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向战国过渡的春秋玉器(图)

    一、春秋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

    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近1000年,其前期约500年,史称西周;后期约500年,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春秋,后一阶段为战国。

对于春秋玉器,十多年前尚不明晰,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遗址和墓葬的清理与发掘,对它们的情况已基本有个眉目。其中重要的发掘并有重要玉器发现的,是山西省曲沃县春秋早期的晋侯墓地M93和M102两墓;河南省信阳地区春秋早期的黄君孟夫妻合葬墓(图1);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中期和晚期的楚墓群(图2);江苏省苏州市附近的春秋晚期吴国墓地和窖藏等(图3)。

图1

图2

图3

纵观上述各墓或窖藏出土玉器,其品类较之前期已有很大的变化:玉制工具和仪仗器已消失不见,即使有个别发现,也多是前期遗物;“六器”虽时有发现,但数量极少,唯“六器”中的“琥”,若此期的虎形玉器确为玉琥的话,则其数量是相当多的,往往在一个墓中就出土几件乃至十几件(图4、5);玉佩饰中的玉笄、玉梳仍有所见,且形式变化不大;唯成组佩不仅数量有增无减,且组合形式也大变(图6),出现上部有珩、中部有璧或环,下部有左右分列的璜和冲牙,并于各器间缀串琚、、珠和管等饰;人神和象生器中,人头或人面形器仅见两例(图7、8),表明它已走下坡路并发展为末期;相对而言,跪坐式或直立式人则颇有生气,与以往不同的是出现拱双手而作或拱双手而立之式,且生动写实。此外,在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两件独特造型之物,形作人首蛇(或龙)身,分别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和伏羲像(图9)。象生器至此期更少,见者仅有虎、蝉、鱼等数种。神灵动物中,虽龙凤尚存,但走向细小和更抽象变形,且多以纹图方式表现而罕见单个成器者(图10、11)。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春秋玉器中,亦发现若干前所未见的新品种,其中玉带钩的出现最为突出,并把以往认为玉带钩在中原地区出现之始定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战国中期)之说,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此外,西周始见的玉剑饰,由当时只有玉剑把嵌缀物,到春秋时演变为有嵌缀于剑首和剑格之上的玉剑首和玉剑两种器。

    二、春秋玉器的时代风格

    与西周玉器相比,春秋玉器品种形式变化较大,在其它方面也具明显差异,并构成其时代特点。选用的玉料品种仍然很杂,品种相对减少。以前已有的青色或黄色蛇纹石(岫玉)与和田地区产的昆仑玉料逐渐多起来,并逐步发展为主流。

春秋玉器制作技术也有新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开料技术的提高。此时的开料很均匀,也很薄,厚度一般从以往的0.4cm减到0.2cm左右。多次发现做好的一件两面纹饰相同的玉器从中间对剖成两件相同之器,结果因器形太薄而无法再在其剖面处重新饰纹,而形成一面有饰纹,另一面光素无纹的现象。

春秋玉器的饰纹,早期虽然仍见殷商至西周流行的双钩线纹,但此期的双钩线已无西周时的一粗一细相互搭配的特色,而多呈细密布局和线条短小感,所组图纹更抽象变形而不识为何物(图12、13)。及至春秋的中晚期,上述现象除在陕西省雍城(先秦国都城)出土物中尚见单条或双条阴线组成的纹图外,在其它地区,则由隐起加细阴线纹代替双钩阴线纹,并多像夔龙纹(图14、15)。鉴于此类饰纹虽做工精致,但均表现出抽象变形,且各条夔龙间界线不清,首尾互缠,奇特细密和似有似无感,故有人又称其为“寄生虫纹”。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春秋玉器中,在穿透孔眼的位置和粗细等方面也有一些特点。如玉璜穿孔的位置,在此前或一端有一至二孔,或两端各有一至二孔,及至春秋的中晚期,其穿孔除两端仍有对称的各一孔外,另在弧凸一侧的中央增加一个穿孔(图16),结果当用其佩挂时,此前是弧凸一侧朝下,凹弧的一侧朝上,而此时朝向刚好相反。又如穿孔的直径,春秋早期仍与前期各代同,即穿孔时的钻孔痕是入口大出口小,通条孔径较短和较粗,及至春秋中晚期,有的孔眼因开始用铁钻穿孔而表现整条孔眼的直径用肉眼看时是大小相等,而且孔眼更细小和长度更大,甚至有的已达10多厘米。

图16

    三、春秋之成组佩玉及其含义

考古与文献资料说明,春秋之前用玉者的心态,主要是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春秋时期,这种心态似在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玉料的质地要求的提高和对它的特性赋予人格化推崇。春秋晚期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及大量发现成组佩玉情况,春秋战国间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玉不琢不成器”、“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等词句即是。所谓的玉“德”,是借玉料特性比附人格化的“仁、义、廉、信、道”等(孔子总结成十一德)来表示。所谓“符”,是指其上的玉色和饰纹等。“玉不琢不成器”虽比喻培养人才之不易,但也说明当时要求采用的玉材,必须用当时最坚硬之物也雕刻不动而需用琢磨方能成器的道理。“君子必佩玉”是来源于“首德次符”说及“君子比德于玉”说。因为当“君子”佩上成组玉佩后,若走路太慢,就没有相互冲击而发生的叮当美玉声,即所谓“其声不扬”;若走得太快,则撞击的叮当声会杂乱无章,即表示“君子”伦理失道;唯一的办法是佩玉君子走路时要求不慢不快,有节奏感,方能使玉佩发出动听适度的美“德”之声。君子“必佩玉”发出的声音,除表示“君子”已“比德于玉”和“节步”外,亦表示“君子”为人的光明正大。因为这种动听之音,是一定距离前后左右之人都能听到,从而防止非正人君子去跟随别人的行动和偷听别人说话的不道德行为。


古玉虫

致力于中华古玉的研究

(0)

相关推荐

  • 玉,华夏文明亘古的见证

    <今相玉>第2330期 自古以来,玉就是权势.地位.身份的象征,更寄托了美好意愿.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 玉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 ...

  • 一件裸眼3D的西汉美玉

    <周礼·玉藻>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 ...

  • 古玉界:西周向战国过渡的春秋古玉

    一.春秋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     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近1000年,其前期约500年,史称西周;后期约500年,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春秋,后一阶段为战国.       ...

  • 来看看西周向战国过渡的玉器是什么样的!

    这里可以让你对古玉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  一.春秋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 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近1000年,其前期约500年,史称西周;后期约500年,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 ...

  • 西周向战国过渡的玉器

      一.春秋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     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近1000年,其前期约500年,史称西周;后期约500年,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春秋,后一阶段为战国. 对于春 ...

  • 古玉界:春秋玉器细图赏析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北约300米的丘陵斜坡地带.1993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会同桐柏县文管办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月河一号墓为一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全墓由主室和南北附葬坑 ...

  • 春秋玉器虺图单解《深度图解篇》

    夜深人静之时,特别喜欢这首歌,招鬼指数5颗星. 接上篇文章, 春秋的玉器蟠螭虺之<深彻图解篇> 这一篇来讲一讲单体龙的形态的嘴鼻耳口腮的分解与存在状态. 抿嘴龙 对于抿嘴龙这个称谓很多人可 ...

  • 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良渚墓葬出土玉器图览

    福泉山遗址位于青浦县北部,遗址的中心是一座长约80米.高约7米的方形土墩.光绪青浦县志记载:"初因形似号复船,后以井泉甘美易今名,昔有道者薛冷云栖此,又称薛道山". 二十世纪50年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 审美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层次

  • 【沪】青浦福泉山遗址良渚墓葬出土玉器图览

    福泉山遗址良渚大墓内出土了大批玉.石.象牙雕刻器,从形制上区分,有琮.璧.项链.环.佩.璜.带钩.坠.管.锥.斧等等,琳琅满目:又有湖绿.虎黄.牙白等色彩斑烂,美不胜收:剔刻打磨.穿琢透雕,工艺精湛. ...

  • 第十四講:春秋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十四講:春秋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春秋早期: 第二章:春秋中期: 第三章:春秋晚期: 第四章:中原玉器 第五章:楚式玉器:         第一節:楚國通論:         第二節:楚式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