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胃的“世间第一补”,可以益五脏、壮力气!

健康生活美好 3天前

唐代曾经出过一个有关药王的奇特医案,让长安城内外居民都为之轰动不已。

当时有长安的太守姓严,得了一种怪病。他双下肢的胫骨前侧开始浮肿,而且全身肌肉酸痛无力,皮肤感觉麻木,渐渐甚至行走都困难。严家请了无数医生治疗怪病,却都不见好转。

好不容易请到了当世名医---孙思邈,可是药王给他用了药,依旧没有好转。孙思邈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干脆住进了严家观察病情,逐渐发现其实就连严太守的贴身家僮也是同样怪病。

在向厨师了解情况,得知严太守虽不喜欢鱼肉,但是他对饮食讲究极其精细。孙思邈恍然大悟,让严太守将主食换为了粗糙粳米,并每日服用细谷糠和麦麸皮煎的水。果然半月内,严太守一家居然神奇的痊愈了!长安城内外百姓皆赞孙思邈天下神医!

孙思邈善于用粳米治病,而且自有一套好办法,并且认为能用粮食治病的才是好医生。在他的《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医圣张仲景也更是尤善用粳米,在《伤寒论》的桃花汤中,用粳米之甘以补正气;在竹叶石膏汤中,用粳米以扶助胃气,不被寒凉所伤;至今还名扬四海的白虎汤中,更是妙用粳米调和中宫, 使土中泻火,令寒剂得之缓其寒, 苦剂得之平其苦。

古时候,用粳米治病,大多是作粥食用。粳米能益气和胃、补脾益肺、止烦止渴、补中止泻、壮筋骨、益肠胃,做成米粥食用更是老弱妇孺皆宜,对病后脾胃虚弱或有烦热口渴的病人尤为适宜。《食鉴本草》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诗坛长寿老陆游,就深得粳米粥补养之法,还悟出以粥养生是延年益寿的简便妙法,专门写了一首《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米粥可以益气养阴、健脾润燥,性味甘平,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族和铁、钙等无机盐,还有一定含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全世界一共约有50%的人,都是以大米作为主食,大米粥就有有“世间第一补”之赞誉。

为什么古时候喜欢用粳米调养胃气或者养生呢?

这其实和古时粮食生产能力以及主食类型有关。中国是种植大米最早的国家,但是在隋唐及以前时期,仍主要食用粟(小米)。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凡属授田之民,每年要上交粟米(小米)两石,不产粟米的地方,才可交稻和麦来代替。所以大米相对稀少一些,而且更易消化,最适合养胃的药用。

大米主要以北方一年一熟的稻米为好,相比较南方的一年多熟的稻米更加营养丰富,所以养胃使用大米多用北方的圆米为主,也就是粳米。

粳米

粳米其实就是粳稻所出的大米,形状比较粗短,粘性较强、胀性小,常见的东北大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

籼米

籼米南方一年多熟的籼稻所出的大米,形状比较狭长,米粒淀粉粘性较弱,胀性较大。

到了明朝,《本草纲目》中将粳米分的更加精细:“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现代营养学角度分析: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含量较多,对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病有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供组织细胞合成的必须原料,减少高血压发病的机率;米糠中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老年斑、脚气、便秘、结直肠恶性肿瘤等。

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生活条件限制,实际所用的粳米准确的说,应该是粳糙米。品种也和我们现代的粳米不同了,现代大米都是经过袁隆平杂交改良后的高产大米。但是补益脾胃的功能并没有变化,所以现代实际使用粳米药用时,选购质量好的北方大米就行,没有必要苛求一定要追求粳米,但是要使用糙米为佳。

就以家中常用食材,给大家推荐2个粥方:海带粳米粥、粳米番薯粥。都有很好补益脾胃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抗癌防病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