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总是迷恋“大制作”会陷入“回报陷阱”
大制作是个什么概念?
通常意义上必然是投资成本高,加上必要的演员阵容和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服化道,以及必要的特效和精良的后期等。
这些都需要极为雄厚的资金来注入,并需要强大的人力团队来维系。
所以玩“大制作”当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而在一些“迷思”中,很多人总觉得“大制作”对应的必然是“高回报”,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这两天因为某部“大型歌剧翻拍电影”在市场口碑上遭遇惨败,让我又开始重新审视“大制作”这个时时会困扰中国电影人的概念。
01
从目前的表象上来看,中国影视行业还是能够维持在一定的年产规模上的,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略仔细看,会发现除了少数的影视制作公司对于自身项目的年度规划有清晰的认知外,其他同行往往还是用“有钱就上马,管它是神马”的“随缘”式制作,这种情况通常都存在于中小规模的影视公司中。
不能说没有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出现,但客观地讲,那需要五分实力+五分运气。
同样的,大公司自身的财力或许能够把“运气”的成分减少一些,但是,并不代表一定没有风险。这些年来,很多“大制作”频频遇冷,但我并不知道会不会大家对此有所反思。
“欣欣向荣”是旁人看到中国影视时常的表象,转换立场去看待问题则需要用很审慎的目光检验自身项目的具体优劣和市场的预期,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即便是在经济逐渐复苏的时候,无论谁的后台有多“硬”,还是要认真地深入消费者市场去问一个问题:
你们到底喜欢什么?
这个问题决不是单纯地靠堆砌演员和狂撒宣传稿就能解决的。
从演员的翻车到作品的翻车,甚至一些观众们一直都比较“信任”的“品牌”导演们的翻车,都不是简单地用一句“倒霉”来搪塞的,这其中必然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必然的结局,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
题 材
02
“题材”之于市场,是检验观众是否买账的第一步。
天马行空和仙剑奇侠、霸道总裁、甚至耽美等或许可以一直成为当下“奶头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对自身有着极高艺术追求和鉴赏水平的文艺工作者们心甘情愿的归宿,更不是头脑成熟、视野逐渐开阔的观众们所追捧的艺术形式。
关于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也略有讲述,我不直到有心人会不会认真看到、认真思考。只是对于一直存在的“叫座不叫好”的影视产品,我始终抱着不太理解、尽量欣赏的态度。
当有一天我从影城走出来,听到一些年轻观众在角落里评论时,我会从失望的语言中感受到他们要的是什么:
“也就看看明星吧!”
“看不到一半就想睡觉。”
“不土不洋,故意卖弄。”
这些都不是我编的评价,是实实在在的观影感受。
有人说电影中的流行文化是一个社会风向的缩影,我深以为然。
观众喜欢的,恰恰是他们在现实中往往最执着追求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简单的故事,几个出神入化的演员,可以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篇耐人寻味的结局,都能够在市场上造成影响,甚至会因此掀起全民的讨论。
03
结 语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什么时代都不会遭人嫌弃。
能够把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和柴米油盐讲通讲透,是一件文艺上伟大、视角上深刻,观众看着感动、票房赚得踏实的事情。
当然,这很考验创作者的诚意,更考验中国影视工作者的创作智慧。
这很难吗?
其实,挺难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