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鉴别与用药
九、眼睛用药、胃酸
1:中医新思考路线: 西医辩病较精确,而中医辩病较宽松,因中医是以八纲辩证、顶多最细以脏腑辩证为之辩病理体质,辩病理产物反而较宽松、粗枝大叶、、、、、
故师提倡:【先辩病、再辩证。】===结合中西医方法
例如:一个主症,再加多个兼症。:除了辩证外,加上辩病。
范例一:病人心阳虚、失眠,加病理产物〈夹风、夹湿〉===再来开处方。
范例二:病人主诉痛风:其无法辩证,因其为病理产物,则以辩病方法处置。
范例三:病人失眠:则可能为气血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火、痰湿、
胃不和、心虚胆怯、、、等证型,
则师治疗失眠,建议以治标药、先治病理产物===先取得疗效,使病人有信心。以其前面之证型,配合病理产物〈如夹风、夹痰〉去治疗,效果佳。
若只单纯治疗病理体质,则病理产物仍在,病人仍会不舒服。若只单纯治疗病理产物,则病理体质会浮现,需再斟酌配合体质用药,方是上策。
扣除法:即是辩病论治,依病人提供之讯息,辩病治之。类似删去法。
例如:失眠:一定牵扯到『心』,所以先从心论治。 便秘:先依病人提供之讯息,来分:虚秘或实秘,、、、再下药。
2:药物各论:
一: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鉴别与用药:
辩证类别 共有症状 不同症状 施治原则 常用药
气虚 面色晃白、苍白,神疲乏力、自汗、懒言、音低、纳食不化、舌质淡胖。 气短乏力、有齿痕,脉濡、 益气 黄耆、党参、甘草、白朮、茯苓、淮山、苍朮、红枣
阳虚 怕冷、四肢厥冷、脉迟、舌青紫。 温阳 附子、肉桂、鹿角、良姜、细辛、草蔻、肉蔻、阳春砂、艾叶、〔硫磺〕
血虚 消瘦、眩晕、目花、失眠、心悸、脉细、舌少苔。 面色淡白、或萎黄、指甲色白、手足麻木、舌质淡。 补血 当归、二地、白芍、甘枸杞、鸡血藤、首乌、黄精、阿胶
阴虚 面洪升火、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遗精、舌质红降、或有裂纹、或舌光无苔、脉细数。 滋阴 二地、石斛、知母、玄参、二冬、鳖甲、龟板、玉竹、阿胶、沙参、首乌、黄精、甘枸杞
★气虚药: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益气
心 气短、精神萎顿、心悸怔忡、心神不宁。 人参、甘草、黄耆、【参类】:党参、太子参、粉光参、沙参、、、
肝 气 无肝气虚
脾 面色萎黄、神疲肢倦、食欲减退、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中气下陷、便溏。 人参、甘草、黄耆、【参类】:党参、太子参、粉光参、沙参、、、白朮、茯苓、山药、扁豆、红枣
肺 虚 呼吸短促、懒言音低、咳嗽气急。 人参、甘草、黄耆、【参类】:党参、太子参、粉光参、沙参、、、
肾 面色晃白或灰滞、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尿、癃闭、 鹿角胶、桑螵蛸、党参
☆说明:肾气不足 收濇药加补气药
★ 血虚药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补血
心 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 白芍、龙眼肉、当归、阿胶、枸杞、二地、、鸡血藤【炼胶才可补肾经】
肝 血 眩晕、目花目糊、手足发麻、肢体拘挛、爪甲枯干、月经不调、闭经或量少。 白芍、龙眼肉、当归、阿胶、枸杞、二地、、鸡血藤【炼胶才可补肾经】
脾 无脾血虚
肺 虚 无肺血虚
肾 肾精不足:智力减退、脱发齿动、性机能减退、骨骼萎弱、发育不良。 何首乌、黄精、二地、白芍、阿胶、枸杞、淮七、鸡子黄、
☆说明:肾精=肾血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血肉有情之品皆可补肾精
★ 阴虚药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滋阴
心 眩晕、心悸怔忡、失眠、升火心烦、五心烦热、舌质多红、盗汗、脉多细数。 玉竹、柏子仁、浮小麦〈亦收敛汗〉、
肝 阴 肝阴虚通常为阴虚阳亢: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舌红、失眠心悸、腰酸脚软、脉细数。 鳖甲、龟板、白芍、二地、
脾 胃阴不足:舌光红无苔、口干、不思饮食、胃脘虚痞、干呕。 石斛〈胃阴不足〉、玉竹、麦冬
肺 虚 干咳少痰、音哑咽干、口燥、盗汗、消瘦、颧红朝热 二冬、元参、百合、
肾 眩晕耳鸣、咽干唇燥、烘热、腰酸遗精、脉细数、舌质偏红。 二地、黄精、阿胶、龟板胶、山茱萸、知母、元参、鹿角胶
☆ 说明:1:附子加玉竹===为抗心衰竭最强药。 阴虚一定有阳虚,若阴虚强,则用药:玉竹六钱 附子五分
★ 阳虚药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温阳
心 心气虚症候外,仍有面色灰滞青紫、肢冷、舌质淡暗、水肿、冷汗等阳虚寒象。 附子、肉桂
肝 阳虚 无肝阳虚
脾 脾阳不振:神疲无力、面晃、舌淡、腹痛喜热喜按、泄泻清谷、脉沈。 良姜、干姜、肉蔻、草蔻、缩砂仁、小茴香、吴茱萸、橘核〈肠痛〉
肺 形寒肢冷、咳嗽气喘、痰白如泡沫、面色苍白。 细辛
肾 眩晕耳鸣、面晃神疲、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阳痿滑精、夜尿、尿频。 仙茅、巴戟天、吴茱萸、蛇床子、故纸、肉从蓉、琐阳、覆盆子、 沙苑蒺藜、淫羊藿、海狗肾、阳起石、硫磺、紫河车、
二:风、寒、暑、湿、燥、火的病症辩证施治:
风的病症辩证施治: 风邪致病,其共有症状为:头痛、怕风、发热、喉痒、咳嗽、脉浮。
★ 风药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
外风 风寒 怕冷明显、且有头痛骨楚、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润。 羌活、防风、白芷、葛根、麻黄、辛夷、蒿本、荆芥、紫苏、生姜、前胡、苍耳 风热 怕冷不明显、咽痛、口干舌红。 牛蒡子、连翘、桑白皮、菊花、桑叶、竹叶、薄荷、银花、山豆根、淡豆豉、淡竹叶、、、
内风 局部经络 以局部麻痺、瘫痪为重点。 白附子、僵蚕、全蝎、地龙、 全身经络 颈项强直、口噤、抽搐。 若热极生风,尚未中风程度:可用虫类搜剔药虫类搜剔药:白花蛇、地鳖、蜈蚣、毒蛇 关节 风寒湿痺:以关节、肌肉酸痛为特点。 羌活、防风、秦九、海桐皮、桂枝、桑枝、姜黄、
☆ 说明:桂枝===内外皆通,内风多用
☆ 1.虫类搜剔药加活血化瘀药之效果大于牵正散。===因内风必有血瘀 2.内风中的风痰药:白附子、白僵蚕、竹沥〈癫痫〉 3.热极生风===则去风、去痰、去瘀、去热 4.血虚夹瘀会产生内风,内风必有血瘀,则用驱风药必再加上活血化瘀药,血行则风散。
★ 袪风通络:
袪风通络常用药:羌活、防风、姜黄、桑枝、威灵仙、独活、桂枝、大风藤、
海桐皮。
寒的病症辩证施治:
★ 寒:
寒 实寒 治寒与阳虚药一样,请参阅前面。加上:良姜、附子、细辛、吴茱萸、 虚寒
☆ 寒痛则加上川乌、草乌。
★ 火〈暑〉: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清热解毒药
火 面红、精神兴奋、烦躁、高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红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龙胆草、〈肝胆湿热〉 心 心烦、失眠、舌碎、舌尖红、脉数 木通+生地〈导赤散〉、 肝 易怒、面红目赤、头痛头晕、口干、舌红、脉弦数 龙胆、栀子、茵陈、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五爪金花、雷公藤、 胃 齿龈肿痛、牙宣出血、消谷善飢、口臭、便秘 石膏、升麻、白芷 肺 痰中带血、咳血、鼻衄、鼻孔干燥生疮 鱼腥草、败酱草、黄芩、 肾 骨蒸潮热、梦遗、性功能亢进、尿血、膏淋 瞿麦、扁蓄、石苇、知母、黄柏
☆ 说明: 1.下焦湿热:知母、黄柏。 2.尿路感染:瞿麦、扁蓄、海金沙、石苇。 3.败血证:大青叶、浦公英、凤尾草、紫花地丁、黄花地丁、野菊花、车前草。 4.肠湿热:白头翁、秦皮。 5.牙龈肿痛:白芷、升麻,若怕伤阴,加知母、石斛。 6.若热极生风致昏迷:则用通窍:麝香、牛黄、昌蒲、冰片。〈牛黄清心丸、紫雪丹〉 7.嘴破:地骨皮、白芷、升麻,重则加黄连。 8.慢性鼻炎:苍耳子、辛夷、细辛、鹅不食草,\有热加银花、连翘。
★阴虚化火:
阴虚化火常用药:天花、青蒿、银柴胡、地骨皮。
热极生风:滋阴潜阳,如石决明、龙骨、牡蛎、钓藤
★ 热: 热:治疗以清热解毒,亦分为轻度、重度。请参考温病条辨。
★利水通淋: 利水通淋常用药:瞿麦、扁蓄、石苇、海金沙。
★逐水:
逐水之药:大戟、甘遂、芫花、牵牛子。
★ 湿:
湿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
上焦 头胀、头重、胸脘痞闷、饮食不思、口淡无味 祛风胜湿:防风、羌活、菊花、蔓荆子、蒿本
中焦 胸腹胀满、饮食不运、渴不欲饮、大便溏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 芳香化湿:藿香、苍朮、厚朴、佩兰、菖蒲、草果、白豆蔻、木香、白朮、茯苓〈补脾燥湿〉
下焦 小便短少黄赤 淡渗利湿:泽泻、车前子、猪苓、大腹皮、木通、薏仁、通草、滑石、石苇。
★湿热: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
上焦湿热 黄芩、桑白皮
中焦湿热 肝胆湿热: 茵陈、龙胆草、栀子、便秘加大黄。
下焦湿热 瞿麦、扁蓄、滑石、石苇、下痢常用:葛根芩连汤、黄连泻心汤、下痢重或下血:白头翁汤。
☆ 说明:湿热大多由外感而来;热大部分亦由外感而来。
☆ 阴虚化火:则属于低热。
☆ 食物中毒:大部分会身体畏寒,免疫力下降,易感冒。
★ 燥〈台湾地理气候因素,较无燥邪,不多加阐述,仅补充:〉:
燥:共有症状:口干、唇燥、舌干、少津、或见大便干结。
燥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
感受燥邪 干咳、少痰、见鼻孔干燥或鼻衄、痰中夹血。 清肺润燥:桑叶、梨皮、川贝、牛蒡子、瓜蒌皮、天花粉、沙参、卢根、矛根、、、
伤津 多由高热、汗出过多所致,舌苔干燥、舌质多偏红。 生津清热:鲜生地、鲜沙参、鲜石斛、鲜卢根、天花粉、
伤阴 多见于热病后期,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滋养阴液: 阿胶、鸡子黄、玄参、龟板、、
血燥 老年或长期营养障碍,或有瘀血内结、见全身性消瘦,皮肤干燥搔痒、爪甲薄脆、大便干结、舌光、 养血润燥:二地、首乌、当归、丹参、白芍、枸杞、柏子仁、黑脂麻、、、
★ 食积:
食积共有症状:胸闷饱胀、饮食少思、舌苔腻或垢浊。
食积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
伤食 恶心呕吐、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腹泻或便秘、排气。 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枳实、槟榔
食积停滞 除伤食外还可见脘腹痞硬、或疼痛拒按、舌苔老黄厚腻。 除伤食药之外,应加攻下通便药。
脾虚夹食 食入不化,便溏或泻下不消化之食,一般无明显腹痛。 党参、白朮、茯苓、扁豆、山药、等等补脾药,加上陈皮、谷芽、麦芽、枳实、砂仁、、、开胃消食。
★痰:
化痰 常用药物:
外痰 陈皮、瓜蒌仁、半夏、桔红、桔梗、川贝、天南星。
痰核 软坚:牡蛎、海藻、昆布。
风痰 白附子、僵蚕、地龙、蜈蚣、〈虫类〉,天麻、竺黄。
痰: 主要症候鉴别 常用药物===
寒痰 咳嗽、咳痰、脉滑或弦滑 痰白清稀、舌苔白润、形寒肢冷。 南星、半夏、桔梗、青皮、白芥子、苏子、陈皮、橘红、紫菀、白前、前胡。
热痰 痰色黄稠、不易咳出、或夹脓血、发热、舌质红。 瓜蒌仁、川贝、浙贝、桑白皮、葶历子、
风痰 舌苔腻或垢浊、脉滑或弦滑、突然发作、口吐白沫、抽搐。 南星、半夏、天麻、白附子、竹沥、僵蚕、天竺黄、全蝎、、、虫类搜剔药。
☆说明:风痰上扰 热极生风 ===则:清热熄风药 钩藤、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 【有潜阳效果】 昏迷、痰迷心窍 加麝香、冰片、菖蒲、牛黄
★ 止咳: 止咳常用药物:款冬花、紫菀、麻黄、白前、桔梗、杏仁、半夏、桔红、
马兜铃。
★ 定喘:〈降气〉 定喘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葶历子、麻黄。 说明:加西医喷剂,则可化痰止咳。 小儿气喘常用药:蜜炙麻黄、枇杷叶、杏仁。
★ 血瘀:
血瘀常用药: 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牛膝、桃仁、红花、五灵脂、乳香、没药、泽兰、水蛭、杗虫、三菱、莪朮、刘寄奴、贯仲、丹皮地榆、蒲黄。
活血常用药 第一线用药:当归、川芎、丹参、牛膝、益母草、丹皮、桃仁、元胡〈气痛较常用〉第二线用药:红花、刘寄奴、鸭舌黄、泽兰、降真香〈也有轻微破血〉。乳香、没药==血痛常用,其介于一、二线之间。蒲黄、五灵脂==经痛常用。
破血常用药: 三菱、莪朮、水蛭、杗虫、大黄、乳香、没药。
止血常用药: 碳炒:蒲黄、地榆、贯仲、栀子、大小蓟、荆芥、、、需炒碳。生用: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藕节。
凉血常用药: 丹皮、赤芍、生地、茜草、紫草。
★ 行气:
部位 常用药物:
上焦 枳壳、香附、青皮、瓜蒌实、韭白、佛手、香圆、玫瑰花。
肋间〈乳房〉 青皮、金玲子、王不留行。
中焦 陈皮、枳实、木香、厚朴、莱菔子。
下焦 乌药、大腹皮〈兼有利水〉。
★破气: 破气药常用槟榔。
★气逆: 气逆常用药:沈香、莱菔子、竹茹、厚朴、檀香。
★止呕: 半夏、竹茹、生姜、老姜。 说明:若恶心、呕吐,属于梅尼尔氏症,则加驱风痰药。
★安神:
安神常用药: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茯神、合欢皮、莲子心、菖蒲。
★软坚散结:
软坚散结类:痰核〈症〉病理产物,需先辩证。
癗疠马丁类 常用药:海藻、昆布、浙贝、生牡蛎、夏枯草、
肝硬化类 常用药:鳖甲、穿山甲、三稜、莪朮、
子宫肌瘤 刘寄奴、红花、〈需与补正之药合用,较不伤人体〉
★润肠:
常用润肠之药: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
血虚便秘常用药:当归、决明子、生何首乌。
老人虚秘常用药:何首乌、肉苁蓉、锁阳。
★实秘:
实秘常用药:大黄、元明粉、芒硝、、、
★补肝肾:
补肝肾常用之药:续断、狗脊、碎补、淮膝、杜仲、木瓜。
★频尿:
乌药、益智仁、桑螵蛸、沙菀蒺藜、、、
★白带:
白带常用药:芡实、小金婴、莲须、沙菀蒺藜、龙眼花、、、
说明:治疗白带仍须补脾。
★青春痘:
种类程度: 常用药:
粉刺: 去风之药:蒺藜、白鲜皮、防风、前胡、土伏苓。
红肿: 败酱草、黄莲、牛蒡子、、、仍须再加清热药。
化脓: 皂刺、穿山甲。
★头痛:
头痛常用药:羌活、防风、万金子、蔓金子、蒿本、菊花、、、川芎必用。
★项强:
项强常用药:葛根、姜黄、防风。
★阴虚阳亢:
阴虚阳亢常用药: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龟板、珍珠。
★止痒:
止痒常用药:蝉蜕、地肤子、土伏苓、、、加上驱风药!
★降压药:
降压药常用:钩藤、首乌、茵陈、葛根、黄芩、黄莲、黄柏、大黄、山楂、
决明子。
说明:师曰:辩证:病理体质为基础,再加产物治标。
★结石:
结石种类: 常用药:
胆结石: 利胆之剂:郁金、茵陈、栀子、大黄、、、
肾结石: 金钱草、化石草、海金沙〈必下〉、、、若兼发炎:加八正散。
☆ 说明:气虚者加补气药,阳虚者家补阳药。
★久泻:
久泻之常用药:桃花汤、赤石脂、代褚石、、、
收敛常用药:五味子。
★敛汗:
敛汗常用之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
说明:气虚、阳虚等皆会自汗,必须分清楚,小心用药。
★眼睛用药
眼睛常用药:菊花、夏枯草、决明子、刺蒺藜。
说明:眼酸涩常从肝肾虚辩证论治,则需补养肝血为多。
★ 胃酸:
治胃酸常用药:海螵蛸、白芨、牡蛎、、、
☆说明:乌贝散成分中,因乌贼骨较酸收,下之剂量不可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