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德国幼儿园怎么对待小朋友,泪奔了......┃周末雅趣
这两天被“三色”幼儿园的事所震惊,气愤之余,还需从别人身上汲取经验,杜绝这样的事才好。
那么,德国的幼儿园,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 德国幼儿园里的“心灵修复站”
在德国,幼儿园里总会有那么一个舒适、温暖的小角落,孩子们想看书、打盹,或是生气时需要冷静,都可以自在地窝在那儿。
这个几乎每间幼儿园必备的沙发区,叫Kuschelecke(德文), 翻译成英文就是cuddle corner。Kuschel/Cuddle有拥抱、依偎的意思,所以,沙发区也被许多孩子们称为“心灵修复站”,他们不用获得谁的允许,只要有需要,想去就能去。
图片说明:幼儿园里的沙发区,成了孩子们的“心灵修复站”,随时都可以去
这里就像是家那般舒适的开放学习区域,孩子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步骤,想看书的时候看书,想玩耍的时候就出门去,班上可以同时进行,至少两到三个不同的活动。
孩子在学习活动上,享有主导权,保有了自己对学习的热情。相对于照课表按部就班地上课的我们,德国小朋友很幸福。
▋ 活动弹性安排的幼儿园
曾经听过一个友人说:如果你永远都在等别人给你事情做,到哪里都一样。
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中国的教育,似乎无意中就促成了孩子们依赖的学习态度。一整天下来,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并不觉得快乐,看似密集而充实的课表,反而会浇灭孩子勇于探索,乐于求知的天性。这年纪的孩子,真的不需家长、老师耳提面命,越是提醒,越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中国的家长还喜欢事事包办,什么事都想替孩子做,自然孩子长大后就成了“妈宝男”“妈宝女”。
在德国幼儿园里,三岁的Jannik突然静静地对老师说“我有点累,想休息一下。”话说完,他就一个人走去沙发那躺着,倒也不是想睡觉,就是玩一整天下来累了,不想动,身体得歇息充电。
两岁多的Ben和Max,在被老师问及想做什么时,不假思索地大喊“Go outside! Go outside!”(外出游玩),另一边同龄的几个小女孩,却猛摇头说“Music Music! ”(音乐热舞活动)。女孩子的声音更大,老师决定让大家待在室内跳舞。
没想到话音刚落,Ben和Max就感到不满,边哭边说“NOOOO! Go outside!”两边人马僵持不下,开始有火药味,老师只得妥协,请助教帮忙,分别带孩子做想做的活动,皆大欢喜。
或许,这种游戏取向的幼儿学习,并不需要像学拼音或算术那样,因为游戏学习,并不会有所谓的进度落后之说,活动的安排可以机动弹性些。
图片说明:给孩子学习的主导权,能保有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 不要让孩子成为“乖孩子”
联想此次的事件,我们不妨想一想,紧追着教学任务跑的中国教育,是否欠缺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当听到三岁不到的Jannik 和 Ben,能清楚表达自身需求和意愿时,你是不是有些被触动?不可否认,在有些情况下,不能只按照孩子的意愿行事,但是,在每个德国幼师心中,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只懂得听从老师的指令,这样并不会让孩子真正长大。
印象中,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多半很听话,乖巧得像天使一样,但是在自主学习方面,他们的确是有些欠缺。
也许有人会想,孩子天生爱玩,当然知道要做什么啊!但事实上,开放式的学习,对一个不曾自己做决定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自行做决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自主意识绝对需要花时间培养。
游戏方式、合作伙伴,都是孩子们在决定时需要考虑到的,让孩子勤加练习自己做决定,不只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创造力,社交沟通,以及协作的能力。
不要等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只会等别人给事情做”的人,那样的生活,根本不算是真正独立长大。
编辑:Joy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