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没被暗杀,三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 刘三解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了曹操早在官渡之战前两年,就确定了以袁绍为最大假想敌的战略方针,彻底把袁曹一家的联盟关系扔到垃圾堆里,哪怕是官渡之战的爆发,也是曹操早在一年前就出兵偷袭,实在不算袁绍不厚道。

而刘备在这盘大棋里,一直被曹操视为盟友,或者说统战对象,尤其是俩人前有渊源,后有合作,曹操还给予他“客礼”和高官的待遇,现在想想,程昱劝他杀刘备,他没动手,还真不算妇人之仁,因为刘备在当时,应该已经是他唯一的盟友了。

掰手指头算一算,在建安三年平灭吕布之后,整个神州大地上数得上的军阀势力,就那么几个,曹操、袁绍、公孙瓒、刘备、孙策、袁术、刘表、刘璋,其他像臧霸、昌豨、张绣、马腾、韩遂、公孙度、士燮、张燕、段煨之流,都是边边角角的小把戏,影响不了大局。

这里面,刘表支持张绣怼曹操,袁绍拉开架势吓唬曹操,袁术北上要碰瓷儿曹操,离得远的公孙瓒、刘焉、孙策,算是井水不犯河水,唯有豫州牧刘备,算是曹操独一份的盟友。

曹操要是在刘备入朝的时候把他宰了,还收天下英雄呢,当时就把自己已有的一半地盘丢掉了。

所以,对于史书中曹操的“神机妙算”,也大可不必太当真,很明显,当时曹操的幕府中,既有人劝杀,也有人劝留,事后曹魏编撰官方史书,只要把和结果吻合的说法提溜出来,也就是“英明神武”了。

类似的还有郭嘉对孙策结局的预测,也很有“打哪儿、指哪儿”的风范,你作性格判断,作到能够预判对方死于刺客,除非说你自己派的刺客,才能够那么笃定。

问题是,哪怕是你派出的刺客,也有个刺杀成功率的问题,要想百分之百准确,自然是在对方死后再“预测”才稳妥。

现实是,对于几乎全盘继承了袁术遗产的孙策,曹操集团根本没什么办法。

建安四年十二月,在淮河以南,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故,那就是收容了袁术家属、部曲、遗产的庐江太守刘勋,贪图豫章郡的地盘,出兵远征,遭到了号称去进攻江夏黄祖的孙策与周瑜联合偷袭,二万大军直入皖城,将袁术留下来的三万部曲人口全部搬空。

刘勋自豫章郡回归路上,又遭到孙贲、孙辅的截击,率领败军邀黄祖增援,又大败,只能逃亡北方,依附曹操。

至此,孙策彻底平定江南,且在江北也占据了一系列的据点,随时可能北上。

故此,曹操发出了感叹:

猘儿难与争锋也。

翻译过来就是,小疯狗实在不好对付。

知道难打,曹操开走怀柔路线,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幼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之女,又以司空名义征辟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还命令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这都是拉拢孙家的举动。

然而,这只是拖长了双方短暂的和平时间

在刘勋之后,又是黄祖、刘表,被江东小霸王按在地上暴打,而陈登作为曹操、刘备都称许的“国士”,也没闲着,在广陵射阳,仍旧诱引会稽郡严白虎的余党,祸害孙策的后方。

要说陈登和孙策的对抗,更多的是家仇。

建安二年,吕布占据徐州后,刘备曾经屯兵“饿到吃人”的广陵郡海西县,换上了新的镇守者,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陈瑀曾是袁术任命的扬州刺史,在寿春拒绝袁术败兵入城,却被袁术整军驱逐出了扬州,回徐州老家暂避。

此时的职位,明显是曹操、袁绍集团授予的,代表着曹操、袁绍在徐州南部经略江南,而陈登的父亲陈珪又是陈瑀的从兄,也就是说,陈瑀是陈登的堂叔。

作为下邳淮浦的大族,陈氏家族当然不会容许江南势力北上,所以,陈瑀在海西县并不安分,借着朝廷发布的联合孙策、吕布讨伐袁术的诏书,派出都尉万演等人秘密渡江,带着三十多颗印信与江南各地的贼寇、酋帅联络,尤其是吴郡乌程的严白虎,密谋袭取江南。

孙策早有防备,派出吕范、徐逸远征海西,大破陈瑀,俘虏其部下四千多人,陈瑀势力全灭,单骑逃亡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注意哦,投奔的是袁绍。

也恰恰是为了支持陈瑀或接替陈瑀,曹操才将入朝的陈登任命为广陵太守,陈珪也升级别为中二千石,这实际上就是收买“淮浦陈氏”倾全力在淮东地区楔入一个钉子,南御孙策,西攻吕布。

而陈登也算尽忠竭力了,继续在孙策后方捣乱,可孙策的暴脾气,哪儿受得了这个气,击败黄祖后,回师轻取豫章郡,又剿灭了会稽郡的主要反对势力,立刻出兵北上广陵决战,在长江南岸的丹徒驻军等待粮草,又在射猎途中被杀,这个时间,是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一般来说,都认为孙策此次进攻,并不单纯是为了争夺广陵一郡,《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的原话是:

策阴欲袭许,迎汉帝。

翻译过来就是孙策偷偷准备袭击许昌,迎奉汉帝。

要实现这个目标,孙策可以有四条备选路线:

历史上他的选择是东线,从丹徒出发至广陵,则孙策计划的进攻路线,实际上是自长江经中渎水(邗沟)北上入淮河,再经淮河入泗水,直入彭城国、沛国,再转兵西进豫州,经梁国、陈国至颍川郡许县;

中东线是渡过长江后,入九江郡,西进“东城”,跨过江淮分水岭,沿淮河支流,在下邳国入淮河,转入东线的后半段;

中西线仍是渡过长江后,入九江郡,经合肥附近的水网,北上重镇寿春,自寿春北渡,经淮河入颍水,一路沿河行进,可以直达许县;

西线则是以陆路为主,渡过长江,入九江郡,经合肥西进六安,北上蓼县渡淮,取颖水、汝水北上,通过汝南郡,至颍川郡许县。

问题是,此时的九江郡已经被曹操控制,在建安初年曾先后任命张纮、杨沛为九江太守,纳入了直辖领地,在刘勋北投之后,庐江郡也部分归属于曹操,这都是荀彧举荐的严象以御史中丞的本官担任督军讨伐袁术的战利品,在袁术死后,严象也转任扬州刺史。

从严象与孙氏的关系来看,他这个刺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鞭长莫及的江东,而是近在眼前的淮南大地,即招抚庐江郡和九江郡分散的地方势力,比如陈兰、雷薄、梅乾和郑宝、张多、许乾等人。

陈兰、雷薄曾为袁术部下,梅乾则是地方大豪,他们在袁术灭亡后,各聚数万众,在灊山割据,这个灊山就是大别山的安徽段,正好将庐江郡分为南北两段,陈兰等人就居于山北。

郑宝、张多、许乾等人的地盘更靠南,在合肥以南的巢湖附近,影响力却不小,甚至有两大名人掺和,他们就是刘晔和鲁肃,见《三国志· 鲁肃传》: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

刘晔邀请鲁肃投奔郑宝,鲁肃还答应了,而这还是在鲁肃之前已经见过孙策一面的情况下,又有周瑜的面子,可想而知,在他的眼中,孙策的草台班子,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号”的郑宝罢了。

当然,这条记载,《资治通鉴》未采纳,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指出:

按刘晔杀郑宝,以其众与刘勋,勋为孙策所灭,宝安得及权时也?

翻译下,就是刘晔杀死了郑宝,带着他的部众投奔了刘勋,而刘勋被孙策所灭,郑宝怎么能赶上孙权当政时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道具,就是“遗肃书曰”,也就是刘晔对鲁肃的邀请是写信,而鲁肃在孙策死前,因为祖母去世,曾经兜了一个大圈,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在什么地方收到,花了多长时间收到,都是个谜。

从鲁肃接信即准备出发来看,他对于孙策并不满意,而之后周瑜安置了他的老母,孙权已立,这个时间,他自然已知晓郑宝死于刘晔之手,也就绝了投奔的念头,所以,两者并不能说矛盾。

正因为上述情况中折射出的孙策的“号召力”之差,孙策集团最北的势力,只是李术在皖城的三千兵马,实则是在长江北岸遮护长江交通线的据点,并不在北上线路上。

李术后来袭杀了扬州刺史严象,又在孙策死后反叛孙权,却并不能有效控制庐江郡北上的要点,而东方的孙氏主力,也远离九江郡主交通线,尤其是在刘晔袭杀要南归孙氏的郑宝之后,日后孙权六次进攻的“合肥”,反倒得以用“空城”的姿态,等来了新任扬州刺史刘馥,根本不会放任孙策轻军北上。

也就是说,孙策北上的四条线路,只有东线广陵郡可以通行。

所以,曹操的软硬两手,在官渡之战爆发前还有点作用,至少将孙策的进军线路约束在了东线,但是等到官渡大敌当前之时,孙策一样蠢蠢欲动,走得仍是刘备的旧地盘,只不过,他的军事力量远非刘备可比,所以,他曾经拥有改写三国历史的胜负手。 

但是,由于刘备过早的叛乱,又让原本可能响应孙策大军的东方势力,早早被曹操一勺烩,使得历史的重负,完全聚焦在了孙策大军的胜败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官渡之战前,到底是谁为曹操挡住了孙策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