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症食疗』第一章 第一节 二、未病已病别乱抓
上面所提五脏失调的症状既可以是未病——身体功能失调的信号,也可以是已病——疾病的信号。所以,我们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调理,首先要搞清楚这些症状是未病还是已病。“未病”和“已病”两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是抓住未病进行治疗。未病是还没有发生的病,但不等于没有病,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亚健康;已病是已经发生的疾病,如果病已发生再用药,如同国家乱了以后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打井,战士要上战场了才去铸兵器,都已经晚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巳告诉我们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已病防变是指病的并发症,比如高血压控制不好常并发脑出血(脑溢血)而导致死亡。
未病的实质是身体脏腑的功能失调,已病的实质是身体脏腑器官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即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说胃,在最早的功能失调阶段,是它的消化功能不正常,但胃本身的黏膜、血管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胃肠的功能是主管消化,它的这个功能失调的时候,就会出现胃疼、消化不良、食欲不好的症状,如果这个时候进行调整,它的消化功能马上能恢复正常,胃也就不疼了。但到了疾病阶段,胃的黏膜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再来进行调整,所谓的“治疗”也只是控制它的疼痛程度,损坏了的黏膜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平滑健康状态,由胃黏膜炎症所导致的胃疼就会经常发生。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可能更好理解:扣子的功能是扣住衣服不要敞开,当它刚开始松动的时候,也就是说它的功能失调的时候,反映出来的症状就是衣服会扣不紧,有时会开,如果我们这时能及时把扣子缝紧,它的功能又会恢复到完全正常状态,衣服又能扣紧,不再会出现散开的情况。如果扣子松了,我们不管它,直到有一天扣子掉了,衣服就彻底扣不上了。当然扣子可以再重新换一颗,但是我们的器官很难再换一个,别人的器官放到你的身上,很容易发生排斥反应。
那么,未病和已病怎么判断呢?一般医院的诊断(包括健康体检)是对疾病的诊断,医院所做的各项检查是以疾病为标准,检查结果异常就说明已经产生了疾病,即使检查结果正常也只是说明还没有到疾病的程度,但不等于身体没有功能失调存在,因为任何疾病都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未病——身体的功能失调阶段,即亚健康。这就是许多人感觉不舒服,但医院检查却正常的原因,因为你的检查结果没到疾病的标准,就不能给你做出疾病的诊断。可这个时候你之所以感到不舒服,是因为身体已经出现了功能失调,目前,我们可通过“亚健康诊断”来判断脏腑功能是否失调。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朋友平时很注重锻炼身体,可是几年前的一个星期天,在运动后感觉耳鸣,耳朵有点发闷,周一上班后她和同事说了这个情况,同事说可能是肾虚,吃六味地黄丸就可以。她吃了一周,不仅不见好转,而且听力也开始下降,她这才去了医院,诊断为暴发性耳聋,医生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是一个典型的错把已病当未病的例子。肾功能失调时会出现耳鸣,如果是肾阴虚,可以吃六味地黄丸,敲敲肾经和穴位;但是耳朵的神经出了问题,仅靠上述调理是完全不够的(具体实例详见第六章第五节“暴发性耳聋”)。
美国的一位朋友,她是半年前开始觉得耳朵里面常常有知了叫的声音,当时马上到医院去做了检查,检查结果全都正常,可她还是不放心,又吃了一些治耳鸣的西药,并自作主张做了高压氧舱,可还是一直持续耳鸣,但也没加重。后来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我问了她的相关情况之后告诉她,她的耳鸣是肾阴虚造成的,用枸杞泡水喝,再吃六味地黄丸。一个月后,她说耳鸣轻多了。这又是把未病当已病的典型例子(食疗方法详见第六章第二节“耳鸣耳聋”)。
另外,现在有些养生馆或美容院做养生项目,为了吸引客人,客人提出的什么问题,都说能够解决。可是首先,他们不会判断哪些是疾病,哪些是功能失调;其次,不知道疾病是他们解决不了的。结果,顾客治疗无效,不是要求退款,就是不再光顾。更严重的是,一些人做了养生项目后还会加重疾病,比如很多人皮肤发黄或发黑,希望做美容能够变白,可是,如果此时的皮肤发黄是脾虚造成的,皮肤发黑是肾虚造成的,再做美容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假如美容师或养生顾问懂得判断客人的皮肤发黑或发黄的症状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或是肾阴虚等造成的,一方面从外部给客人做美容,同时告诉客人对症用食物在家进行自我调理,那效果就会非常明显,有了效果,客人会自动留下来,美容院或养生馆就不用辛辛苦苦不停地炒作了。再举个例子,养生馆经常会有些肩痛腰痛的病人,肾虚可以导致腰痛,腰肌劳损也可以导致腰痛,椎间盘突出同样会出现腰痛,按摩师几乎都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一概用同样的方法按摩,结果椎间盘突出的腰痛病人有些会因此加重病情,与养生馆打起官司。因此,对同样的症状,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中告诉了大家如何去判断它们是在已病阶段还是在未病阶段,或者是相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