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孟懿子:鲁国大夫,鲁国权势较大的三家之一。 违:违背。 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46岁(一说36岁)。 御: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刚才孟孙问我怎样算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说:“怎么说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死后,要依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发挥:无违,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根据文意,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是不要违背礼节。因此东汉的王充就质问:为什么不说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说成无违,难道不怕别人误解为无违志吗?(《论衡·问孔》)。清代的黄式三就替孔子辩护,他举了几个例子,证明古人说“无违”即可表达“无违礼”,(《论语后案》)。看来时世相隔五六百年,东汉的王充已经无法理解春秋的孔子的话,但我们仍然有一个疑问,樊迟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何以也不理解,必待孔子解释之后才明白呢?最大的可能是:孔子对孟懿子是故意藏着掖着,不肯说破。为什么不肯说破?大概是因为当时鲁国大夫僭越礼节,因此孔子不肯直说,想让他自己回去慢慢领悟。但孔子又怕自己旁听的学生也产生误会,于是特地主动挑起话题,向樊迟详细说明了“无违”实际上就是“无违于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
翻译:孟武伯问怎样是孝。孔子说:“除了(不可抗拒的)疾病,父母对他别的方面什么也不担忧。”
发挥:“父母唯其疾之忧”,由于古文简略,这里的“其”字,既可指代父母,也可指代子女。若指代父母,则应该翻译成“做儿子的只是担心父母的疾病”,但这恐怕未必符合孔子所认定的孝的标准。这里的“其”字,应该理解为子女,“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的《论语集注》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也就是说,做子女的,能够明理守法,方方面面都能让父母放心,至于疾病,既然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若能做到只让父母担心他们的疾病,就是一种孝了。当然,就算是在今天,这仍然也是一种高标准的孝。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小孔子45岁。
翻译:子游问怎样是孝。孔子说:“现今所谓的孝子,主要是指能够赡养父母。但即使是狗马牲畜,都能够得到人类的饲养。如果不敬重,(赡养父母与饲养牲畜这两者之间)又如何来区别呢?”
发挥:“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犬马也能得到人类的饲养。二,犬马也能养活人类。三,犬马也能养活自己的父母。相较之下,还是第一种理解最为恰当。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色难:保持愉悦的容色很难。 弟子:这里代指子女。 先生:这里代指长辈。 馔(zhuàn):吃,喝。 曾:乃,竟。
翻译:子夏问怎样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最难。(今人常说)'有事情子女去奔忙,有酒食长辈先吃’,难道(仅仅做到这点)就算是孝了吗?”
发挥:本章与以上三章都是论孝。第一章讲不违礼,第二章讲让父母不担心,第三章讲敬,本章则讲色难。综观这四章,我们很容易可以归纳出,孔子所定的孝的标准,绝不仅仅只是当时人(包括当今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认为孝只是纯粹物质上的提供和赡养,在孔子看来,孝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更人性化也更理性化的关爱与尊敬。
又,上一章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能养,应该是当时一般人所公认的孝;因此本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应该也是当时人的话语,但孔子认为仅仅做到这点还不能真正算得上孝,真正的孝,是在长辈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这一点年轻的读者可能未必理解得了。因为如果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往往爱拉着你说话,或者自以为生活经验丰富,在你身边各种唠叨,而往往记性又不好,同样的话经常重复很多遍。这个时候,作为晚辈,能否始终心平气和、耐着性子倾听?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但日子久了,恐怕再有文化再有修养的人都难以做到。
推后记:自《论语择善选读》推出第一篇数则后,为了及早获得公众号打赏功能,我暂时停止推送《论语择善》,而改为推文艺性的文章。不料连日以来,不断有读者询问为何不再推送《论语择善》,并且表示了些许的期待。这无疑是对我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因此,重新推送起《论语择善》,而去他的什么打赏吧。
又,今年6月20日,老母突发脑出血,住院一月余,出院回家,略有康复,但右侧身体已经偏瘫,右手右脚皆不能动,其间种种辛苦,有文字所不能道者。重读《论语》中此篇四则孔子论孝之言,尤觉真切可感。愿天下子女,读此四则,皆能反躬自省,耐心劳力,敬养父母,则此文之推送,或不可谓之无益于世也。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文章著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