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王立《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序 2024-07-30 00:17:17 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在他的著名论文《刺猬与狐狸》中,根据古希腊的一首诗:“狐狸知道很多小事,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将人分成狐狸和刺猬两种类型。狐狸型的人,总是同时追求很多目标,把世界看得很复杂;而刺猬型的人则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一个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学者也可以分作两种类型,狐狸型的学者兴趣广泛,能同时对多方面的问题抱有关心,对知识本身有浓厚的兴趣;而刺猬型的学者则执着于理论思辨,可以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无穷地追溯问题的原点。一个刺猬型的学者,你很容易对他的学术作一个预期,多少年后大致不会相差太远。但狐狸型的学者,你是无从捉摸的,他常跟着感觉走,兴之所至,广泛涉猎,多少年后,他对课题的选择和成果会让你瞠目结舌。 王立兄似乎是一个狐狸型的学者,而且是一只永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地搜寻目标的狐狸。他一部部接连问世的大著,每令我瞠乎其后,不敢向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关于新方法的讨论逐渐冷落,人们热切盼望的新方法的成功实践似有似无,并没出现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当时也算是新方法之一的主题学研究,虽有零星论文发表,终不成气候。直到1995年王立兄在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举推出《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卷,分论 “意象的主题史”、“母题与心态史”、“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江湖侠踪与侠文学”,才在这一学术领域掀起波澜。 《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卷,包含着不少崭新的课题和有价值的思路,只因篇幅所限,未能充分展开。从日后王立兄学术的发展来看,这四卷的内容基本成了他整个研究的导论,许多课题和想法后来都被发展、充实为一个个扎实而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像宗教民俗、女性情爱、祭悼、复仇、游侠等等。在我的印象中,复仇和游侠这两个既有关联、交叉,又各自独立发展的母题,似乎是王立兄用功最勤的课题,他就此所撰写的论文,仅书后附目录所列即多至四十多篇。从《主题学》中的初步开掘到《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的全面拓展,再到这部《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的深入探索,作者经由点、线、面的反复研讨,在这一课题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武侠文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为全民阅读的热点,像我这种远不能算武侠迷的一般读者竟也读过金庸全部的小说——这是我阅读经历中的一个纪录,迄今为止,金庸是惟一一位我读过他全部小说的小说家。在举世风靡的武侠热中,武侠文学也逐渐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中国游侠史》、《武侠小说史》之类的著作已出版了若干种,著名文学研究家涉猎武侠文学的更是不乏其人。当王立兄以新著来索序时,我诚惶诚恐之余,也不乏好奇之心,很想知道他那辆“主题学+母题学”的水陆两棲坦克,此度又推进到了哪一块阵地。 武侠小说读者既众,议论纷纭,未被谈论的东西似乎已很少了。但我浏览王立兄的大著,发现他讨论的问题竟多是很新颖的。比如第一编“武侠文学与武侠文化”论唐诗中的胡人形象与射箭技艺描写,元代的向猛兽复仇故事,还有反面人物形象金兀朮。其中蕴含的豪侠文化精神,一经他揭示,各各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意味。就拿比武招亲来说吧,原是武侠小说中俗而又俗的老套,或许正因为太平常了,研究者反而很少注意。王立兄独专辟一章来探讨古代叙事文学中这一带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学母题,从仪式的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应入手,分析比武招亲带来的团伙内部重新整合效益,附带论及对这特定情境中女性性别意趣的描写,从这个俗套情节中引出了诸多不俗的话题。第二编“中外比较”将武侠文学的视野推广到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文学,研究了汗血马、忍痛自伤、复仇动机、骑士精神等中西共通的文学意象、母题之间的影响和对照关系,其视角和选材之新颖自不待言。第三编“金庸小说母题意象”所探讨的问题,相信金庸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会有兴趣。这是“金学”热中罕闻的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声音,作者不仅有说服力地阐明金庸武侠小说这朵奇葩植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还具体考证了金庸小说中动物求医报恩母题的佛教文献来源和冰蚕意象的文本来源,这都是很有价值的实证考察,同时也是读起来饶有趣味的文字。 我与王立兄相识已有不少年头,虽见面机会不多,所操术业有异,但一直保持联系,交流研究成果。王立兄视我为知音,我视王立兄为畏友,他的著作常给我多方面的启发。这部新著给我的印象是,一以贯之地运用了作者擅长的主题学方法,不只注重武侠题材史上的作品流程研究,还不时地根据主题意脉进行跨文体的探索。他在进行主题学研究时,往往辅以“意象”这一抒情文学概念,试图通过叙事文学、或叙事与抒情文学共同关注的某些特定意象,揭示武侠文学写作中的继承和因袭现象。这种工作将武侠文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更深层的历史考察中,意味着武侠文学研究正在由印象式批评向专门化和学术性的方向迈进。与此相关的,以跨文化比较的视点观察问题,也是本书值得注意的特点。除了以“平行研究”探索中西方正义观念的文学表现、复仇文学中的复仇动机、范围表现的差异之外,作者特别重视从影响研究的角度考察武侠文学在精神和表现方式上所受到的佛经文学及印度文学的影响,非常具体地寻绎许多母题、套路的由来。这些材料和问题被作者熟练地运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加以解释,形成不同程度的独创性见解,相信这些见解会有力地推进和深化新世纪的武侠文学研究。 赞 (0) 相关推荐 【喵咪文学】王立群讲诗词 | 合集(共8集) 王立群讲诗词 |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立群讲诗词 | 王翰<凉州词> 王立群讲诗词 | 王昌龄<出塞(其一)> 王立群讲诗词 | 苏轼<题西林壁> 王 ... 连心达:叙事文化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精神 宁稼雨教授所倡导创建的"中体西用"叙事文化学之所以能在"西用"上卓有成效,是因其能克服长期以来在"师夷长技"上存在的盲目性与无自主性,而其于 ... 【广州诗刊】No.11631期A版||我时常把你想起 廊坊 王立文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诗歌是我们日子的一部分.--广州诗刊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2020年邀请大家来评价我们作者的作品,您可以留言评论,或者投票,互动是最好的文学活动,欢迎您参与到这次有趣的文学活动 ... 故乡无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古老的文学母题,你尽可以忘情地书写,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子话题…… [地铁随笔] 努力打造艺术品 过去出书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非饱学之士无能为力.而这个商业社会,出书竟然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儿,阿猫阿狗都可以出书,什么QQ.微信文字都可以堆积一下,前提是只要你愿意出银子. ... 蒋寅|我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 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内文学理论界明显流露出一股焦虑情绪.与八十年代的理论热情不同,九十年代以"失语症"为代表的种种言说,都给人一种劳而无获的失落感和悲观色彩.虽然出版了上百种文学原理 ... 蒋寅|《清代文学论稿》自序 如果以读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开始,那么我研究古典文学已有26年.虽然我常被视为唐代文学研究者,但实际上我致力于唐诗研究不过十年,而用功于清代文学却已近二十年了.从1990年开始做清代诗学文献的调查, ... 《中学语文教学》“中国语文人在线”特邀余党绪老师讲座:在永恒的文学母题中省察自我 ——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主张 <中学语文教学>"中国语文人在线"特邀余党绪老师讲座 在永恒的文学母题中 省察自我 --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主张 (附PPT和讲座音频) [余党绪老师简介] ... 蒋寅|川合康三教授的中唐诗研究 现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的川合康三先生,是当代日本中国学界为人瞩目的优秀学者. 从24岁发表第一篇论文<李贺及其诗& ... 蒋寅|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序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指出:"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它自己一代的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清代文学也是如此,很难举出什么属于它自己的特点, ... 蒋寅|周勋初先生《当代学术研究思辩》读后 学术史犹如文学史,既可作为学习的对象,也可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前者的意义上,学术史是学者进入研究前必要的修养和训练,通过研读前辈学者的著作,了解他们的业绩,掌握现有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成果达 ... 蒋寅:韩愈诗风变革的美学意义——兼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上) 关于韩愈(768-824)诗风的变革,前人与当代学者多有论述,大都从避熟取生的动机着眼,论述他对怪奇风格的追求.如清代批评家方世举说:"大历以上皆正宗,元和以下多变调.然变不自元和,杜工部早 ... 蒋寅|文学思想史:视角与方法——重读罗宗强先生《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出一整套思想方法和认知模式,在知识更新的同时给人以思维方式的启发.一部学术著作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者而不是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