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4大考点 5例题详解 2024-05-27 05:22:46 1 ★知识划重点★ 一、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散文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展开,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可采用以下技巧:1.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2.划分层次,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二、分析文章标题、首段、中间段、结尾段的作用 散文标题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局部段落的作用:散文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开头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结尾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补充说明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三、分析线索作用题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找线索要注意: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线索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二是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三是揭示主题和情感。 四、归纳概括作品内容 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2.合并法。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3.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2 ★练习划重点★ 一、(2020·南京外国语学校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B.作者一行人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人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结尾写作者一行人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这里是忧虑,作者担心原始森林因为开展旅游而被破坏。故选D。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D。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案】(1)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2)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等句子巧妙运用叠词,突出了具体的环境特点,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呈现出语言的有美感和韵律感。“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将溪流人格化,展现出溪水流动的具体美感,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是典型的比喻手法,将“溪流”比喻为“哈达”,使得语言表达极为优美,极其鲜明而形象地写出了激流的悠长之特点。4.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2)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3)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三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从两个角度,“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分析人类总忘不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时”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从这些角度上来看,文本中的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展现出作者的充沛思想,也很好地突出了作者游览时的具体感受和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本的叙述内涵,使得文本更有价值,论述更为合理,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展现出不一样的结果。二、(2020·山东莒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李娟风把外婆的草帽吹走了,我伸出手去,做了一个抓住它的姿势。群山、森林、草甸便突然远去……我从梦中醒来。我又在梦中睡去。越过巴山蜀水,去到一个叫“四方坡”的地方,一个叫“放生铺”的地方,一个叫“千人堆”的地方……盘山路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从染坊垭口走下去,有一个村庄桃花似海……还有一个北方崭新寂静的城市,穿梭忙碌的白衣人,冰冷的CT室,白的病房,白的床……外婆,我在这寒冷的夜晚拥紧被褥,离你两百公里,替你深深地感受陌生,替你防备地看着世界,替你不停地怀想故乡,外……如果这是你的家乡,那么今夜你起身,推门出去,看见的必是青瓦青砖的天井,深暗的阴沟里长满秋苔。你走出巷子,去向对门竹林,看到胡家幺妹背着竹篓走过,对面秋秋婆正坐在自家晒坝,笑对一窝鸡娃……八十六年!外婆,八十六年的日子里,在那个四季常青的村庄,你如何一天天缓慢地度过?八十六年,与晚霞熄灭在黄昏,与晨钟缠绵在清晨。在童年中滋生出青春,在爱情中一日日老去。这八十六年如此强大,以至于在你八十六岁高龄那年离开故乡去到遥远的新疆后,便再也不能转回了。外婆,我记得那顶草帽是你在故乡时就戴上的,一直戴到阿尔泰大山脚下。在北方那个偏远闭塞的小城,你的草帽在街头巷尾固执地强调着你是一个异乡人。你不愿意摘下草帽,后来又戴着它走进阿尔泰群山深处。我们常常看到你一个人拄拐杖蹒跚而行,沿河边的小路来回走动,出神地看着远方。外婆,那时候我们真难过。我们看到,你对这个世界的惊奇,其实就是你的寂寞。我们把你从你熟悉的家乡带走,却不能给你安稳的生活。我们的房子总是漏雨,我们没有办法弄到新鲜的蔬菜,还有你吃不惯牛羊肉……外婆,我们流着泪回顾那些日子,总是看到你戴着大大的草帽,身子单薄瘦小,走在群山森林间,又像是走在故乡的一条田埂上。那一天,原本万里无云的天空项刻间风雨大作,冰雹连连。整个帐篷的篷布被掀开了,南面山墙的棚布也在风中被撕裂了一大块。妈妈不在家。我们祖孙俩艰难地抢修。床单、袋子、纸箱、柴禾、木板、碎布……能用的全用上了,能想到的办法全试着做了。我沿着柱子爬到帐篷顶端,去拉扯一块被风掀开的棚布。却怎么也拉不动,心中一片无望与悲伤。这时回过头来,看到外婆的草帽被风吹走了。我站得很高,只能遥遥伸手去做一个抓住它的姿势。然后又缩回手来,捂着脸哭泣。我越哭越厉害,泪眼朦胧地看着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看着她急赶慢赶,追过了叶尔肯家的毡房门口,追到了河边,又摇摇晃晃地过了独木桥,一直追到河对面无边的草地上,一直追啊追啊,似乎会这样一直追下去,永远都不回来了。……外婆,是不是从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把你永远地留在山里了?而此时,你正躺卧在离我两百公里以外的病床上,烦躁不安地面对陌生的一切,像孩子一样孤独、紧张、害怕。外婆,你病了,却仍然那么倔强,你的灵魂仍然戴着草帽。而我们,却永远也不会有那样一顶草帽,用来抵抗生活的天降之物。我们早已成为随波逐流的人了,任生活把我们带向任何一个未知的远方。我们早已习惯于接受和忍受。我们还年轻,还没有八十六年这样漫长的一段时间用来坚持一样东西。外婆,我又将睡去,不知今夜的梦,又将如何……(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构思巧妙,文中的场景在内陆与新疆反复切换,但却能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浑然一体。B.梦境中桃花似海的村庄与现实中苍白的医院构成对比,表现了离开故乡的外婆在北方城市感受到的冰冷陌生和紧张。C.本文运用呼告手法,想象外婆就在眼前,直接向她呼唤倾诉,表达了对外婆的复杂情感,读来让人动容。D.与固执的外婆相比,我们却已习惯于接受和忍受,成为随波逐流的人,主要是因为我们还年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主要是因为我们还年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我们早已习惯于接受和忍受。我们还年轻,还没有八十六年这样漫长的一段时间用来坚持一样东西”,陈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还年轻”和“成为随波逐流的人”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D。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我”哭泣的原因。【答案】①面对风雨和冰雹的无力感,面对帐篷被掀开的情况,外婆和“我”能用的办法全都试着做了,可还是无法战胜恶劣天气,在风雨中显得无力又无奈;②外婆一直戴着的草帽被风吹走,而“我”却抓不住它;③“我”看到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的身影,感到心酸,也预感到了结果。【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六段“能用的全用上了,能想到的办法全试着做了。……却怎么也拉不动,心中一片无望与悲伤”,在我哭泣之前,情绪已经处于奔溃边缘,主要是面对风雨的无力感,无力对抗风雨,无法将帐篷篷布恢复原样;第七段“只能遥遥伸手去做一个抓住它的姿势。然后又缩回手来”,外婆异常重视的草帽被风吹走,而我却无能为力;第七段“泪眼朦胧地看着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似乎会这样一直追下去,永远都不回来了”,看着外婆艰难而令人心酸的背影,我已经预知草帽的结局,情绪再也忍不住,瞬间泪眼朦胧。3.作者以“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①照应文章内容,草帽是文章重要物象,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是文中重要内容;②“草帽”是全文的线索,象征着外婆对过去的坚守与执着;③揭示文章主题,“在风中追逐草帽”隐喻外婆在异乡漂泊的生活状态,寄托了外婆对故乡的思念。【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草帽”在文章中的象征含义和“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草帽”是外婆作为异乡人的一种执着,是故乡风物的代表,象征着外婆对故乡的怀念和重视;“草帽”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而“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的内容则作为外婆生活的重要转折,外婆在异乡失去了精神寄托,变得孤独寂寞。三、(2020·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手观音景凤鸣长春解放纪念碑的下面有片广场,大理石铺就的。四面是多层的台阶和缓坡道,茂密的树冠围簇过来,带出森林味道的风。他们集中在这个高高的突显位置,有时三三两两,有时归成一大群,进行有秩序、有节奏的交流。任何团队都需有带头的,这一大群中也有一个。一米八零的个头,腰杆粗壮,烫着短发,很有气势。这样的块头,在哪里都会有气势,除了俄罗斯的农庄,毛利人的丛林。当然这里既不是农庄,也不是丛林,而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公园。大块头当然是女的,男的就谈不上稀奇了。东北的街面上,这样的块头可随意挑。对于大块头,那些人似乎听她的,又似乎随时不听她的。为了增加阵势,她的身边站了两个男闺蜜,陪着她一起招呼。大块头斜挎着小包,这就不像领头的,而像是张罗事儿的。只是事儿张罗起来不太容易,大块头不用哨子,不用喊,而是需要用手——纪念碑下的别处,广场上稍远一些的,有的人正自由散漫,目下的任务是,得用手把这些人召集回来。参加聚集或者聚会的,总得有七八十人吧。着深色衣服的多,鲜艳衣服的少,中年或中老年的多,真正老年的少。真正老年的都在家里待着了,跟着挤挤公交车,都会有人叫嚷:错过早高峰行不!开始时他们还由着自己,逛公园,进早市,后来就不了。跟年轻的争个什么意思,年轻人里头有儿女哩,得让着些,往回缩。既然提到公园,还是顺便介绍一下吧。当年日本人侵略的时候,强行归并了四个村子,驱赶劳工开河,形成这片湖。打算建伪都呢,只是第十四年上就被撵回国了。树少部分是那时栽的,大部分是后来栽的。黑松枝叶墨绿,气势汹汹,因此树下草叶稀疏茎细,仿佛少须的下巴。桦树枝干白白,越是雪天越俊俏美丽。又想起长白山美人松,她们披着长发,穿着长裙,仪态万方地向群山示意,让你的心间覆上一只细嫩的小手。只是这样的松在长白山下的小镇生长着,原始森林里都未必有,搬移到这里更是不可能。不过成片的黑松也挺好的了,一年四季,无论冬夏,苍郁地围住这片地势,和周边所有的树冠达成平齐后,约好似的不再生长。却一圈一圈、一点一点地扩展岁月的沧桑。而树下台上的他们呢,湖边的青石铺地,林中的红砂延展,宽敞的湖心岛屿,他们占到哪里,哪里都让着他们,都没人跟他们抢。此刻他们硬气地选到了这里,他们仿佛站到了冠丛中。不光大块头,他们大堆小堆,一律拿手说话。手在他们那里,技法如此丰富,像在熟练活络地编织毛衣。眼神嗖嗖地交流,表情顾盼飞扬,唠到兴致处,情不自禁地发声。那声音不是咿呀学语,而是唱歌一向跑调的家伙,开怀地笑岔了声。因为站在高台上,各个角度都可望见他们动作幅度很大的手。右手是一只活泼的鸟,往左边的手心里啄点,于是左手被叫醒,也跟着活跃起来。所以左右两手在默契地说相声呢,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又似两只鸽子,扑棱棱地飞。鸽子。一人两只,七八十人便是一百多只,都流畅地在每个人的枝头上飞。彼时听得见阵阵鸽哨,有灰软的轻羽,如微尘般地升腾。“嗨”是什么意思,不是高音的嗨C,而是透彻,爽。他们玩得如此透彻,如此之爽。坐在广场的石座旁,也就是树冠中,漫不经心地溜看,生怕打扰了他们。眼前的枝繁叶茂,纪念碑上的文字,缭绕碑顶的流云,流云旁边的湛蓝天空。那里没有大鸟飞过,如浪的车笛声、行驶声,却贴过黑松林、白桦林、各种的杂树林,陆续隐隐地涌过来。看过敦煌的千手观音,拍照的或者摹画版的,画面深沉、古旧而内敛。也看过舞台演绎的,如金光层层外溢,视觉炫极而美。眼前的这个观音,她密集的、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手,在头顶上、耳畔旁、身前与身后,如鸽子般灵活翻飞,构成了生活中千手的佛、佛的千手。(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长春解放纪念碑广场上一群聋哑人有秩序、有节奏“交流”的场景,抒发了对这个特殊群体生命状态的赞叹。B.文章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把他们的手比作“活泼的鸟”,把左右两手比拟为“说相声”,自然贴切地写出了手语交流的畅快、默契。C.文中写“他们占到哪里,哪里都让着他们,都没人跟他们抢”,这说明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充满同情和怜悯,从不与他们计较。D.作者运笔自由洒脱,由“大块头”写到了老年人错过早高峰坐公交车;由公园里的树想到了长白山美人松,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答案】C【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充满同情和怜悯,从不与他们计较”分析不当。不仅有同情,还有关心、爱护和赞叹。2.文中说“既然提到公园,还是顺便介绍一下吧”,介绍公园有什么用意?【答案】①交代历史,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新时代人们生活的美好;②描写公园里的树,展现出聋哑人安静自然的活动环境。【解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答出文中介绍了公园的哪些内容,然后思考公园与文中人物的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园的来历,它是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时建造的,那时的中国人是亡国奴,处境悲惨,而现在的公园是人民自由活动的地方,今昔形成对比,突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从公园与文中人物关系来看,公园是聋哑人们活动的场所,因此介绍园也就为读者展现了聋哑人活动的环境。3.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答案】①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对比艺术(敦煌画面和舞台)中和现实中的“千手观音”,突出现实中人的真实和活力;③升华主旨,赞美这群聋哑人精神生活的愉悦、和谐、自然之美。【解析】结尾段从内容上看,写了敦煌的千手观音和舞台演绎的千手观音,其共同点都是展示手的魅力,作者写艺术作品中的千手观音目的是要与现实生活中用手语来传情达意的聋哑人群体进行对比,借以突出聋哑人群体的活力,表达对这个特殊群体生命状态的赞叹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看,文章标题是“千手观音”,此处再写“千手观音”,就起到了照应标题的作用。四、(2020·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B.“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C.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D.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基本能力。D项,“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说法错误。通读全文则不难得知,本文作者赞美的对象是竹而非“农耕兄弟”,且最后一段“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表明作者对城市园林中的竹子也是喜爱的,并没有眷恋乡村文化。故选D。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段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在于“形散而神聚”,本文的“神”就在于竹的挺拔之姿,“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这是从正面描写竹的挺拔,赞美其高洁不屈的品质,而画线句子看似在写扭曲的竹子,但却从侧面表现出了它的挺拔,“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挺拔”是一种坚持向上的姿态,虽然被压制,但始终和压制的力量进行抵抗,因此变得扭曲也不放弃生长,这是一种挺拔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因此可知这里扭曲的竹子表现的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题目“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征,所以写扭曲的竹子是合乎题旨的。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3.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特定文段的理解分析能力。最后一段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后,见到的多是具有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这就与生长在山野之中具有遒劲之力的竹子形成了对比,二者各有各的特点;“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通过描写竹子努力生长的形态特征,“奋力”“争先”等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使读者对竹的坚韧与顽强有了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笔锋一转,由对城里的纤纤细竹的描写转入对农村田野间的竹子生长时的回忆,照应第六段内容,前后呼应,显得结构丰满;整体上以写景结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使情感更加悠远,意味更加深长,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五、(2020·陕西宝鸡期中)闽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念鲁迅先生巴金①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站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②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③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闸”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幕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④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⑤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成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⑥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⑦“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⑧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教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我被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⑨“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佳这个教训。⑩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⑪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充沛。B.第⑧自然段将“我”和鲁迅的行为对比,一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勇于反思的精神。C.鲁迅要求“忘记我”,巴金表示“决不忘记”。尽管鲁迅曾关照过他,但他最终还是背叛了鲁迅。D.第②自然段划线句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遗容,传神地勾勒出鲁迅先生宁静而安详的样貌。【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C项,“他最终还是背叛了鲁迅”错误。从“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佳这个教训”可知,作者“决不忘记”是为了记住鲁迅先生的精神。故选C。2.请概括本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答案】①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普通人;②关爱青年;③做人处事认真负责;④追求真理(讲真话),言行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从第③段中“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处可看出,鲁迅先生是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普通人;从第⑤段“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可看出鲁迅先生关爱青年;从第⑤段“《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成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可看出鲁迅先生做人处事认真负责;从第⑧段“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可看出鲁迅先生追求真理,言行一致。3.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遗言“忘记我”,有什么作用?【答案】①鲁迅先生希望被忘记,是因为他不愿意死后被“奉为神明”,著作被人利用;同时他也期待新人应有新的生活。②体现了巴金对鲁迅深切的怀念和自责。③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强化文章情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到写鲁迅“忘记我”的相关语句。如第①段中“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第⑦中“‘忘记我! ’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鲁迅先生希望被忘记,是因为他不愿意死后被“奉为神明”,著作被人利用;同时他也期待新人应有新的生活。从第⑨段中“‘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佳这个教训”,这些语句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体现了巴金对鲁迅深切的怀念和自责,升华强化了文章情感。End 赞 (0) 相关推荐 “鲁迅热”再起,绍兴能做什么? "鲁迅热"再起,绍兴能做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2021-09-29 09:40 X 近期,鲁迅故乡绍兴举行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绍兴邀请30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到鲁迅故 ... 2021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复习:一、《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 1.在<朝花夕拾>里<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郭成志|诗意江南 郭成志|诗意江南 从城市丛林到田间地头 相比较去游乐场,我更愿意带孩子去公园.相比较玩那些精美的玩具,我更愿意带孩子去接触植物动物. 春天,各色花儿开了,我会抱起孩子,让他闻一闻鲜花甜美的味道.下雨天,看到小蜗牛.小蚯蚓被雨水赶出了家,纷纷 ...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4大考点 5例题详解 一.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散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景物特点及技巧等方面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如果有区别的话,区别在于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尊重小说的文本特征,更贴切小说的文体特征来分析.作答. 小 ... 【阅读理解】小说阅读考点专题 例题详解 小说阅读 1 ★知识划重点★ 一.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散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景物特点及技巧等方面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如果有区别的话,区别在于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尊重小说的文本特征,更贴切小 ... 第80节:语文阅读理解文学类文本(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总结 第80节:语文阅读理解文学类文本(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总结 【阅读理解】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与散文知识点 [技巧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 ... 2021备考倒计时现代文阅读题型专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系列 2021备考倒计时现代文阅读题型专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系列 四柱八字命理学精品课程系列之043-045集:地支冲合刑害会详解 第43集-45集:地支冲合刑害详解 视频+教材=成功 四柱命理学,民间俗称算八字,也叫算命,就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八字来预测这个人一生的财运.官运(工作.事业.学业).伤病灾.婚姻.官司是非.牢狱灾等各 ... 精品合集|2021考前预测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福建高考语文考前预测试题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厦门5月质检)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北中国--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 ...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 本课主要学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散文读写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与作用,通过几道典型的高考真题,学习表现手法鉴赏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法. 细雨课堂|2021届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专练 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 涵盖高中语文所有知识点,重点在最新素材解读.标准议论文写作系列.理解性默写系列.文化常识系列,是你居家备课线上学习的良师益友 欢迎星标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转发文章,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