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唐朝最后辉煌的文物,深埋地宫1000多年,重见天日后惊艳世界
1987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法门寺进行了拆除重建工作。这座千年名寺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残破不堪,特别是在1976年四川松潘7.2级大地震波及了法门寺,让塔身严重倾倒,还出现了许多裂缝。直到1981年时,法门寺塔顶已经跌落,只有半个塔身孤零零地伫立。所以,重修法门寺是迫不得已之举。
在重修之处,不仅有建筑专家、佛学专家、历史专家等参与,也邀请了文物、考古的相关工作人员。这是因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笃定,法门寺的内部,必然有着许多珍贵文物,相当部分还可能会超出普通人的认知范畴。
这是与法门寺的历史地位分不开的,相传法门寺修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目的就是放置释迦牟尼的舍利。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火化产生了舍利,被分为八万四千份送往各地,中国分得了十九份,法门寺供奉一份。
释迦牟尼对于佛教的地位无与伦比,法门寺也因此享有特殊的地位。到了唐朝,这个地位更是无与伦比,它被视为皇家寺庙,皇帝还要开展迎送佛骨的活动。这是每隔三十年,唐朝皇帝都会将法门寺珍藏的舍利迎逢到宫中,供奉一段时间后再送回去。唐朝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为了表示虔诚,花销越来越大,百姓也越来越疯狂,所以韩愈还写过《论佛骨表》,以此谏迎佛骨。
韩愈为此差点送了性命,却没有什么效果。唐朝皇帝对于这项活动太过痴迷,一迎一送,都准备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哪怕是在唐懿宗时期,帝国已经再无恢复荣光的可能,皇帝还是足足准备了两年,不计代价迎奉佛骨舍利。
这也是法门寺最后的辉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纷纷,没有人理会过这个传统。宋、元、明、清四朝,都城均已远离陕西,法门寺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已经不复存在,倒是一天天没落下去。不过,这对于法门寺中的唐朝珍宝,未见得是件坏事。
这些珍宝大多都是唐代迎奉舍利时放入的,当时就有记载。历代以来,这是几乎公开的秘密。明清两朝时修复法门寺时,已经有工匠看到了地宫中的宝物。但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人们都是守口如瓶,视而不见。民国时也有人看见过宝藏,还是没有人起贪念,这让法门寺珍宝安然度过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所以,1987年重建法门寺的时候,还原古建筑是一方面的工作,保护珍贵文物也是另一方面极为重要的工作。法门寺果然出土了数量众多、意义重大的文物,比如舍利和盛放舍利的八重宝函、铜浮屠,还有数不胜数的经书、法器、佛像等等。在众多珍宝中,有一件锡杖特别引人注目。
锡杖是佛家的叫法,其实与化学成分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杖头摇晃起来会发出锡锡声,所以又被称为有声杖、声杖、鸣杖等等。《毗奈耶杂事》曾经介绍,和尚们为了化缘时不至于吓到施主,便以锡杖发出声响。生活中的锡杖大多都比较简单、粗糙,但这把锡杖却十分奢华。
它高近197厘米,重达2390克,刚刚面世后就金光闪闪,华贵无比,这是因为使用了黄金2两,白银58两。没有经过成分检测,小珏就如此笃定,是因为锡杖之上就刻着铭文:
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在铭文之中提到了“咸通十四年”,这就是唐懿宗的年号,也是唐朝最后一次迎接佛骨舍利的时间。那是一个强大帝国最后的辉煌,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尽管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三件锡杖,这件却是最精美的。即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当之无愧的锡杖之王,是无可争议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