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124)
△袍.哥手势
一二四、清末无倥子
评书说到这里,照例必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各位看官稍安勿躁,喝茶的喝茶、抽烟的抽烟,嗑瓜子的请继续,且听笔者先从袍.哥的起源说起。
现在的重庆、四川以及周边地区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曾经诞生过一种亦官亦民、亦正亦邪的群团组织:即人人皆称兄道弟,不讲级别上下、不讲地位高低,只讲"义气"的袍.哥。关于"袍.哥"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历史学家说,是哥老会在四川的分支机.构;读书人说,是根据《诗经》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而来;百.姓却说,是根据《三国演义》里关羽被逼降曹后,谢绝奖赏,只收了曹操一件锦袍。即便要穿,也要把一件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他原因,关二爷说:"旧袍是我大.哥玄德赐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旧袍"。因此,袍.哥又被称为"汉留(汉流)",《汉留全史》里就有这样的一句民谚:"你穿红来我穿红,大家服se一般同;你穿黑(读音he)来我穿黑,咱们都是一个se"。
袍.哥真正兴起于清末民初,不过zui初就是秘密结社,点燃全国起义导.火.索的"保路运.动"产生的"民军"实质上就是利.用四川各地袍.哥组织作骨gan,引导广大愤怒的农民起来推翻清朝政权。而大量的下层群众为了抱团取暖而蜂拥参加,又渐渐影响到地方士绅氏族富户的相互效尤,借此来保家。以及城市中的工商业、服.务业甚至军队后来也被极.度渗透。到1911年时,四川的袍.哥组织以极快的速度深.入各州府、县的城镇乡村,到处都在"开山、立堂",当时民间流行两句话就是:"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未参加袍.哥组织的人jiao倥子)"。
从清末实行新政以后,一些来自西方的社.会体.制、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被生搬ying套,自然就是宜昌话说的"粪坑里划龙船--qiao屎(死)"。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整个神州一直处于国.家分.裂、军.阀割据的状态,不仅没有统一的口.径,更谈不上统一的政权。再加上国民政.府在地方控.制上远没有达到发号施令、步调一致的程度,比如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因此产生了权力真空,就给袍.哥留下了政.治和社.会扩展的巨.大空间。机缘巧合,使袍.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由于四川直到1935年才勉强算得上被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在此之前的整个四川实行的是军.阀防区制,这种政.治上的分立给袍.哥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即便是到了1935年,甚至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即便中.央政.府名义上控.制了四川,从上到下也都是袍.哥的势力。这就形成了袍.哥和四川各级政.府和军事力量共存的怪异局面。要知.道,袍.哥不是一个普通的社团,而是一个带有暴.力倾向、涉及面极广、参与人数极多的组织,但是民.国政.府也只能默认他们的存在,因为无.能为力,也顾不上来。
关于袍.哥组织的经济来源,据范绍增写的《回忆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组织活动》一文中说:
--……钱的来源,主要的有以下几个:一是入会时缴的基.金或有钱袍.哥的投资;二是拜码头、开茶馆的收入;三是大摆赌.博、抽头吃利;四是经营烟du、囤积粮食油脂等不正当收入;五是贩卖qiang支弹药武.器等。后来还产生一种"保烟帮"专门为到山区购办鸦.片、烟.土的帮伙保.镖,安.全通.过关卡,到达目的地后,收取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保.镖费。
由于袍.哥成员分布广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四川,袍.哥已经深.入到政.府、军队、警.察等要害机.关和部门,各乡的乡长、保甲长几乎全是袍.哥,而所有的成年男子更是几乎全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也就是说,民.国时期,地方政.府要收税、实施新的法规、维系地方治.安,如果没有袍.哥的参与,几乎就无法实现和执行。所以袍.哥成为地方管理的一个主要力量。而且由于"讲义气"成了四川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当地就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