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能否拯救现代管理之痛?
作者:甘罗娜 中国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2018年,我的导师彭剑锋教授开了一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的课程,由此接触到“禅宗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命题,延着这个命题去学习研究管理学,似乎是推开了一扇门,探见了新世界的一角。接触禅宗思想,不仅对于做管理学的研究,对于个人人生,也觉受益颇多:人生处处是道场,真诚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超越。借用《自性真佛偈》语:“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下面是笔者修习“禅宗与管理”课程的一些体会:
管理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时,往往是从问题入手。近几年,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一直在探讨变化的问题,管理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各种现象,高度的概而言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大痛点:
第一,缺乏敬畏心:急功近利的野蛮商业模式。在经济下行阶段,国内接连爆发出“某企业假狂犬疫苗事件”,使得公众对医疗的公信力大大折扣;影视行业偷税漏税行为,使得老百姓对国内影视公司的暴利瞠目结舌;共享自行车烧钱风潮过后,留下的是衰退的自行车生产产业和成吨被抛弃的乱铁;某蜂窝网站点评信息爆出有“1800万条点评信息是从别的网站导出”,引燃互联网平台数据 信任危机。大洋彼岸的硅谷创业圈近日也爆出了造假丑闻,号称用一滴血即可检测出上百种疾病的 Theranos 走下神坛。
某些过去的成功经验逐渐变成今日的砒霜,乱序式经营管理带 来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过于追求其快速发展,注重经济收益而快速 扩张;另一方面,政府、银行、投资方等利益相关体为了保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客观评估,而不断地刺激问题企业的自我膨胀。劣币追逐良币,这些企业乱象本质上都是对人和自然缺乏敬畏心。我们人大劳人院的老院长赵履宽教授经常分享的一句话就是“自然法则高于人为法则”,深以为然。
第二,缺乏分享心:人力资本没有与货币资本 共担共分共享。处理好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企业主张股东利益最大化,货币资本优先于人力资本。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强调利益相关者最大化。这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和 货币资本之间的动态博弈结果。人才作为独特的资本,本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包括理性的学习积累和感性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经济、分享经济时代,不仅需要打造高绩效人才 团队,更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个人知识转换成公司的知识库,这是未来企业重点思考的地方。“人才为我所用”一方面强调的是人才,背后其实强调的是如何从知识为人才所有到知识为公 司所常用。此外,当人才成为价值持续创造主体的时候,货币资本方如果不主动对人才分享管理、保障收入、分享利润,就容易出现核心员工被动离职事件,动摇核心团队的稳定性。
第三,缺乏纯净心:人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古罗马时期,科路美拉(Columella)著有《农业论》,里面详细讲述奴隶主对庄园的管理经营经验:把奴隶当作工具,恩威并施,这本质 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18 世纪以来,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以时间为衡量的长期雇佣关系。而随着大数据、AI 智能、共享经济的兴起,人们正经历着技术转变带来的工 作性质的变革。知识型员工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的分工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数字技术在解放人类的双手同时,也在产生越来越多“零工”性质的工作。这种弹性制工作通过在线数据平台产生,打破了原有的部门墙、组织边界墙,增加人与组织、部门之间的链接。低成本高效率的链接使得企业从过去的以时间为主的工作度量方式,逐渐演变成以工作任务为主的工作度量方式。
虽然工作度量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过去长期在新教工作伦理下,人们认为工作就是目的,定义不明且极度世俗化。而在对于从小伴随各种电子产品成长的新生代来说,工作不再是目的,人们通过工作来寻找或者宣扬自己喜欢的生活态度。知识工作者作为价值创造主体,企业家应该鼓励知识型员工追求内心的自我超越,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事情。人,才是目的。
管理痛点与时代背景
本质上看,以上提到的企业管理三大痛点,与时代背景也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低劳动成本的优势,通过规模扩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爆发式增长。但是企业快速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良性成长。从大国关系到企业发展再到工作性质,其潜在的 矛盾逐渐显现。在不确定时代下,根据历史数据推测未来事件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效应。未来变得越来越琢磨不定,但也不是无迹可寻。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本是国家领导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是企业家。从他们决策、理念上,我们可以看到潜在的应对方向。
反观过去半世纪来美国和日本著名企业家,都能发现禅宗文化的存在。从乔布斯为例,公开信仰禅宗,把个人对禅宗的理解注入到“苹果”产品中。追求专注、简单、极致是乔布斯的人生信仰也是经营哲学。
再以稻盛和夫为例,他的经营哲学有几点:1、工作是磨练灵魂的道场;2、阿米巴经营模式;3、人生·工作的结果=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4、企业家特殊的战斗力;5、以善恶,不以得失来做判断;6、敬天 爱人,自利利他;7、思维方式决定人生和经营;8、作为人,何为正确?正确的事物要正确地贯彻。实际上,上述提及的治国思想、经营哲学,跟禅宗中的圆融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机缘。这恰恰说明用禅宗文化的指导管理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企业要从外向型激励转向内向激励,从乱序化、表里不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向自性本真、自我超越式经营智慧过渡。而禅宗文化强调的正是回归自然、回归纯净之心,见性成佛、顿悟成佛,追求心智纯净的境界。因此,要将禅宗思想落实到中华民族 的复兴之中,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之中,落实到知识工作者的自救之中。
禅宗缘起与企业管理
中国禅宗源于印度,初祖是南印度人菩提达摩。大约于南北朝时期,渡海到达了广州,主张通过坐禅到达证悟。而中国禅真正的奠基者是六祖惠能,把中国老百姓的老庄思想、到 家本体论与印度佛教融为一体,强调“见性成佛”,即不困于形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顿悟成佛。《坛经》的内容是以惠能在大梵寺的讲话为主题,加上弘法传禅、教授弟子等生平事迹 而形成。《坛经》所记录的,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释迦摩尼所创教义一脉相承。下面是慧昕禅师对《坛经》的理解:
“原夫真如佛性,本在人心。心正则诸境难侵,心邪则众尘易染。能止心念,众恶自亡。众恶 既亡,诸善皆备。众善既备;非假外求。悟法之人,自心如日,遍照十方,一切无碍;见性之人,虽处人伦,其心自在,无所惑乱矣。故我六祖大师,广为学徒直说见性法门,总令自悟成佛,目曰《坛 经》,流传后学。”---惠昕《六祖坛经序》
实际上自五祖后,禅宗被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神秀为主的北宗,强调渐进修,另外一派是以慧能为主的南禅。六祖惠能把他的禅宗思想传给了五位弟子(荷泽神会禅师、南岳怀 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南阳慧忠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并逐渐形成了五宗七家: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临济宗又分化出黄龙派与杨歧派,是为五宗七家。 其中,黄龙派、曹洞宗传到了日本形成了日本临济宗(日僧明庵荣西)、日本曹洞宗(荣西的再传弟子希玄道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的禅宗文化,从此在日本落地生根。 虽然禅宗真正形成是在中国,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真正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指的是禅宗和阳明心学)落实在日常言行之中确是日本。
提到日本禅宗和企业管理,不得不提到铃木大拙。铃木大拙一生著书无数,他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写作了大量的英文禅宗著作,影响了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以及前文提到的乔布斯。
铃木大拙通过对禅文化的理解对东西方的影响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充分说明禅宗思想具有的“超时空性”,“超地域性”。不少西方的学者通过对禅宗的理解运用在自己的学术上。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其核心思想就包括存在与禅之间的关联。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早年靠创建的需求层次理论奠定了学术界的江湖地位,但是 晚年的时候,他主动提出了“超越性动机”,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的动机。在《超越的种种意义》一文中,马斯洛就指出忘我是超越的一种境界,这与禅的“自觉”、“开悟”有种不谋而合的意境美。
除了学者,企业家里除了前文提及的乔布斯和稻盛和夫外,也能看到很多企业家用禅宗文化去管理企业的影子。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所创立“自来水哲学”、“玻璃式经营”、“水坝式经营”等经营哲学都能窥探一二。另外,国内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就提出“放下就是幸福”,将进取的工作和放下的人生信条相结合,这就是禅之辨证。
相比新教主义向外寻求物质价值(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来说,禅宗思想则是向内寻求灵性成长(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最近,世界银行公开了 2019 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这个报告原文有 140 页,实际上就是讲了三个观点:
1、全球新兴经济 体正经历着技术转变;
2、技术转变提高了高阶认知技能的溢价,导致了社会契约不稳定以 及工作性质的变革;
3、投资人力资本是充分挖掘这一不断变化的经济机遇的优先任务。该 报告还进一步指出,三类技能在劳动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级认知技能(比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行为技能(比如团队工作能力)以及能够预测适应能力的技能组合(比 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等)。这些高阶认知行为技能更加强调了个人的价值对于工作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完成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体现了禅宗强调的“明心见性”。
解决路径:从发扬企业家精神始
针对三大管理痛点,结合最近的学习思考认识,我提出三条解决路径:
一、挖掘企业家精神:表里如一、利他利己、自我超越、有容乃大。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首先要做表里如一,如果企业家过于自信而忘记自己从何而来、要到何去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其次,虽然资本具有趋利避害性,但到了管理层,企业家应该分 利取势,不要忽视道义的作用。第三,企业家要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的品质,在有远大梦想的基础上不断从过去的实践中反省并追求极致。第四,在经济下行时期,要对政府和市场 有冷静分析的头脑,不要听风就是雨,既要有打胜仗的心情,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正道为王、生态共享、一只眼睛向外、一只眼睛向内。这一条主要是针对管理层而言。首先,在商业模式上,不要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的想法,已经有 很多死掉的初创企业和大型企业的例子说明,投机取巧到最后害的是自己。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下,一定要有生态共享的思维,不能固步自封。一只眼睛向外,指的是企业要多学习世界上先进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一只眼睛向内,指的是企业在做重大决策前,要多深入基层, 去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而不是一拍脑袋式决策。另外,货币资本方要勇于分享、舍得分享,向知识所有者(企业家+知识工作者)让渡剩余价值,分享经营话语权,一起把市场 蛋糕做大做强,让人人有肉吃、有酒喝。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三、企业员工的自我修养:积累知识、修炼内功、创造价值、回归本心。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一定要努力去实现价值创造,通过价值创造来实现自己在企业里的增值。但是,实现 价值创造的前提有两点,积累知识+修炼内功。积累知识,就是在工作任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修炼内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修炼“高级认知能力”。实际上,就是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情商+智商的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创造性。最后,当员工达到一定的物质回报的时候,一定要回归本心,追求内心的简单、清净、自在。
加入《洞察》杂志和华夏基石图书读者群——知行会,添加13611264887(微信同),审核通过后即可入群,定期管理知识分享、同行及跨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