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进达|《梅亦有情》序
今天
序
瞿进达
曾蒙梅勋惠赐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梅本无意》,而今有幸先读他将出版的第二部《梅亦有情》。无意与有情,相对为偶,相映成趣。揣摩其本心,前者表白他的处世,如一泓清澈的水,淡泊和宁静,正如他在《心路的跋涉》一文中写的那样“我写文章非为名利,只为取悦自己,寻找晚年的乐趣。”“日积月累,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梅本无意》,取意是只为自娱,不争高低。”;后者则坦陈他也是性情中人,如冬日里的一把火,为人热烈和奔放,所以著名作家金曾豪为他首部集子作序,写的第一句话即是“梅勋多情”。
是的,梅勋多情。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梅勋算是一个。如果说,他的第一部集子通过记述故乡风物和祖国名山大川,主要表达他的乡情、乡恋和赤子情怀的话;那么,第二部集子则更多地回顾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与朋友间的交往。他说,“人间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醇香如酒的亲情,甘甜如饴的爱情,淡雅如菊的友情。”在《窗前的石斛兰》一文中,他触景生情,由石斛兰是父亲节之花,想起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思念父亲的音容笑貌。于是,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像一幕幕电影在脑海里映演。他回首插队落户时,羡慕农家飘出的缕缕炊烟,引发对亲情的渴望。终于,母亲来了,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天,但是给小屋带来了炊烟飘渺的时光,带来了温暖如春的感觉。虽然时过境迁,他看不到农家的袅袅炊烟了,却铭记着母亲下乡主厨的短暂时光,写下了《炊烟里的怀念》。我们同样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对此感同身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梅勋对亲情的思念甚至频频出现在梦中。他感叹外婆凭一双五寸“金莲”走过了95年的历程,见证了一家三代人的成长,于是在梦中见到了外婆,见她一步一颠地扭着“五寸金莲”走来,脸上依然堆满了慈爱的笑容。爱情是私密的,但梅勋毫不掩饰夫妻间的爱,他感恩妻子愿意在成功时为他喝彩,在困境中做他的后盾。
是什么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是什么最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人间真情。文学创作有没有“永恒的主题”?如果有,也是人间真情,即亲情、爱情和友情。梅勋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挖掘题材,由感而发、由情而生,文思泉涌,写出一篇篇有声有色、如诉如泣的文章。我们都是在亲人哺育下成长的,也曾被亲情感动过。早在孩提时,就听老师讲解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高声朗诵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其实,那时我们对严父和慈母的亲情仅仅有感觉,而并未理解,以至对父亲的斥责、母亲的唠叨抱有反感。“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无忧无虑,全不知父母为子女付出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直到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时,才体会到当初家中生活艰难,父母工作艰苦,养家糊口不易。梅勋正是在度过不惑之年直至退休后,才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借用冰心的话说父爱:父爱是沉默的,用心才能体会到父爱,他是用了一生的时间去体会父爱的奥秘,年事愈高,体会愈甚。就这样,他的情感如火山般喷发出来,回顾自己的足迹,摘取生活片断,勤笔写出“无意”却“有情”的篇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那首朦胧诗《锦瑟》的结句,也许就是对人生情感的真实写照吧?
梅勋爱亲人且爱友人,至诚至真,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在《情谊绵延五十载》一文中说:“我想世间之情谊,亲情因相依而温暖,爱情因珍惜而美好,友谊则因真诚而长久。这种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友情,之所以能得到依恋、保鲜、延续、乃至升华,纯粹得益于真诚之露的滋养和浸润。”他的朋友,除了同学、工友和插队知青外,还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博闻强记的学者,超凡脱俗的智者。梅勋与他们亦师亦友,捧一杯清茶,同赏美景,共做学问,不厌其烦地切磋、推敲、琢磨。这些,可以从他的散文集中窥见一斑。
感悟人生,有了直情,也就有了哲理。在梅勋的文章中,情感的点点滴滴,汇集成小溪,平静地流淌着,有时候泛起涟漪,有时候激起浪花。读《月华如水几度秋》,他与妻子赏月的章节耐人寻味:“今晚多云,空中少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我与妻子不以为怪,不是没有皓月当空,而是明月藏在云中。”这虽然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样浪漫,也没有《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但是含蓄地写出了夫妻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坎坷道路,乐观对待风雨人生。夹叙夹议,也是梅勋的写作特色。他的议论,可谓画龙点睛,发人深省。如:“现实生活是喧闹和复杂的,我们的身心应该定位于平静和简单。单纯而自然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简单的生活最需要的是知足,我的岳母确实做到了这样。”(见《静守时光》)又如:“人生有多长,心路就有多长。我的躯体走在大地上,我的灵魂行在心路上。”(见《心路的跋涉》)再如:“人生如棋,落棋无悔,赢亦淡然,输亦坦然。伴随成功到来的可能是自负,经受沧桑以后才会有成熟。”(见《人到古稀要知趣》)
作为梅勋的校友,师出同门,忝为学兄。要我为《梅亦有情》作序,不敢当但盛情难却,于是声明权作读后感吧。梅勋在校时,其作文常被老师荐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在学校黑板报上刊出。他的女儿是复旦大学新闻系高材生,毕业回乡后曾在《常熟日报》社工作,与我同一科室。我注意到梅勋的文章颇有新闻作品风格,这会不会受到他爱女的影响呢?他善于应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叙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再现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感觉。读其文章,如见疏影横斜,有暗香盈袖;如闻一曲《梅花三弄》,有余音绕梁。行文至此,谨用梅勋《我的师傅是工匠》一文的结尾收文:“离开钳工组时,我们什么都没有带,唯独带走了师傅留给我们的至宝——匠心,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们都以匠心精神自励自立,竭尽全力做好了各自的工作,精益求精,不改初心。”我想,匠心与文心是一致的,唯有精雕细刻才能出好产品、好作品。如果梅勋离开钳工组时,不是担任工厂领导,而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那么,他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2018年3月19日
《梅亦有情》书评
王晓明
文友徐梅勋第二本散文集《梅亦有情》问世,内有亲情雅韵、钟情回响、友情馥郁三个篇章,计12万字。著名书法家言恭达题签,梅勋好友、原《常熟日报》主任记者瞿进达作序,封面设计宗达。
人一旦有了文化的情怀,就会美好。我曾经和梅勋在当时常熟最大的工厂——国营常熟棉纺织厂同事15年,真正与他深交是我做团委书记的8年。那时,他是财务科长,又升任主管经营的副厂长。在工厂时,从没见他写过文学作品,他的心思在企业。而我与他的关系,就是问他拿钱支持我们的共青团事业。后来,我们都分别调出来了,各自忙着,有时相见,也很少谈文学。到了他退休前,文学才和他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功力的老三届高材生结了缘。那时候,网络、论坛兴盛。一时造就多少触网豪杰。我为常熟两家知名论坛开辟了文学专版,梅勋就是活跃的写作者。后来,他向外发展,在各大文学网站登陆,不久成为知名写手,作品经常得奖。
他并没有加入作协,但是一个作家。《梅亦有情》是他的第二本书,前一本2012年出版,叫《梅本无意》。一看书名,就知道了一个作者的创作从无意到有情的过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虚假的炫耀,朴实、其实、情暖、意重……他的表达与抒发,就像听朋友在聊天讲家常,平淡而厚实。翻读他的两本作品集,让我觉得生命的美好。
梅勋今年七十岁生日刚过,《梅亦有情》该是他对人生、对往事最好的阐释吧!祝梅勋身体健康笔耕不辍,继续多读多想多写,头脑活络、开心生活,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