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清代第一诗人”袁枚律诗赏析

“清代第一诗人”袁枚律诗赏析

 ◆ ◆

作者:许平

清代是我国古典诗歌最后一个光彩照人的时代,以其众多的诗人、纷繁的流派、丰富的内容、变化的风格,开创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

在诸多清诗流派中,性灵派是最能代表“清诗”面目的、最有价值的流派。袁枚、赵翼、蒋士铨(亦说张问陶),并称为清代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性灵派对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
二是扫除了模拟复古的风气;
三是为文学和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径。

在这些贡献中,袁枚首当其冲,功不可没。因此,有人称袁枚为“清代第一诗人”。笔者从袁枚众多诗中摘录十首律诗,与诗词爱好者共赏、共飨!

 1 

《品画》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蛟龙生气尽,不若鼠横行。

诗中说出了诗人品画的首要标准是画要先有“神韵”,并用无生气的蛟龙来形容画的毫无神韵。关于形,《淮南子》中就有“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亡矣”句。

高诱注曰:“生气者,人形之君,规画人形,无有生气,故曰君形亡。”可见画之生气是人形之君。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达到生气,人形不可弃,但光有人形,无内在的生气,则人形亦不复取。

元代杨维桢《图画宝鉴录》“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如画猫者张壁而绝鼠……写真人者即能得其精神。”画就是要写出对象的神来,正如在壁上画猫,如果画出猫呼之欲出的神采,即使是假的,恐怕老鼠看见了还是会害怕的。

 2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诗中讲:用不着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低层百姓的同情之心,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不值得同情,因为他们作为统治阶级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实是太重了。

 3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此诗为袁枚的代表诗作之一。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

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因有人玩赏而受人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卑微的生命依然可以有自己的芳华!

 4

《遣兴》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作者在此启发写诗人,写诗重在诗外。

 5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二月时分葛岭的花都已盛开,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并不羡慕神仙,只是羡慕那些少年。

二月柳梢绿,又是一年春。春天如人之少年、青年,春光无限,四季初始。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

“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的心情。

 6

《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这句诗描写爱读书的人夜晚读书,越看越入迷,连睡眠都忘了。该诗既写出了夫妻间的闺房趣事的情味,也反映了作者读书忘我的求知境界。

 7

《谒岳王墓》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首句“江山也要伟人扶”,写得十分凝重,即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社稷也需要杰出人物扶持,出句不凡。

次句“神化丹青即画图”,指的是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作者是来谒墓的,之所以要对眼前景色来一番议论,是富有深意的,作这番铺垫是为了彰显作者心中的崇敬之情,三、四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即道出了原委,这是因为仅有西湖的自然景观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景观的支撑,如此方能相得益彰,景观的内涵才能体现,特色才能凸显。

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岳飞葬于西湖的栖霞岭下,于谦葬于西湖的三台山中),岳飞和于谦,一为南宋的民族英雄,一为明代的民族英雄,两人都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清官,又都是遭到昏君、奸臣陷害致死,历代受人敬仰和纪念。

明代诗人张煌言诗云:“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概括十分精辟。它表明,百姓心中有杆秤,孰忠孰奸墓前分。

8

《寄聪娘》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

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这首诗题目中的聪娘指的是诗人袁牧的爱妾方聪娘。作此时,诗人刚从江南之地离开前往秦中(今山西境内)做官,离开了父母,也离开了心爱的聪娘。

诗中,作者把聪娘比作一枝花,有了这只花,可以不顾一切,把万户侯都当作粪土。这样的对情爱的描写,相对其他诗人的含蓄婉约,显然要直截了当一些,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对于朝廷的人事安排,诗人只能从命,因而离开了心爱的聪娘。对于聪娘的不解,诗人只能说:“对于我的做法,你认为我是为了金钱也好,是因为我的薄情也罢,但我希望你能知道,我的愁肠也与你一样的纠结、盘曲”。

全诗前两句直抒了诗人对聪娘炽烈的爱情,而后两句又表现出诗人对父母之命不得不尊(他本不想继续当官,是父母逼着他去的)的无奈与对一段情无法圆满的哀伤。

读此诗,即可想见袁枚“重性情”的个性,也可知袁枚和聪娘来日的相见必定是十分幸福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无数”!

9

《卓笔峰》

孤峰卓立久离尘,四面风云自有神。

绝地通天一支笔,请看依傍是何人?

此诗寄托袁枚的思想。虽说自己淡出官场,过是是“显隐”生活,但仍然被人说成常“出入宰相府第”,讽喻其“依傍权贵”。

但袁枚认为,这是无可奈何之举,因为官场太残酷了。但其中并非没有好人,更主要的是,自己的人格是独立的,就像眼前这支孤峰。

这诗句中的“离尘”可看作离开官场之意,“自有神”可解说为独立人格,“绝地通天一支笔”可看作袁枚的立言式的自豪。

10

《步山下作》

暑退风清步竹林,荷花枝上结层阴。

怜地吹散闲云影,曾抱为霖一片心。

此诗是袁枚在他的“随园”中写就的。据说,一天,袁枚与花匠同在梅林中剪枝,正要离开时,忽然一个挑粪者说了句:“相公身上开满了梅花,好是好,可惜先生带不走”。是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梅枝之影,落在人的衣裳上,形同竹叶。

这个场景立即触动了袁枚的灵感,这不是很好的诗意吗?!于是,他回到屋里就作了此诗。

诗的前三句好理解,最后一句“曾抱为霖一片心”指什么呢?这里指他曾有过的治理天下的心。但现实粉碎了他的梦,翰林出身的他,做了四任县官都没能得到提升,他已对政治和仕途彻底地绝望了!

现实告诉他只能做文学梦、诗赋梦,只能写点风花雪月的诗。在那个文字狱甚行的时代,为了不“找死”,他只能在家书、杂记中留点思想痕迹,个中滋味,让后人去评说。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