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没有因被说教而改变人生​

育邻梦

别踩水

别碰脏东西

别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

要好好学习

要尊敬师长、多交朋友

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要求孩子学的好东西他们总是学不会,禁止他们做的事儿总是一看就会。”这是很多家庭在陪伴、辅导孩子学习成长中所面临最大的困扰。那么,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逆向行事呢?

试一试才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

给予孩子检验知识”真伪”的机会

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口味是否适当只有品尝过才知道、路是否正确只有走过才知道,孩子学习成长的本质就是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条路没有人能够替他们走,家长和老师所能做的就是以自有生活经验告诫孩子们什么情况下会有危险、什么样的知识对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更有帮助、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人群中的核心。

没有人能够在陆地上学会游泳、脚不粘泥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农业专家、不了解材料性能和使用场境的设计师构思不出好的社会消费品,孩子也不可能一个人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技能。所以,教导、辅助孩子学习成长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做出行为示范,更需要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体验。

卢梭说:“世上有三种没用的教育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讲道理。”讲道理的实质是一个人想用自己的“私想”去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也就是告诉另一个人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然而,语言文字实质就是以极度抽象的形式传达关于生活的信息,对相同的语言文字不同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就如不同人吃相同的食物吸收到的营养成分完全不同。所以,教给孩子的每一种成长智慧他们都需要亲自体验才能出知识的“真伪”、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帮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次经历跌倒—>爬起的孩子比被教育要注意安全的孩子更能理解如何保护好保护自己,而被置于温室之中的花朵却不知如何应对自然风雨。如何与同伴正常进行信息交流、如何与同伴一起游戏互动、如何快速掌握一种生活技能都需要孩子亲自去聊、去玩、去实践。

做一做成长更有趣

为孩子学习成长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给予孩子不仅仅有决定个体性状的遗传基因,更给予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基础成长环境、成长阅历和成长习惯。古代“孟母三迁”、当代父母为孩子选购名校学区房其根本目标就是给孩子选择一个相对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进入更好的成长圈层、接受更好的成长环境熏陶。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婴儿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除了在体重上稍有差别之外,再无财富多寡、信仰、思维能力高低之分......但是,随着成长时光的变迁,社会生活中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源,就在于孩子具备自适应成长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快速适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学习成长历程中的终身领路人,也是唯一不可随意更换的成长导游,父母的教导、辅助促使孩子形成领略社会生活第一“滤波器”。

教育实质就是承贤启智、就是用人类文明智慧之光照亮每个人的成长潜能。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纯属偶然,在出生之前即没有与父母进行沟通成长意愿、也没有做成长规划,几乎所有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弄明白生活是为什么?人生的学习成长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生在中国的孩子讲汉语、写方块字,出生在英国或美国的孩子讲英语、写ABC......所以,最好的教学就是期待孩子成为什么就给他们营造相应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接受环境熏陶并最终成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一员【专家育儿智慧之所以难被普及,主要原因就在每个孩子所面对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成长环境不同】。

教育的核心就是传承生存技能

强化学习过程引导

考勤、考评、考试是社会监督人们上进惯用的手法,在被监督下完成自我提升也是促使人类社会向着更高文明方向前行的根本动力。“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才。”质地精良的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会自成具有收藏价值器物的,树木再好不经过加工也不能成为上好的建筑材料,树苗在自然成长状态下通过修剪枝叶能够获得更好成长、成才的机会。孩子自带成长能力,拥有无限的成长能力,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人性是可塑的。因此,教育活动才有意义和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孩子成长塑形,让他们的行为习惯符合社会公认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教育孩子不仅仅要授予他们文化知识、融入集体社会生活的智慧,还需要引导他们臣服于社会公共的道德与律法之下,也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行为习惯加以修剪,使他们的心性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制标准。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成长必须经历漫长的磨砺与被修剪才能成才,导师是陪伴孩子一生时间最长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历程中导师不仅给予孩子学习成长的物质保障,还要引导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将从生活中积攒的知识穿起来,让它们成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长的智慧;要根据社会道德规范与律法准则为孩子的成长把脉,帮他们修剪不符合道德、律法的行为习惯。教育育德、生根,根基健壮生长才能茁壮,才能顶天立地、才能枝繁叶茂“瓜甜果香”,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

人不借助镜子、同伴等外力无法认清自己,在成长上如果没有来自外界的监督与评价,个人行为将如同流水“随波逐流、顺势而下”。生活中的人们之所以严于律己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就在于每个人的成长行为时刻都被无数双眼睛看着、有导师监督,正所谓:“你在桥上看风景,在别人的眼里你也就是风景的一部分。”人生成长的优势动力来自于追求相对同伴儿的成长“相对优越感”。因为,社会生活中地位高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成长资源、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教育交接生活智慧

及时给予孩子成长反馈

世界上的一切运动、作用力都是相对的,成长活动同样需要在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情况下才能长久、可持续,成长反馈就如同给汽车加油过后的动力反馈。如果一辆汽车加油之后不能获得即时的动力反馈,那么驾驶员势必放弃对它,因为无论怎样加油它都一样就少了驾驶乐趣。同理,成长活动也是如此,如果感受不到足够的成长反馈,那么孩子同样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这也就是学校教育中阶段性测试、期中考试、升学考试存在的激励价值。试想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不考试,要等到参加工作之后才能检验童年学习的情况,那么还有谁能够“学而不厌”呢?

感知到成长进步清晰的脚印才能“学而不厌”,成长脚印就是自己相对与同伴的成长排名、获得奖励次数的多寡、来自同伴的认同和赞誉,也就印证了“人多饭菜自然香”。激活孩子学习兴趣的办法就是给予他们找到学习路上的同伴儿,让同伴儿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让孩子在学习成长的“马拉松”之路上随时都能找到与自己同步的团队,有团队前进之路才不会掉队。因为,人类所进行的一切运动都属于相对运动,学习成长也不例外,学习进步是自己今天相对昨天的进步,成长、成才是相对同伴儿获得了更多来自社会的认同与赞誉。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然而在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真能做到“学而不厌”的人是极其稀少的。因为,学习并不像饮食和穿衣那般,能够即时见效、不能解决当下的温饱问题。同时,生活中人们因食物缺乏而感到饿、缺少了水会感到渴、缺少了休息会感到困,这些都是缺乏已经发生之后神经系统给予的反馈。知识同样如此,只有“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童年期、生活被家长周全照顾的孩子很难感受到知识对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孩子热爱学习的基础是有促进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氛围、有来自外界的持续监督和促进、有能够即刻实践验证知识有效收益的机会,正是基于此现代学校应运而生。学校创造了专注学业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相互“攀比”学业共同促进的学习氛围;提供了来自专业老师的授课监督,采取了考评测验、排名评优等一系列促学手段;学校提供了与社会对接参与实践检验知识的机会,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会通过运动会、各种赛事综合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们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查找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学习差距。学校是孩子们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小社会,它让孩子们能清晰看到自己成长进步的清晰脚印、看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成长差距,运用孩子之间追求成长“相对优越感”的攀比心态,以不断促进孩子们释放学习潜能量、发掘新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学而不厌”的目的。

成长需要得到同伴即时回应

教育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辅助孩子掌握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技能;教育不是让孩子一生按照导师【包括家长和学校老师】已知的方式生活,而是引导孩子踩着导师的肩膀继续追求更好的生活......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