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被判赝品,年轻专家将其找出,成为旷世国宝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众多,不少还是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在介绍故宫文物时,相信很多作者都不得不提及《听琴图》。虽然它不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出名,但它的传奇经历以及三大谜团,却始终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听琴图》的场景并不复杂,画中一共有四人,居中的一人是道士打扮,身着道冠玄袍,凝神抚琴。两位身穿纱帽官服的听众如醉如痴,穿绿袍的笼袖仰面,聚精会神,穿红袍的持扇低首,若有所思。就连伺候绿袍的童子,侧面仰视,仿佛也被琴声吸引。虽然画面不能发出声音,但画家却利用四人的神态,构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完美意境。

更为绝妙的是,画中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衣纹线描劲挺,树石器具工致而不呆板,青松如盖,香烟袅袅,更是营造了清幽的氛围。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件国宝,却曾经被人误判为赝品。倒也多亏了这次误判,让它得以留在北京故宫。

原来,在20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政府就对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进行归纳整理。那时候的鉴定人员认为北宋时的画师们,不可能具备如此高超的写实能力,因而判定它是明朝人仿制的赝品。就这样,明明被《石渠宝笈·三编》记录在案的《听琴图》被打入另册。文物南迁时,国民党就没将它带走。

时光一转眼来到了1949年春,故宫博物院中一位叫做朱家溍的年轻人在故宫库房里发现了一个贴着封条的大箱子。一打听才知道,这是被判为赝品的历代画卷。朱家溍一下子来了兴趣,他向领导申请打开箱子,逐一过目,锻炼自己的眼力。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也让朱家溍大开眼界。当他打开这一幅古色古香的《听琴图》时,几乎被吓着了。经过再三确认,又请教了前辈师父后,他提出这幅《听琴图》就是北宋真迹,而且有可能就是宋徽宗的御笔。

朱家溍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听琴图”三个大字铁画银钩,潇洒不已,正是宋徽宗赖以成名的瘦金体。生动传神的场景,绝对不是作伪者能够仿造的。更有力的证明是,画面的题字和钤印与北宋宣和内府的收藏是完全一致的。

年轻人的发现,立即惊动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比对,他们用放大镜几乎查开了每一寸画面,最终确认它就是传世国宝《听琴图》。时至今日,它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依然是故宫乃至中国的骄傲。

然而,这幅名作之中,却依然有三个不解之谜,还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第一,这幅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史料中没有记载,人们只能从画作中寻找蛛丝马迹。然而,画作上也没有作者的题款和印信,只有三处可以商榷的地方。一是宋徽宗瘦金体题“听琴图”三个字,二是左下角“皇帝一人”的印章,三是在正上方处,宰相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诗:

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很多人支持朱家溍的观点,认为作者就是宋徽宗,也只有他才能画出如此齐钰非凡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这幅画作虽然有宋徽宗的题字,但却没有宋徽宗习惯题某某御制而且画押,更重要的是蔡京的题诗中只有赞美琴声,却没有对皇帝画作的阿谀奉承,这显然也不合常理。

第二,听琴者是谁,弹琴者是谁?相当多的人都认可,画面的抚琴人就是宋徽宗本人,他喜好道教,完全有可能以道士装扮示人,一如后来的嘉靖皇帝。但是,反对者却认为,如果皇帝在弹琴,那这幅画就应该叫做《抚琴图》或者《弹琴图》,无论如何也不能叫做《听琴图》。

那么,听琴的人中有没有宋徽宗呢?显然也不应该,暂且不说服饰打扮不对,按照中国画作的习惯,地位最高的人必须出现在中间,这才符合尊卑观念。所以,现在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这可能就是描述了北宋贵族的闲散生活画卷,并没有特指哪个人。

第三,我们仔细看看,为什么蔡京的诗作,竟然放在中间的位置,而且要高于宋徽宗的题款?可能不少读者认为这无伤大雅,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要命的问题。比如清朝胡敬曾在《西清札记》就借《听琴图》,对蔡京口诛笔伐,就认为他胆大包天,竟敢迈过皇帝,在《听琴图》正中题诗。

对于这个问题,小珏的理解是蔡京绝对不可能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他一定是得到了宋徽宗的许可。《听琴图》的画面较为狭窄,题诗也不好安排在底部,应该是宋徽宗处于艺术构图的角度,同意蔡京如此题诗。

要知道,宋徽宗治国无能,在艺术上却是个天才。而且,一旦涉及到书画艺术,宋徽宗表现就非常狂热。他破天荒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以此选拔人才,客观上推动了北宋绘画艺术的发展。同时,他对于书画艺术家,表现出惺惺相惜之情和宽宏大度的胸襟。

比如米芾在为宋徽宗写过书法之后,便向其索要砚台。那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直接索要等于是触犯了皇帝的权威,更何况宋徽宗也是赏玩名家,这也是他的心头所好。但米芾开口,宋徽宗毫不犹豫地赐给他。米芾怕宋徽宗反悔,将没有洗净直接放入衣服之中,哪怕是沾满墨汁也在所不惜。宋徽宗不仅没有责怪他御前失仪,反倒对身边人说:对于艺术家,不要以常理去约束他们。

因此,小珏认为,宋徽宗破例让蔡京的题诗压过自己的题款,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这三个谜团的答案到底是什么,恐怕一时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将会长期争论,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魅力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