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激情创业的年代!美国创投潮流已经消退,中国还会远么?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在国内,似乎还有很多刚刚投身创业的人,天真地以为美国创业环境如今依旧景气。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在创业这条路上,美国出发地比我们早,就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创业环境究竟如何了?对我们可有借鉴?

美国的创业生态,已经趋于稳定

其实,过去美国创业界那些疯狂的故事,象征的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过渡时期。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创业生态成熟了,一切都更系统化、更科学化。

有些人会追逐美国创业界过去的那些轻狂,其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正深处于阵痛的过渡期,仍然是靠爆炸性的个别案例,在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创业梦。

一个成熟的创业生态中,大红大紫的个别案例会越来越少、题目会越来越复杂、创业团队数量会趋近于饱和。风花雪月少了,但是每年的产值会更稳定、更有预期性,这才是正常的产业常态。

美国创业界的现状

总体来看,美国创业界的今天主要有四个表现。

1.基础建设时代过去

虽然说很难确切挑出个时点,但是现在而言,美国科技业和创业界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基础建设时代。

所谓基础建设时代,指的是许多架构性、平台性的发展活动。打个比方,2000年到约2007年,是网络程序开发软件和架构发展蓬勃的年代,整体趋势是脱离桌面应用程序,进入网络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年代;2007年起,随着iPhone和Android的发行,移动应用程序生态又开始蓬勃发展,逐步侵蚀原先的网络应用程序生态。到了2010年,社交网络争霸战差不多落幕,美国国内的最大赢家是Facebook和LinkedIn,中国是微信;同期,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平台也已成熟,中国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云端服务争霸战也差不多落幕了。

随着各类的资料和软体开发基础建设成熟,很多项目因为市场饱和而失宠。在今天这年代,要再提起走入社交网络、云端服务、开发者工具,少有人问津。

言下之意是,不是美国基础建设止步不前,而是很多基础建设,已经有既有龙头把持,由其继续投资扩建。以社交网络和云端而言,最后也是由Facebook和亚马逊两只领头羊去投资扩张,所谓的「破坏式创新」,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在基础建设的项目中,已经越来越少。

至此,美国科技业已经从软件业务,变成不折不扣的服务业。接下来的创新都会以与其他传统产业的服务流程,密切结合为主。

走到这一步,可说是美国科技产业,已经正常化了。中国的科技产业形态,也是如此,百度、阿里、腾讯再加上一个京东,基本形成了4巨头的时代。

2.手机App程序的饱和

美国科技业的正常化,首先一个征兆,就是移动应用程序的饱和。如今,越来越少的人,会下载新的手机App,要在App商店中脱颖而出,实在太过于困难了。

其实走到这步,意味着美国移动应用程序,乃至网络应用程序的生态,已经远离了过去的爆红模式。

对于中国而言,也是这样,在外卖市场,我们有饿了么、美团外卖就可以了;想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打开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等几个app,我们已经很少去尝试新的app了。

3.B2B、B2C模式进入科学化

当应用程序开始饱和,我们看到的第二征兆,就是各类商业模式走入了「科学化」年代。

过去廝杀不断的B2C产业,如今短兵相接少了,多是长期的角力。

而B2C的科学化,意味着投资人已经冥冥之中,奠定了评估标准:除非你在美国国内已有数十万(高人均消费,)或数百万(低人均消费)的活跃使用者,而且每个月还呈现稳定的双位数成长,否则都会被投资人遣回。

这听起来很冷血,但是这象征科技业的成熟,业界开始用实际的商业价值去衡量公司。

而B2B产业,在基础建设时代过去后,更是成了当红炸子鸡,比B2C还要更活跃。

毕竟,国家大部分的商业活动,都是以企业为主体在运行。当科技业基础建设成熟后,企业内部大部分的流程和资料,都已经电子化、界面化、服务化,这代表有更多的新创公司,可以去跟大型企业合作、做生意。

如今这也很明显了,美国过去几年的公开上市案例,B2B的股价和运营表现,都远超B2C。同时,不管是旧金山还是纽约的投资人,也越来越多只专注于B2B。

而B2B走到今天,自然也已经科学化。

B2B讲究的,是有连续性收益的大型合约。一家B2B企业如果想要持续筹资或是成长,就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每年使连续性收益至少成倍成长。通常没有达到这个标竿的公司,如果不是市场太小、业务成本太高,就是团队自己有问题。碰上了,投资人也会选择先观望。

总而言之,现在美国的创业界,几乎是听不到什么投资人,冲着创业家一个很酷的点子就投资的事情。一切都已经从疯狂回归常态,淘金潮已经成为过往。

4.人工智能进入资料壁垒时代

本身不是做AI的人,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2016年,突然冒出「人工智能」这题目来呢?

事实上,有个基本观念必须澄清,那就是:人工智能其实是个老题目,而且是从1970年代,就一直做到今天的老题目,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至于人工智能为什么会突然成为话题,真正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生态整体来讲,已经从过去的「技术军备竞赛时代」,进入到了今天的「资料壁垒时代」。

要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军备时代,其实从70年代的专家系统和知识库开始,一直到90年代电脑运算能力大增,统计方法被应用在人工智能中。一直到了2010年前后,科技业都还处于人工智能方法论的军备竞赛。

但是到了2016年后,主要因为电子化的资料量大、云端运算价格低廉,使得过去的神经网络学派重新掘起,衍生出今天的深度学习。

说穿了,深度学习就是用大量的资料,去把多层次的神经网络建出来,来取得非线性的辨识模型。其功能强大,很快地便取代了许多其他人工智能方法,成为主流。

而因为各大科技巨头投入研发,使得深度学习和许多人工智能方法被大幅工具化,产生出Tensorflow、Cognitive Toolkit等开放原始码的免费软件可以使用。

既然军备已经工具化、开源化,科技业真正的人工智能战线,就被拉到资料取得这症结上。只要能掌控和保护资料来源,谁就能够保有竞争优势。

这是很重要的课题: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投资人,现在在乎的,已经不见得是纯技术面,而是希望投资的公司能够在资料来源上,建立宽而深的护城河。

跟投资人谈,空有技术但是却没有资料战略,那一样会被投资人遣回。

未来展望:大规模的整合并购时代

看到这边,或许有些人已经看到了结论了。不久前,《经济学家》才刊登一篇评论,讨论美国科技业大型企业,联合狙杀初期新创公司的现象。而事实上,美国现在,确实是进入了科技业的大规模的整合并购时代。

所谓大规模整合并购,大家可以看到亚马逊、谷歌、微软、Facebook等公司并购连连,而并购不成时,就直接发起竞争,透过自己广大的商业优势,去击溃对手。美国科技巨头手头上现金很多,不仅抢到了全球顶尖的软体人才,同时又控制住了许多产业最值钱的资料库。

而太过于简单的题目,科技巨头们又可能用免费服务,或是开放原代码的方式,去跟新创公司竞争,而后者当然不可能玩得起这种消耗战。

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美国的创业环境,会变得更「恶劣」。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端倪,虽然美国最近三四季创投投资金额持续增加,但是创业数量却逐渐减少,意味着创业风潮已经开始在退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于美国科技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许多无法在这环境中存活的创业家,都会很快地被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扑杀,然后死亡。

留下来的创业家,自然创业活动的品质,就较以往高出许多,成功率也高了许多。

所以说,剧烈的竞争环境和创业活动的减少,并非坏事,要能够维持稳定的产业输出才是正道。

回到国内,目前国内的创业生态,仍然处于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意思就是很多人疯狂投身创业,但是真正赚钱的,实在少之又少。

在某个时间,国内也势必要迎接科技业成熟的时代来临,让许多过热的创业活动、过于疯狂的创业家一一退场,保留存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业继续向上发展。

这便是所谓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