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意思是,从道的角度说,以上这些行为可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这样做。

曾仕强先生解读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就是剩余的食物;“赘形”,就是不必要的赘肉,多余的东西。

一个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是现在最流行的,叫作自我观念。凡是这些东西,对道来讲,都是剩余的食物,都是不必要的赘肉。很可惜,现在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以,为什么说人失序呢?就是大家以反为常,把反的当作常的,还在不停地传播。人类大多喜欢自己这样做,而又不喜欢别人这样做。比如,当一个人夸耀自己的时候,他觉得很爽。可是,当这个人看到别人夸耀他自己的时候,会觉得很可恶。

老子真的把我们看得一清二楚。我们非常喜欢说,我是一个有信用的人,而且觉得自己说得很好。别人只要说他有信用,我们大概马上就会反感:他有信用?那次的事情就说明他没有信用。这就是人性。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我们所谓修道,就是把这种矛盾心理修掉。老子讲的这些话,都不是他的创作,而是他用心去关照自然的现象,然后把它用在人身上。

傅佩荣先生解读

从道的角度来看,前面的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都是“余食赘行”。“余食”就是多余的食物,可以把它丢掉的。否则“赘行”,是身上忽然长一块赘肉出来。就像庄子说,有些人的脚趾连在一起;有些人的手指多一根,变成六指。这就是多余的赘肉,让一个人看起来丑陋。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不过是多余的事物,富赘的形体,让人厌恶,看起来丑陋。所以,老子反对这种自以为是的观点,都是自我膨胀,太执着了,最后会看不明白,看不清楚,没有功劳,不能领导。从道的角度来看,这些都要抛弃的,不要自找麻烦。

“物”,物本来是指万物。但是万物有什么好讨厌的呢?是人在做思考。这个物是指众人,不是指万物。像《易经》里的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是土地,那就要学学土地,敦厚自己的品德来包容众人。

有道者不处。有道者就是不断在学习觉悟及实践道的人。换句话说,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有道者跟圣人连在一起,他是要渐渐成为圣人的候选人。

南怀瑾先生解读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所以,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

但从道理的法则上讲,这些心理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余食”是多余吃的。等于一个人饭已吃饱了,再吞一口都吞不下去,但还要再吃一个大面包,这一下非得胃病不可,甚至还要去看医生,或者是要开刀呢!赘,就是瘤子,等于甲状腺肿大,脖子就会长粗了。我们正常的身体,在任何部位,长出一个瘤子,那当然是多余的。

“物或恶之”,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然的定形,变体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过分地长出来一个多余的附件,不但自己增加负担,而且令人讨厌。何况一个平常的人呢!假使你这个人已经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定要别人说一句你太高明。你是不是高明,别人慢慢自会看清楚的。假如自己天天喊我很高明,除了做广告以外,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有道之士,决不如此,绝对没有这种心理行为,才算合于道行。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