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腾治疗发热病证验案举隅
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面向基层医生的中西医知识,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杏林学苑”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3.多看看我们的历史文章,更欢迎您的留言互动。
⊙作者:范婷,常婧舒,吴翥镗
⊙编辑:杏林君
患者某,女性,51岁。初诊日期:2014年4月2日,主诉:间断发热1周。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8.5℃,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自服消炎药(具体药物不详)后尿路刺激症状缓解,仍有间断发热,于本院行血常规、尿培养均未见异常,后行膀胱镜检查尿培养亦未见异常,给予抗生素输液治疗后,发热仍未消退,前来就诊。刻下症见:间断发热,多在午后及夜间出现体温升高,体温最高达39℃,伴有汗出,周身肢节疼痛,头痛,后颈部疼痛不适,口干欲饮,纳食不香,睡眠稍差,双下肢不肿,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查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外感发热。治以解表和里,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拟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桂枝8g,生白芍10g,芦根15g,紫苏叶10g,大枣1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4月9日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热退身凉,周身肢节疼痛缓解,头痛及后颈部疼痛减轻,仍易汗出,乏力,口干欲饮,纳可,眠佳,舌质淡暗,苔薄,脉细,为气阴不足之象,后期予益气固表、养阴生津之法收功。
按: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文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为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方,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以解太阳之表;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以治半表半里、邪陷少阳而太阳表证不解之证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多种发热病证,多用于临床表现发热兼有全身疼痛或肌肉痛者,以此方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取效甚佳。
本案患者应为外邪由表及半表半里,营卫失调,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发热;少阳失和,气机不利,郁滞肌腠,肌腠失于濡养,故有周身肢节疼痛。故予解肌疏风、和解少阳,以条畅气机,给邪以出路,通则不痛,诸症自减。方中柴胡与黄芩合用以和解半表半里之热;桂枝与芍药相配以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退热止汗;同时配清半夏、生甘草、大枣以调中补虚,苏叶稍加祛风解表之力,芦根以增清热生津之用;全方太少兼顾,既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又给邪以出路,共奏解表和里之功。
患者某,女性,31岁。初诊日期:2014年6月10日,主诉:产后1个月,发热2d。患者为哺乳期妇女,2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8.9℃,伴有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肢体酸痛、乏力症状,自服莲花清瘟胶囊后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症状缓解,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8.5℃,头痛明显,恶寒、乏力,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头痛明显,恶寒、乏力,口干、咽痛,乳房疼痛不明显,纳食不香,睡眠尚可,大便偏干,无恶露。查:周身肤温偏高,右侧乳房右上限可及肿块、皮温高、轻微触痛,舌质淡,舌苔薄白稍腻,脉细数。中医诊断:乳痈发热。考虑患者风温初起,邪客肺卫。并嘱患者及时排尽乳汁,避免引发外吹乳痈,体温高于37℃不宜哺乳,治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拟方如下: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荆芥(后下)6g,芦根15g,淡豆豉10g,苏叶10g,薄荷(后下)6g,桔梗1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6月13日复诊:患者服用上方两剂后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出现恶寒,头痛、咽痛缓解,乏力,纳尚可,睡眠尚可,大便偏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可停服中药,正常哺乳,嘱患者近期进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
按: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为治温病之首方,吴瑭谓之“此方之妙,予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方中于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辛凉之中不忘透表散邪,且以疏散风邪为主,兼以清热解毒,以达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本方用药均为清轻之品,用法中提到“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充分诠释了吴氏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
本案患者为产褥期妇女,且正值芒种,“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患者应为邪犯肺卫、风热在表、热毒袭肺。根据产后病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证遣方用药宜兼顾气血,热者宜清,不宜过用寒凉。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既轻宣透表、疏散风热,又清热解表、辟秽化浊;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解毒利咽;荆芥、淡豆豉、苏叶辛而微温,解表散邪,与金银花、连翘相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热已伤津,故以芦根清热生津;邪热犯肺,肺气失宣,故配桔梗宣肺止咳利咽;甘草既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诸药配伍,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