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饥肠辘辘,吃了韭花后一挥而就,写出天下第五行书

在中国书法殿堂的宝库中,前人留下过不计其数的珍贵作品。就拿行书而言,公认就有十大行书。排名第一的自然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排名第二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苏轼的《寒食帖》。除此之外,第四行书名气也非常大,它就是王洵创作的《伯远帖》,被乾隆“三希帖”之一。如果说到排名第五的行书作品,名气相对就小多了。

它有个非常萌的名字叫做《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作品。其实,它就是一份普通的书信而已,叙述了一件小事的来龙去脉: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馐,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原来,杨凝式在睡醒之后,突然感觉自己饥肠辘辘。就在狼狈不堪之时,有人送来了一盘韭花。杨凝式狼吞虎咽地将它吃掉,感觉是天下的美味,大发感慨,写了一份信件表示感谢。因为写得太好,这份信件被保留了下来,大放光芒,成为了天下第五行书。

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除了感叹艺术杰作诞生的巧合外,也对“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这句俗语有了更深的感触。要知道,杨凝式虽然生于衰败的唐末,长于混乱的五代,却不是一般不得志的文人。

他的父亲杨涉,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宰相,唐朝灭亡过,在朱温建立的后梁也是宰相。杨凝式本人的官运远远不及父亲,但他也是唐末进士出身,在后梁、唐、晋、汉、周五代都做过官。只不过他性格比较狂纵,每次在官场不如意,就以“心疾”隐退。所以,他的一生并没有受过太多苦难,平安顺遂。平时的锦衣玉食,并没有激发杨凝式更多的灵感,倒是关键时刻的韭花,让他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兰亭序》靠的是王羲之酒醉时的激情彭拜,《祭侄文稿》凭借的是颜真卿的满腔愤怒。我们没有亲眼看到,但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行文的流畅。大多数名作,也是如此,毕竟灵感是一闪而过,作者要在电光火石之间捕捉那刹那的光辉。

《韭花帖》则不然,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心态平和,缓缓而坐,完全有别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也与《祭侄文稿》的率性不同。它给人扑面而来的沉稳质朴,代表了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表达出含蓄高贵的文人气息。

在总体上来看,《韭花帖》有着奇中寓险,险中见奇的布局。它又将字距和间距拉得很开,给人清朗阔绰之感,深深打上了秀雅恬淡的烙印。如果说唐人的书法追求法度森严,宋人的书法追求意境,那杨凝式的《韭花帖》完全将两者结合起来,体现出由唐末到五代书法艺术转型的风格。

在字里行间之中,我们仿佛能看到气势呼应,形散神聚,这是杨凝式到中老年之后,蜕去太多的轻狂,融入许多人生感悟的杰作。从单个字来看,他承袭了二王的风格,却带有与众不同的笔意,特别是转折之处,脱尽凡骨。

杨凝式是开启宋朝书法的重要人物,可惜的是目前存世的作品并不多,只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帖》等寥寥数种,而且还存在着真伪争议。《韭花帖》的真迹据说有三本,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临摹之作。一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清宫旧物,一本藏于无锡博物院,清末民初的国学家罗振玉还有一本,只不过在1945年时就已经失踪,下落不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