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俊权‖“一城两坊”并蒂花开【上】 2024-04-26 02:27:34 “一城两坊”并蒂花开(上)文/赖俊权有人说,散步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在行走中熟悉城市的历史和格局,走进当地人中间,感受他们的生活,用脚步丈量风景,一步步靠近城市的内心。梅州是岭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之乡,大文豪郭沫若在考察梅州时,曾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历史上的梅城,不单是政府机构的所在地,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内有书院、私塾,寺庙,姓氏祠堂等。如果说要找一处能展现千年嘉应文化传承的代表,则首推梅城江北的攀桂坊和红杏坊,在这“一城两坊”浓缩着千年历史文脉精华的区域中,就能一一解开答案。 赖俊权 摄蟾宫折桂 人杰地灵解读梅城历史故事,需要搜辑文献研读史料,更需要颠簸于市井街巷,一步步深入。查看梅江地图,从最南边也就是靠近江边的黄药眠故居数起,后面是谢发故居、李仲昭故居和张简荪故居,他们依次前后左右向北延伸,往黄遵宪人境庐方向到月梅,也就是目前周溪水源的方向。细数这片土地,正是攀桂坊的位置,这里毗邻梅江,周溪和梅江河的水围绕其中,水乡的灵秀和便利交通吸引着许多客家先民来这里安家。据了解,来此定居的居民姓氏有黄、张、杨、李、谢、萧、钟、侯、卜、饶、梁、陈、彭、薛、翁、丘、黎、宋、林、伍、熊、刘、叶、王、唐等,其中杨姓又分老杨(关西堂)和新杨(绍德堂),实际约30个姓氏在这里聚族而居。如果将地图放大,前有黄伯韬祖居巷内黄屋、杨雪如故居双魁第、杨问渠故居资政第,中有李黼平大史第、张棣昌故居敦本堂,远有张资平故居、李国豪故居等,这一座座名居,闪烁着昔日的光辉,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名居超过60座。 赖俊权 摄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些名人名居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诗画梅江”中诗的代表黄遵宪及人境庐书斋,这位“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令人仰望;隔着周溪对面的盘龙桥李屋也诞生了一翰林、文武两解元、八举人、十秀才;张家围文魁,为张氏肩一公于明崇祯年间迁程乡东厢堡所建,后为攀桂坊“张家围”开基祖,近400年间,此屋曾出进士2人、举人20人、贡生、监生近百人。位于江边路大河唇的萧公祠,也是一个赫赫的家族,萧家是在明代开始兴旺的家族,开枝散叶的早期成员之一是萧墱,他祖居梅县区石扇,到祖父一辈移居梅城攀桂坊一带。萧墱自幼聪颖,10多岁就获秀才身份,20多岁即崇祯六年(1633年)为癸酉科举人。他孝义行于乡里,对人仗义,读书恪守礼制。自萧墱至曾孙辈四代(1622-1738年),共出了一位进士、五位举人、五位贡生,另有庠生十多名,为攀桂坊的第一个百年书香世家。时光流转,用心体味攀桂坊,领略其中的书香氤氲,让人羡慕。来自世德堂的李仲昭,于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殿试中取得二甲进士第一名,名次仅在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为传胪,与状元可谓一步之遥。这位清代科举八股取士梅州功名最高者,授翰林院编修,其成绩在北京孔庙进士碑林有记录。攀桂坊的科举名流,还有旺巷口大史第的李黼平,因“袒腹晒书”而闻名朝野。在嘉庆三年(1798年)的广东乡试中,李黼平与其同祖父的堂兄弟李汝谦一同考中举人,李汝谦名列第一,高中解元,于是便有了“兄弟元魁”之说。徜徉攀桂坊,这里卧虎藏龙,走出的文人奇士,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出生于椿荫堂的黄药眠,是近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美学家、新闻工作者,他培养了一批博士及硕士。椿荫堂还涌现出文武举人以及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黄枯桐、辛亥革命梅州和平光复志士黄干甫等。行走攀桂坊,虽说弹丸之地,但不可等闲视之,这里还有资政第的杨问渠,这位清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第19名举人,历任福建漳平、龙溪、松溪等七县知县,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其女杨恒昭在攀桂坊杨家祠创办恒立女子学校,后并入桂里小学,即现市一级学校人民小学。这里还有杨仲兴故居按察第、张棣昌故居敦本堂、杨绍穆故居中将第、钟上育故居经魁、张简荪故居笃庆堂、黄基故居爱日堂、杨奎猷故居都督第、黄佑盛故居花萼居、杨雪如故居双魁第、谢发故居宝树堂等,特别是梁浣春故居千顷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梁浣春在曾氏“耕耘小筑”别墅开办女子学校,开梅县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在攀桂坊,最好的地方不是亭台楼阁,而是书院、书斋、私塾以及传承至今的学校,目前东山中学、高级中学、嘉应学院,都在其中。据资料载,旧时攀桂坊内可统计的民间私塾不少于30个,现在也名校林立。也许每个姓氏都希望得到被文昌老人撒向家庭院落的桂子,每个家庭都希望涌现读书种子,长成书香之树,蟾宫折桂。攀桂坊人杰地灵,历史上出有李仲昭、李黼平、李载熙三位翰林;李汝谦、李载熙、李象斌三位解元;有侯安国、侯世华、萧系尹等17名进士及黄遵宪等92名举人,可谓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今天的攀桂坊还有许多历史遗存,如位于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知州王者辅所建,是梅州城区遗存的少数古书院之一;保存完整的状元桥;梅县历史上十处名胜风光之“七里径水,八角石泉”的八角井,该井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对研究客家人生产生活习俗、人文历史具有深远意义。(接中) 赖俊权 摄 作者:赖俊权 来源:梅江宣传、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赞 (0) 相关推荐 白话唐传奇《李俊》李复言 [原文]岳州刺史李俊,举进士,连不中第.贞元二年,有故人国子祭酒包佶者,通于主司,援成之.榜前一日,当以名闻执政,初五更,俊将侯佶,里门未开,立马门侧.旁有卖糕者,其气爞爞.有一吏,若外郡之邮檄者,小 ... 梅县古代科举情况【转载资料】 梅县古代科举情况 在不计明通进士和钦赐进士的前提下,位列前三名的是,梅县.梅江区有进士113名,其中文进士91人(清代68人): <梅县志> 第一节 秀才举人进士 梅县教育兴起较早,在封建 ... 《广盛原传奇》纪实文学连载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任方韩进同中举 雷亮任方均定亲 书接上文,上文书说到韩进得到白衣庵僧人方俊秘传的五禽戏,重点是心法,但在方俊的要求下发下誓言不得外传而心中对义父和任方有所愧疚但又无可奈何. 这之后,该读书的 ... 梅州访师13~15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十三)访师--丘玖华古墓拜文 赖万年老师有心,先备香火,众人在丘维优老叔带领下,有序清除墓周杂草荆棘,虔诚礼敬拜文贤文师! 感岁月更迭,荒草坵坟 ... 梅州各区县进士、举人、解元概况 梅州历代解元名录(29名) 文解元 谢天佑(梅县)元朝延祐五年(1318)戊午科解元 盛端明(大埔)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解元 李士淳(梅县)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科解元 叶著(梅 ... 李慈铭的一枚闲章 李慈铭藏书印(闲章)一枚,篆文24字,释文: 道光庚戌秀才 咸丰庚申明经 同治庚午举人 光绪庚辰进士 注:清朝科举无"明经".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废 ... 梅州历朝进士 第五十二讲 梅州历朝进士 第五十二讲 梅州访师4~6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四)访师--访故居 李文彬先生驱车,从五经富导航至梅州松口镇马坊坪,赖万年老师已等候多时,惊喜告诉我们,找到丘玖华(十二世)进士,直系后人丘维优 ... 又论李惟扬故居风水 又论李惟扬故居风水 5月上旬考察广东阳春李惟扬故居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阳春地记:李惟扬故居风水考>,这几天又反刍回味了一番,从擎柱李公祠的风水中又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以师传风水阴阳法诀: ... 赖俊权‖“一城两坊”并蒂花开【中】 "一城两坊"并蒂花开(中) 文/赖俊权 红杏花开 人才辈出 (接上)如果说攀桂坊依托梅江与周溪灵韵与得天独厚的优势,名人辈出.那么红杏坊,这块包裹着历史人文积淀的区域,也让人瞩目. ... 赖俊权‖“一城两坊”并蒂花开【下】 "一城两坊"并蒂花开(下) 文/赖俊权 一座古城 记忆老家 (接中)走读历史,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识邂逅老城故事中的人和事. 查<程乡县志>,坊表俗称牌坊或牌楼, ... 轩儒 赖俊权‖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荐】 梅城江南人文煜 轩儒 赖俊权 梅州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之一,与赣南.闽西等并称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梅江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qu ... 赖俊权‖梅城有条木棉街【客都原创】 梅城有条木棉街 文/赖俊权 季节,总是在不经意间变迁,冬去春又来,二月梅江,是木棉花盛开的季节.梅水岸边,梅花深处,江南有条木棉街. 本来想等到阴雨绵绵或者灰蒙蒙天才去看木棉花灿烂在枝头.挺立在风中的 ... 赖俊权‖一方厚土城之南,人文富庶家园美 一方厚土城之南,人文富庶家园美 文/赖俊权 其实我是幸福的,一直住在梅城江南大坜一带.我们的母亲河梅江从发源地一路奔腾而来,经梅江区长沙镇至三角地,到梅城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梅江桥.东山大桥.浮桥 ... 轩儒 赖俊权‖盘龙桥李屋,文武两解元【推荐阅读】 盘龙桥李屋,文武两解元 文/轩儒 赖俊权 从东山书院顺着时光梅州,沿着新修的栈道溯溪而上,在十里梅花盘龙桥一侧,也就是今天中国客家博物馆的背后,东山大道和周溪河裹夹着的这一"金带揽腰&quo ... 赖俊权‖城之东,有株千年古梅 【散文】 城之东,有株千年古梅 文/赖俊权 初见潮塘,是在程贤章大师的文字里:"在梅江广袤的原野,山川村落,我仿佛遇见一群群南迁的祖先,他们结伴穿过万水千山:我仿佛看见来客都做官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坐着 ... 赖俊权散文II安守一座城,慢慢变老【客都原创】 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出生地来到梅城生活,为什么去了外面的城市又要回来梅州?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让人痴痴相守,等待春里百花开,等待秋天柚子圆,等待冬日梅花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愫让我们不断穿行 ... 赖俊权‖一树梅花天地春 【散文】 一树梅花天地春 图文/赖俊权 初见潮塘,是在程贤章老师的文字里:"在梅江广袤的原野,山川村落,我仿佛遇见一群群南迁的祖先,他们结伴穿过万水千山:我仿佛看见来客都做官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坐着牛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