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图解成语典故——尊贤尚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曾作为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众多名篇巨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也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2009年,临淄成语典故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淄成语典故作为浓缩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发生和传承的过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临淄人。据考证,与齐国齐地有关的成语典故有近千条,源于齐都临淄的就有一百多条,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和社会风貌的,如“泱泱大风”“比肩继踵”“挥汗成雨”等;二是反映齐人品德风范的,如“秉笔直书”“嗟来之食”“一鸣惊人”等;三是反映齐人思想理念的,如“平易近人”“以民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四是反映齐人聪明才智的,如“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等。这些成语典故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齐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是言志、寄情、醒世、励人、箴规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影响着社会。

尊贤尚功

【解释】姜太公建立齐国时的用人政策。指举贤任能、唯才是举。也指尊重有才能的人,按照实际政绩使用干部。

【出处】《吕氏春秋·长见》:“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同尚)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

周武王灭纣以后,把姜太公封到了齐国,把周公旦封在了鲁国。有一天,周公旦问姜太公:“你怎样治理国家?”姜太公回答说:“尊重人才,奖赏有功之臣”。姜太公问周公旦:“你怎样治理国家?”周公旦回答说:“按照周朝的礼仪,实行尊尊亲亲。”

姜太公“尊贤尚功”的方针,重点是“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所谓“六守”,指的是选拔人才时,从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这六个方面是齐国考察人才的标准。

所谓“八征”,就是齐国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诱惑、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和能力。

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即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

尊贤尚功把用人的着眼点放在贤能和功绩上,增加了选拔人才的广泛性,保证了执政者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强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