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如何?书法家刘洪彪、张旭光如是说 ▸现场◂
当代书法创作面临的课题是什么?
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又如何?
11月3日,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承办的第23期“上海书法大讲堂”现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刘洪彪与荣宝斋艺术总监、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张旭光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番精彩的探讨。整理并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让爱好书法的您有所启发。
刘洪彪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
学习前人是为了塑造独一无二的自己
创造性转化,善于创造者胜;创新性发展,勇于创新者进。无论身处哪行哪业都是如此,书法亦然。当代中国书坛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兴旺繁荣的时期——我不赞同说书法今不如昔,因为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做法。
在学习前人的过程当中,去塑造自己,这是我们要做的事。
当代书坛千百万人,我认为基本可以归四大类:
一类人随心所欲地写字。没有什么想法,也不想有什么建树,就是喜欢这个东西,有空了,拿毛笔划拉几笔,自己开心就好,我觉得这占很大一部分。这种人只要不以书法家自居,只要不把写的字当成书法作品抛向社会卖钱,我觉得我也赞同他们这么写,修心养性,有益身心,挺好。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第二类人就是出奇炫巧、猎奇作怪。他们也知道书法应该怎么做,但是他们不想做,做不了。文化素养不够,或者下不了苦功,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冷清,所以要走捷径,出怪招吸引眼球,蒙骗不懂的人。这类人还不在少数,这样就把书法庸俗化、市井化了,把高贵高雅的书法拉到最低的层面,败坏亵渎了书法,这我极不赞同极不提倡,我觉得大家也要抵制。
黄庭坚《致天民知命大主簿书》局部
第三类人就是坚持传统。对传统书法,对经典,对前代名家满怀敬畏之心,不敢有一点造次,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我也赞同。书法的创变、创新、创造有不同的程度,有渐变,有剧变,甚至有裂变,程度不一样,我觉得第三类人属于“渐变”派。不要认为他们坚守传统就不可能“变”,也不见得。你生活在现代,和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乃至社会风尚都不一样,写出来的字怎么可能会一模一样呢?所以即便坚持练习王羲之或者颜真卿,努力追寻他们的形和神,也一定会带上时代的印记和你个人的性情。所以这一类人,如果坚持要这样做,我也很赞同,甚至很钦佩,他们耐得住寂寞,做功扎扎实实。
谢稚柳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第四类人,他们也曾经很长时间在守望,在坚守,一直在深入传统,但是他们内心不甘心也不愿意写成古人那个样子,虽然他可以写成那个样子。因为他们的理念是古人做了这个事已经做到这个样子了,为什么今人还要这样重复去做,模仿、复制、重复,这就不叫创造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本质就是原创,就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独一无二不可复制。通过深入古典,深入经典来锻造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对雅俗对高下的判断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写出一个与古人不同,与他人不同,甚至与个人过往不同的创作来。他们于是有了这样那样的尝试、实验、探索,也引来了无数的质疑和围攻,有人称他们是“丑书”。我对这类人除了刚才说的赞赏和钦佩之外,也很敬重,很羡慕。他们很了不起,很有勇气,在无人懂得、无人欣赏的孤独和尴尬里,还能坚持这样做,我觉得这种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们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对书法的巨大贡献,我们的时代难道就落下个只能向古人学一点皮毛的局面吗?他们不甘心。
刘洪彪现场创作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不能缺文化。文化要复兴,艺术要复兴;艺术要复兴,书法要复兴。这个逻辑很清楚。书法是国粹之首、艺中之艺、百艺之源,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所以书法人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对此,很多书法家都在思考,而且思有所得,各有观点,把这些东西融在一起,成为更大的力量,共同把这个时代的书法事业做得更有声色,更有滋味,更有高度,更有品格,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中的文化复兴、艺术复兴就有了我们书法界的贡献。
张旭光
荣宝斋艺术总监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寻找艺术感染力的“最大公约数”
对于书法在当下的功能或者说任务,我们确实要有一个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书法的总体判断由实用兼审美,转向了审美为主,实用为辅。经典必须要向现代化转换,这是时代的要求。当代的书家其实难度更大了,相应的,价值也就更高了。
以小楷举例。在当代,你要写得和打印的一样,虽然特见功夫,但不必写了。现在我们希望小楷也要表达性情。我想,当代书法创作,特别是青年人的书法展,恐怕还是得有一些想法和变化。
有一个说法叫作以通感形式表达情感、认识真理。书法一旦实用性减少了,认识真理的功能就增强了。现实生活有光明有黑暗,艺术作品就像一盏灯,把黑暗照亮了。艺术就是这样认识真理的。如何用艺术表达情感,如何照亮那片黑暗?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而通感说的就是艺术感染力的“最大公约数”:大家都能感受到,你觉得它美,别人也觉得美,中国人觉得美,外国人也觉得美。
前两年我在旧金山办展的时候做过一个讲座,叫做“草书艺术的三次革命”。简单来说,第一次革命是王羲之,他突破了写字就是为了认识这个规则,把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写成了一套“符号”,只在精英阶层当中流传,这是士大夫阶层对文化、对艺术、对哲学高深追求的一个标志。
东晋王羲之草书欣赏《此郡帖》
第二次革命王献之,他突破了单个字的限制,把一组字当作一个字去写。一个符号组合所能表现出的气象与空间变化,远多于单个符号。因此,他引领了中国大草和狂草的先河,让书法向着感情的方向发展。
王献之草书
第三次就是徐渭,他将草书突破成了一张线条组成的抽象的图。他的书法懂草书的都认识,但是不写草书的书法家不一定认识。但是那种美,那种浪漫,那种漫天大雪的气象你会感动,其实这时书法已经走向了一种审美通感。这样的作品,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认识字,都是看感觉,它只对感情负责,不对实用负责。
突破完了怎么办,就要创造符合全人类审美的通感形式。
唐代的张怀瓘有一段论述,说草书“拔茅连茹”“数意兼包”。草书上一字的下部与下一字的上部连在一起,数意兼包,这种空间关系非常奇特,是纯粹的造型美学的表达。既不是上一个字,也不是下一个字,就是这两个中间,这块空间是由草书创造出来的,其他书体是没有的。因此我突然有了一个自信,感觉到无限的创作空间。任何一段文字内容就有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而这个关系的变化完全是崭新的世界。我觉得这是全人类都可以理解的哲学。
在这之前,王羲之也有一段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点画之间有意了,有意趣了,有表达力了,也敏感了,所以就意就转深了,语言也表达不了,完全是线条和线条之间产生的一种更深的更高的一种美感。
徐渭草书
王羲之讲点画之间,张怀瓘讲字与字之间。这为我们找到了创造审美通感的理论源头。
你看欧洲现代派绘画,印象主义画色彩,而色彩只对情感负责,至于画得像不像不重要。这就是草书。草书只对感情负责,至于写的认识不认识,也不重要。所以说书法的审美具有国际性,是中国文化独立的奉献给全世界的艺术。
但是,无论你写的是什么书体,首先有一条底线:线条结构到位的底线,你的创作必须是到位前提下的一种合理生发。第二是要有诗性的思维。艺术要靠想象、联想、夸张、比喻,这些都是诗性的思维,如果太理性了,可能就不感动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们要学习现代的美学。
此外,还有一个内容关联的问题。内容和形式其实也是有关联的,因为书写内容会影响你的情绪。拿什么内容写出来都一样,我认为是跟不上这个时代的需求的。
张旭光现场创作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何亦平
摄影 | 蔡 晴
视频 | 金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