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研究登上Nature!由这位兰溪人领衔的哈佛团队破解穴位之谜
低强度刺激小鼠的“足三里”(ST36)穴位引起全身抗炎反应
论文中的电针刺激,跟中国老百姓非常熟悉的针灸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马秋富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针灸的核心问题在于穴位有没有相对专一性,是否存在某些穴位通过经络对应某些身体器官和症状的现象;重要特征则是远程调控,例如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但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调控胃肠等器官的病症。由此可见,生物电子医学和传统针灸在一些理念上比较吻合,但背后的理论基础则有很大的差别。
在科学界内部,关于针灸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经络和穴位的存在究竟有没有解剖学证据,争议仍然很大。“我们的研究并没有涉及经络系统,但是为穴位的相对专一性做出了一些神经解剖学的解释。”
至于电针刺激和传统针灸,都只是刺激的一种方法,只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电针刺激的强度更容易量化,更容易控制激活特定的神经通路。
马涧小学
你们好!
很高兴能与小朋友们和母校的老师们交流。我叫马秋富,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从事疼痛和针灸机理的科学研究。
我的家在离马涧镇几公里的马坞村。那时每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小学。我读小学时,正遇文革动荡,国家十分困难。头几年,我们要教室没教室,要书本缺书本,全校二个班全挤在一个祠堂里,几块木板一隔就是不同的班级了,一二年级的教学一直无法正规。
幸运的是三年级时,我们碰到了正规师范毕业的马兴春老师。马老师接手之后,从拼音开始直到三年级的课,重新教了一遍。
记得有一次,马老师要我们背一篇新课文,小孩子记忆力强,没多久我就想背给马老师听。马老师招招手阻止了我,要我先多读几遍,滚瓜烂熟之后再背给他听。
在马老师严格教诲下,这一年大家的学习成绩都突飞猛进。最重要的是从此激起我们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们的学习不再需要父母老师的督促了。
40多年过去了,回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山村,从马涧初中到兰一中,再到复旦大学,最后出国深造,就是一幅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画面。
要想“更上一层楼”,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没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说,马兴春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一年,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学习生涯,首先想起的就是马兴春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
四年级,我们班转由陈云龙老师带。陈老师虽然刚从中学毕业,教学上却是很有方法,他既是我们的严师,更是我们的益友。当年条件是极其艰苦,不少同学连学习用具都买不起。陈老师先带我们一次又一次上山采“咋子”,卖的收入给大家买笔买本子。
同时又带领大家在校园后面山坡上,种下一大片篦麻。我们小,难挖的坑,老师自己来;我们没钱买肥料,就四处收集沟渠里的烂泥;用卖篦麻子的钱给同学买各种学习用具,买体育器材。所以陈老师不光教书,还教给我们在艰苦条件下怎样依靠自己,克服困难,创造机会的宝贵经验。
我之所以能从小山村走到世界顶尖学府,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创造机会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这里,我想和小朋友们分享在复旦大学求学的一次难忘经历。我是1983年考上复旦,当时的祖国刚刚对外国开放交流,我们生物系有几位老师刚从美国、澳大利亚进修回来,带回来了一整套最新版的英文教科书,每本七八百页,书少人多,同学都抢着看。
系图书馆星期六下午就关门,星期天也不开,这些书又不准借出。后来,我通过持续帮图书管理员打扫卫生,终于感动了他们破例允许我周末、寒暑假把这些书借出来,我把全套书看了几遍,学到了远远超越当时国内教科书的知识,为今后攀登科研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机会是要靠自己争取的。陈老师教给了我们要靠自己争取机会的思想和在困难面前如何去克服的方法。
五年级是马根福老师送我们毕业的。当时五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都由马根福老师一人教。印象最深的是马老师鼓励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有好几次,马老师到镇上开会,他就会叫五年级给三年级学生讲课,叫学习已超前的给同学预习新的一堂课。
马根福老师还组织我们分组晚上一起学习。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我和马兴堂、马寿生每晚在马云飞家的煤油灯下一起学习了一年。
这些难忘的经历,培养了同学们互助的精神,培育同学间深厚的友谊。
这次徐老师介绍了焕然一新的马涧中心小学,看到一千多同学们在漂亮的操场上一起做操,真的好棒。徐老师特别提到马涧中心小学注重全面发展,是省诗教先进单位,同学们出了二十几期诗集。学校还是省棋类特色学校,学生会舞龙,射箭。我们的小朋友太了不起啦!
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天这么优良的环境中,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在好好学习的同时,把身体练棒,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为未来打下远比我们更坚实的基础。
学习时不仅要勤奋,更要爱动脑筋。美国的小学里,在时间许可之下注重小朋友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从小培养动手能力。课堂上,也特别鼓励小朋友们独立思考。
记的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美国中文学校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解《愚公移山》,本来只是想赞赏愚公坚忍不拔的精神,可是几个小朋友们却提问,有没有比搬整座山更好的办法。譬如把家搬到山的那一边,或者挖个隧道是否更省力更划算?
希望小朋友们也充满好奇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人人争上游,个个有梦想。只要大家好好努力,心中的梦想终会实现。
分享一张照片。当年从马坞到马涧上初中,第一年,我们每天走路上学,将近走一个小时,天刚朦朦亮就要离开家。2018年回国探亲,我带太太和两个女儿,专门从马坞走老路到马涧,让她们也感受一下我当年的上学之路。
最后祝小朋友们学习进步,童年快乐!
有我们在这座城市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