材料更复杂、信息量更大、意蕴更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为深度学习,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整本书阅读分析
“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廷思考
“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
“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
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旨在养成阅读习惯、探素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下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碎片化,随意化,模糊化。教学问题:没有固定课时,时间有限,指导无法,考试不清晰。需要教师在指导选择的文本、选择高效的阅读方法等深入研究
小学“整本书”的阅读范围,主要是教科书所涉及的和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教科书在“快乐读书吧”中提到的书,一年级主要是“和大人一起读”的童谣和儿歌;二年级阅读童话;三年级阅读童话和寓言,四年级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五年级阅读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六年级阅读儿童小说和外国名著,二是教科书里节选的那些书。有长篇著作,有作品集或系列故事集,有单篇小说,三是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提到的书。四是课程标准“附录2”推荐的的书目。
中学整本书阅读范围:立足“四基”,确定整本书阅读内容:对于语文教学,基于新课程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确定了一个基本方向,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基于文本特征: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通过教读“一本书”,让学生学会读“一类书”。只有紧紧围绕文本特征,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为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继而博览群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文体知识只是帮助阅读的“支架”,尤其对中学生来说,抽象的文学理论没有意义,而是一定要回到文本,在阅读的实践中,咀嚼理论的含义。
基于教师的阅读实际:”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对话者,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应当熟读文本,成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对话者。师生共读一本书,让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人生体验发生碰撞和交流,营造充满亲近感的阅读氛围,形成强大的“阅读磁场”,更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困惑,教师应以普通读者身份参与读书研讨,不求标准答案,只求独立思考。既不回避关键问题,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方能顺利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与提升者。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每位老师至少要有一本自己“拎得起、立得住、讲得透”的经典名著,在诸如对作者思想的评价、对作品特色的赏析、对同类作品的比较等关键之处总结提升,给学生切实的点拨和引导。老师作为平等的阅读主体介入学生的阅读生活,又依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对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并与同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能使整本书阅读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基于学生的阅读实情“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实情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状态堪忧,呈现出盲目化、单一化和零散化的特点。即便是读过几本经典,学生关注的焦点也往往是故事好不好看。学生普遍不知道选什么书读,甚至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将阅读整本书视作一件“大难事”,他们宁愿去刷题、做教辅,也不愿去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学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序推进教学流程。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至少包括“导读课、“跟进指导”课和“成果分享”课三种样态。
整本书“导读”课,教师将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语言、最简的方式,烘托阅读气氛、激发阅读兴趣,学生恨不得马上拿起书、兴致勃勃翻开,静静地享受阅读,“浸渍”其中。
跟进指导课:整本书阅读就像跑马拉松,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加油助威;又像丛林探险,需要不断改进方案、不断调整方向。这便是整本书阅读的“跟进”课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读长篇名著。
成果分享课,展示是解决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法宝,高效的阅读,学生是“用大脑阅读,不是用眼睛”,是要不断连接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学生自己的意义”。(房涛学习与分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