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太爽了,写到我心坎里了!(仅写给读书的人)

最近一年,我做了不少视频,其中有一个系列叫「读书门诊」,主要关于一些读书的困惑。

比如为什么读书啊,读书的速度啊,如何发现新书啊,等等等等。

这些题目我之前也写过文章,大家感兴趣的话,在菜单栏的目录里应该可以找到。

今天的内容也是这个系列的延续,不过不是回答一两个问题,而是一次性解决你的所有疑问。

准确的说,不是我来解决,而是由美国贝勒大学教授艾伦·雅各布斯主讲。他的《如何再次拿起书》写得太有趣,太有意思了。

必须好好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事实上,我已经忘记我是怎么发现它的了。总之,我将它加入了购物车,然后买了回来。

然后读了,然后不停地拍大腿,以及傻笑。

雅各布斯太好玩了,他虽然是个教授,但一点也不严肃,事实上,他有点讨厌严肃(没有必要的严肃)。

我也一样。

在这本小书里,他不仅吐槽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还顺道吐槽了大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以及那种所谓的「警惕派」阅读者。

他的核心观点,只有一条,那就是:随性而读。

我在《独立日》的序言里也说过类似的话——「读书,只为自己高兴」(这是引用伍尔夫)。

不过,这几年,我好像也中了「警惕派」的毒。雅各布斯来得及时,正好把我叫醒。

他还谈到了读书的方方面面,每一条我都举双手赞同,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所以,下面我将梳理一下书中讨论到的问题,同时也会加入一些我的看法。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书吧。

一 、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如何阅读一本书》畅销了几十年,在国内也非常火。如果要找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这本书一定会被推荐。

雅各布斯指出,这本书的流行,实际上是顺应了美国人的自助书传统。阅读被当作一种自我提升的能力,而这本书向我们许诺,我们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一点一点获得这种能力。

雅各布斯不喜欢提默·艾德勒总是强调阅读的「责任」,不喜欢《一生的读书计划》这种权威书单。

因为这种阅读路径的背后,只是为了获得「收益」。

这种收益的诱惑对有些人来说具有吸引力,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会让他们以为阅读只是苦役。

作者说,自己的儿子就被《如何阅读一本书》吓坏了,很多人甚至会因此对阅读缺乏信心,心怀愧疚。

他引用了小说家扎迪·史密斯的一段话,最后一句我很认同:

「有些人对小说的态度太令人尴尬了,他们是那么想从这些小说中得到别的东西。」

雅各布斯提醒我们,在去学习各种阅读方法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阅读。

他认为,第一,且最重要的原因是,读书能带来极大的乐趣,阅读是人类的一大乐事,但那种「动感压力」健身法式的阅读法则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是的,即使是所谓知识类的阅读,也可以非常愉悦的。

二、随性而读

正如前面所说,很多人会把读书当作一种投资-收益行为。当我们用这种思维去阅读,往往会变得紧张,且负有压力。

在这里,雅各布斯又开始吐槽哈罗德·布鲁姆了。哈罗德·布鲁姆写过很多大书,最有名的可能要数《西方正典》。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之一,哈罗德·布鲁姆决不允许读者在非经典书籍上花费精力。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布鲁姆,一定会知道他对《哈利·波特》有多么深恶痛绝。

在雅各布斯看来,布鲁姆的论调只会对读者产生两种影响:

其一是让他们洋洋自得(“瞧,只有我还在读正确的作品”);

其二是吓坏他们(“我怎么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标准呢?”)。

这两种反应都与真正的阅读无关。

雅各布斯说得很简单:

「去读那些能带给你快乐的东西,且不要怀有任何愧疚。即便你是那种少见的,只能从人们称之为巨著的作品中获得乐趣的人,也不要只把这类书当作唯一的精神食粮。如果天天都去最高档餐厅吃饭,也会腻味的。」

就像诗人奥登写的那样:一个人无须每天都花费精力解读一首伟大的诗歌,这是不太必要的,真正的杰作应该留到「精神的盛大节日」再读。

三、书荒了怎么办?

或者说如何自己开展自己的阅读路径?

在我们最开始阅读的时候,总是会一遍又一遍读我们喜欢的书,或者同一个作家的其他作品。

那么,接下来呢?书荒了怎么办?

为此,很多人会去读同人作品,不过作者并不建议大家降低品位,去读一些拙劣的仿作。

他指出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不要向下游寻觅,而要向上游探索,去寻找那些影响了我们至爱作家的作品。

看看你最喜欢的作家受到了谁的影响,你将会发现各种各样富有吸引力极富挑战性的作品。

一个例子: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简·奥斯汀,你最好去读读比她早一个世纪的哥特小说、爱情小说和书信小说,并像著名评论家托尼·坦纳那样,读一读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的哲学著作。

作者说,对待喜欢的作家,不要试图模仿他们的作品,而是模仿他们的阅读。

其实不用说,我们早就学会了从作家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更多的书。相比于各种榜单,我们喜爱的作家往往更了解我们。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仅仅按自己的趣味去读书,就够了吗?

雅各布斯在这个问题上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当然,他十分想捍卫「随性而读」的正当性,但仅仅是随性而读,会不会流于肤浅呢?

对此,他确实有点矛盾,他说:我既不想说开卷有益,也不想就此屈从于「警惕派」的言论。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点,我们要在「一时兴起」和「兴致」之间做一个必要的区分。

「一时兴起是轻率的、漫无目的的偏好,最终几乎都会带来厌倦、沮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兴致完全不同,它可以引导我们,因为它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但,这很难区分不是吗?

或许我可以做一点点补充,虽然随性而读是必要的,但发展自己的趣味、品位和兴致也是很重要的。

雅各布斯在书中提到了吉本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他写出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但他大学时期「毫无约束、任性而为」,于是阅读渐渐变得索然无味。后来,他遇到了一位瑞士教徒,在他那里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指引,「这位导师并没有否定他的喜好,而是帮他看清了这些喜好会把他引领到什么方向」。

简而言之,雅各布斯的意思是,随性而读并非是完全放任自己,而是发展自己。如果有外力的引导当然很好,如果没有,也可以自己培养。

我其实不太知道这一切到底要怎么发生,但我能感到这一切在我身上发生了。也许我们不会遇到导师,但可以有朋友,或者是自己佩服的人,趣味相投的人。

总之,良好的影响是必要的。

最后,雅各布斯还分享了放弃一本600多页的书的经验。这一点,我很早就掌握了。

我没有太强的责任感。就像雅各布斯所说,「如果你无法从一本书上获得乐趣,那么久暂时放弃它吧。」

这里的放弃,并不意味着我以后就不能再看这本书了。我们当然还可以再次拿起它。

四、一定要读得快吗?

人们为什么总想读得快一点呢?

因为他们想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读完了」这个结果。

可是为什么他们想要读完了这个结果呢?

作者认为,那时由于他们把阅读简单地理解成了一个从书中提取信息,并将之储存到大脑里的过程。

如果你把阅读当作获取资料的一种途径,就总是会嫌这个过程太慢。

这里雅各布斯提到了一个文学院的悖论。文学院的学生,需要读大量文学书籍,但是他们不是在兴致的召唤下读书,而是为了分数和效率,这对他们的阅读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一种损害。

但我们是自由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致来读。

不过,市面上还有另外一种书在给我们施压,比如《一生不得不读的1001本书》这种东西。

雅各布斯认为,它完全偏离了阅读应有的那种随心所欲的乐趣——人生苦短,书单漫长,如果你真的按照书中所列的单子一本一本去啃,那么你恐怕会为此视阅读为苦差,一点也不觉得好玩了。

「为了划掉清单而读书的人,只是想寻求一种智力水平的证明,想创造一个他自己的记录,所以他无情地把自己埋进一堆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书中。

「但最终他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空虚和焦虑:他不是在扩展自己的学识,而只是在一排排铅字之间挪动眼球。」

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五、成为一个反刍型的读者

这个时代太快了,阅读也是。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发现很多人可以体会小说的妙处,却读不懂诗歌。

惭愧,我就是这种人。

w.s.默温写过一首诗《为什么有些人不读诗》,开头是这样的:

因为他们知道那意味着停下来,

而无须停下他们就知道

除了停下来

那还意味着倾听。

确实,在面对诗歌时,特别是现代诗,我总是不愿意停下来。作者的建议是:如果允许的话,大声读,并且至少读5遍。

当然,关于阅读诗歌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翻译,比如我们不再信任诗歌等等。但我们不为它花时间,确实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们不肯花时间,就肯定读不懂。

雅各布斯提到了一类阅读者。他们读书不是为了乐趣,而是为了从书单上删掉一本书,再接着看下一本。这样的阅读,就像打卡,很快会忘了之前还未完全消化的东西,再也不会回头反刍。

作者的建议是:慢下来。

要重视、重读那些看起来内涵丰富或极为难懂,又或者因此让你极为不快的段落。

有一个办法是:请拿着笔读书。

在书页上做标记是必要的。当然,这会打断阅读的节奏,但这并不太影响什么。

最近,我开始在书上写字了,而不仅仅是打个问号。就像作者所说,「虽然前者用时更长,但它会带你离开仅仅被动接受的状态,你可以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到底是什么在困扰你」。

这可以让你在阅读中更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帮助你唤回记忆。

诗人查尔斯·西米可曾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当我读书时,我手里必须拿着铅笔。

除此之外,我还会写书评(或者叫读后感)。对待我特别喜欢的书,我会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感受、想法,然后把它们写出来。

是的,写作是最好的反刍。

六、手机的诱惑:

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无能」

作者教了20年的书,是一个专心的读者,但是他也承认,他被干扰了。他每天看新闻,他有一个博客,一个在线记录的云笔记,还有一个推特账户,他每天早上都会打开这些网页,另外还会查看邮件。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婴儿的感官体验充满了「纷繁嘈杂的困惑」,因为婴儿还没有形成必备的过滤功能,很难把这些感官体验分隔成独立的有意义的单位。

当下,我们日常使用的科技似乎正在将我们带回到婴儿时期。

如何应对呢?

作者引用了大卫·斯福特·华莱士2005年在凯尼恩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片段:

毕业20年后,我逐渐明白了,在那些教你如何思考的、充斥着陈词滥调的书里,其实暗含着一个更深刻、更严肃的为题:学会如何思考实际上意味着学会如何控制你的思考形式和思考内容。这意味着你要非常清楚,自己应当选择关注哪些内容,选择怎样从经验中构建信息、获取知识。如果你成年以后还没有掌握这种选择能力的话,你将会一败涂地。

或许克莱·舍基说得更明白,那就是我们的困境并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无能」。

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习》中有一段话,也可以放在这里:「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要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要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要全读,读时需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我们在读书时,也需要学会过滤。

七、读书一直是小众的事

雅各布斯提醒我们注意一件事:需要深度注意力的阅读一直都是,而且将来也还会是小众的。

在20世纪初,大概只有2%的美国人能上大学,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接近70%。我没有调查中国的数据,但趋势应该是一致的。

这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地有这么多人要阅读、理解、欣赏,甚至喜欢上书。

作者认为,人们对阅读习惯的担忧,大部分来自一种焦虑——他们想无止境地不断扩大「阅读阶层」,不管它是否已经到达极限。

但事实是,极致的读者古往今来都很少见。雅各布斯认为,这样的人是天生的,这和《如何独处》那本书中所提到的「对抗性读者」和「培养型读者」不谋而合。

对此,我大致赞同。并不是所有人都热爱文字,并能够从中获得乐趣的。

但阅读确实有一种作用,这是由它的介质决定的,也就是尼尔·波斯曼怀念书籍带来的「阐释时代」的理由。因为我们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必须一个人读,所以阅读本身,就是在锻炼我们的深度专注的能力。

正如施瓦茨所说:阅读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样安静地坐上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正是这段时间。我们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这种令人兴奋的精神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死亡,也忘记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恒的现在和此刻的快乐之中。

入迷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它会带来生命中最深的快乐。

最后,雅各布斯说道:

我不知道一个从来没付出过深度注意力的成年人(从来没有为了获取资讯、增强理解里,甚至是为了乐趣而读书)能否学会这种深度专注。不过,我坚信任何一个曾经拥有过这种能力的人能够重新获得它,只要他们真的下定了决心,能够做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而只有当他们还真切地记得专注读书的感受,才有可能做出努力。

所以,这本书叫《如何再次拿起书》。

Ps.书中还有很多零散的关于读书的观点,

不一一列出了,大家可以去看书。

作者文风特别幽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