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毫无章法的文物,却是千里存一的幸运儿,代表瓷器的辉煌篇章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最应该认真欣赏的文物,就是瓷器。不光因为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特产,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更是因为故宫博物院中的瓷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世界博物馆之首。它拥有拥有35万件陶瓷器,其中一级品就有1100多件。
这么多瓷器中,最不容错过的当属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当然因为它的器形巨大,高为86.4厘米,口径为27.4厘米,足径为33厘米,而且放在醒目位置,本来就不容易错过。可能很多观众,会对这件被誉为“瓷母”的国宝非常疑惑,这不就是一件大杂烩吗?如此不伦不类,为什么地位却如此之高呢?
这要从乾隆在位的背景说起,当时是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经济的顶峰。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社会也很稳定,这为乾隆提供了玩赏瓷器的好机会。他本身就喜欢古玩,特别钟爱瓷器,也是瓷器欣赏和鉴赏的大行家。乾隆时期,诞生和推动发展了不少精品瓷器,比如精巧别致,造价高昂的转心瓶。
然而,乾隆还不满足,他认为,中国瓷器发展了几千年,此时已经是巅峰。但是,还有不少瓷器品种,已经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在他的手上,将这些瑰宝级的制作工艺还原起来,将将各色釉、各类彩同时集中在一件瓷器上,才算是成功。
这个想法太过惊世骇俗,在当时完全是异想天开的。先说中国这么多年的瓷史,这么多久负盛名的瓷器制作工艺都随着老窑工的离去已经消失了,怎么能将它们一一还原呢?再说,各种名瓷,之所以颜色各异,釉色不同,就是因为他们的原料配比不同,烧制时的温度也不同。尤其是温度,就是单件瓷器的烧制,在那个年代没有温控设备,完全凭借窑工的经验,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了,更何况这么多釉色要集中在一件瓷器上。
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乾隆亲手交给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的。唐英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艰辛,但六十六岁的他,没有被困哪吓跑。在乾隆不遗余力的资助下,唐英派遣心腹干将,前往哥、汝、钧、定、龙泉、湘湖等名窑窑口收集碎片,再根据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反复揣摩,最后不断改进技术,终于完成了还原名瓷制作技术这一关键环节。
可是,下一步的工作更为艰巨。各种黏土的配比和温度,直接影响到釉色。只要一块釉色烧制失败,整个心血就付诸东流,只能重新开始。这件文物上一共有17种釉色,专家计算,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成功的几率也只是0.7的17次方,约等于千分之二点三。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成功率,所以说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是千里存一的幸运儿,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在这件瓷器上,窑工们熟练地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等十几种施釉方法于一身,如果不是对各种釉、彩性能烂熟于胸,是不可能完成的。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这才对国宝有了大致的感觉。但是,很多观众还是吐槽乾隆的审美情趣,这不就是瓷器的大杂烩吗,捯饬出这样的大玩意,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说这件瓷器的使用价值,那是一点都没有,它纯粹属于玩赏物品。它的排列布置和图案造型,都是大有讲究的,并非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这件瓷瓶有它的主题,那就是腹部12组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
这些图案中,6组写实,分别是“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外6组,则是以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等组成的代表吉祥如意的抽象画面。
这些生动逼真的图案,都是由但是最出名的宫廷御用画师拟稿,再有顶级窑工制作完成的。它和文物生产的高超技巧一起,成为了人间奇迹,也成为了令世界经验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