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8)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8)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王东海
【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注释】原按: 弦小紧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移本文疟脉自弦之意。
师言,疟脉自弦,以疟病寒热往来,病在少阳甲木之经,故脉弦也。但六气之邪,以燥为清肃之气,多不病疟,但若邪热久羁,消灼肺胃之液而化燥者多。其余风热暑湿寒皆能病疟,人之三阴三阳皆可受病,言弦者,其常也,亦有见他脉而不弦者,乃受病之经不同也(有常,亦有变)。论中弦数、弦迟前后重见甚有深义,前者论证状,后者论治法。初起弦数而浮者,热也,当用辛凉疏表;弦迟而浮者,当以辛温发汗。
古人云:无痰不成疟。弦沉紧为寒饮之证,审其停于上、下,可下其饮。若素秉阳微,而寒湿之邪为疟,则阳气更伤则脉弦迟,可用温阳之法;弦而兼紧,为挟寒邪;浮紧者,可发汗,若不浮而紧者,乃寒凝于表里之间,可用温针以散其寒以温通阳气,则寒湿自解。弦滑大者,若胸中痞塞,邪在胸中,可用吐法;若素秉阴虚液少,或邪热化
热而消灼津液而化燥而脉细数者,则内风欲动也。师言以饮食消息食止之,吴氏误出治法以甘养胃充液或咸寒育阴潜阳。
【原文】疟病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圆。
【注释】此即《伤寒论》:夜半得病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之意。
盖气令五日为一候(60个时辰),三候为一气(15天,一个节气)。治时气病,多有逢候而病解。月之一日发,十五日愈者,乃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月之一日发,十五日当愈;若人之正气稍虚,虽得一气而体不能胜邪,当再周一气而愈,即月尽解也;而疟仍不愈者,因人之正气不能胜邪。久之邪留胁下、壅塞气机、气滞生痰、凝于络脉而成疟母(多有不成疟母者),非轻浮汤剂可解,宜鳖甲煎圆以疏通表里,逐瘀化痰,搜剔络脉。
【原文】鳖甲煎圆方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即射干)、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黄三分、白芍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三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螫虫五分(熬)、阿胶三分、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即火硝)、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炼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著鳖甲于中,令泡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七丸,日三服。
【注释】方名鳖甲煎圆者,取鳖甲为蠕动之物,色青性平味酸入肝络血分。性平秉金气以制肝,开破之力甚大,破坚以消癥瘕。
邪之近于表者,有小柴胡汤以疏少阳;桂枝汤去大枣、甘草之守中而甘缓、生姜之橫散以达太阳;邪附有形而燥结于胃者,有大承气汤以芒硝易赤硝,取消解之力倍于芒硝而不下行,去枳实之专于破气,使有形之邪热从大便而下;石韦、瞿麦以清水道而达膀胱,以导邪热从小便而出;蜣螂又名推车,以摧络中之瘀;鼠妇、螫虫多生于阴湿砖石之中,虽蠕动而又潜藏,善破停著不移之瘀积;桃仁、丹皮、紫葳(即凌宵花)消瘀而清伏热;乌扇(即射干)、葶苈以泻痰水之结;蜂窠乃天然气化物构成,穿孔甚多,其性毒,有溃坚破结之力;人参以补气液;阿胶以养血液,使气血旺,即可胜邪以驾驭攻坚破结之药;干姜之辛温以免硝黄之犯中气,况著者得温而易行;炼灶即铁匠熔铁炉下之灰,取其铁可熔解,何难疟母之痞块,共药二十三味,配合得宜,服之则癥瘕消而疟母愈也。
按:此丸用逐瘀之蠕动物,但用蜣螂、鼠妇,不用水蛭、虻虫,皆有至当不易之理,请试言之。
疟母为暑湿浊邪所结,瘀积而不散,鼠妇乃湿浊所生之虫,而喜潜藏,多生破旧砖石之下,与疟母有同气相求之感;蜣螂亦湿生之物,喜捲粪便成丸而推行,以消疟母之癥结,与大黄螫虫丸用水蛭、虻虫有别,彼因劳而动热,灼血则血少而流行不利,渐有停滞而为瘀,其瘀散而不聚,故用水蛭于水中善行,虻虫于空间善飞,善攻散漫之瘀;疟母癥结一处而用潜藏湿生之物,虽同于蠕动攻瘀之物,各有攸当,惟圣人能察物理之微也。
【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注释】阴气孤绝,血液虚弱之甚,阴虚不能济阳,则阳偏亢而独发,则手足热。阳胜则生热,《内经》谓:“壮火之气衰”,则少气烦冤,热伤气也。肺胃之液为热所灼而燥热,则肺气不降而胃气上逆而欲呕也,此但热无寒之瘅疟。心为火脏,热者火之气,热气通于心,故云:邪气内舍于心;心主血液之循环,故邪热外舍于分肉之间,热耗血液而消瘦肌肉也。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碎)、粳米一合、桂枝三两。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注释】《内经》言,温疟有二:一为先伤风后感寒,风阳为寒闭郁,蕴热而渐甚而伸发于外,故但热无寒;一为得之冬中风邪,内舍于肾,至春随阳气而伸发于外。其脉如平者,谓不弦,以与少阳无涉,故叶天士治温疟不用柴胡。身无寒或微寒多热,二者均属伏邪而发,伏热则耗液。阳明为水谷之海,主燥热之气,液伤则阳明燥热,故身无寒而但热,胃热则气不降而上逆,则时时作呕也,此伏邪外出,发为温疟,虽已化热,究属风寒而来,尚有久伏之风寒未尽化为热而作骨节烦疼,故以白虎汤滋燥存液,加桂枝一味以托邪也。
【原文】疟多寒,名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注释】上条其意不详,难以强解。
交流讨论请加作者微信:w15973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