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寻迹 / 文:周铁株
淹城寻迹
周铁株
这是一座荒废了的城池,三城三河互套组成的建筑形制,在我国古城中绝无仅有。二千五百多年来,它默守在滆湖之滨,难以索解的神秘谜一样诱人。
世称“八邑名都”的苏南常州,南郊武进市湖塘镇,有一座令人着迷的淹城遗址,由此有人发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感慨。
乡村公路两旁显得异常荒寂,几簇房舍点缀其间。进入古城遗址,那巍峨的淹君殿,传说中的金井、玉井哪里去了?这就是《孟子》记载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廓”?这宽阔的城基,高大的土墩,以及尚存的三条套叠的护城河,无不给凭吊兴亡者留下“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的咏叹。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浮华远去,当年的金城汤池已被阳光慢慢蒸发掉了。
踏寻败址残石,我们依稀还能找到二千多年前壮阔的风姿。
“筑城之卫君,造郭以守民”,这是筑城的初衷。城池一般只有一城一河,少数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淹城奇特在于,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相套组成,此外还有一道外城郭,总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
淹城依水筑成,三道泥土堆砌的城墙均呈梯形,现高仅三五米,墙基却厚达三四十米,三条护城河各宽仅三五十米,互不通流,古时进出淹城没有陆路,皆仗舟楫。子城俗称王城,又称紫罗城,呈正方形,地势高耸;内城亦称里罗城,长方形;外城又称外罗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内城、外城地势渐低,远望三城状若青螺,大致能想象出当年这位小国之君的显赫,以及深沟高垒、负险固守的情景。
我坐在马车上沿外城河环游,那水护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奥莫测的水城迷宫,不知孕育出多少娓娓动听的传说。
其一是春秋时期,淹、留都是诸侯小国,彼此相望,两国君主过从甚密,留王之子还被淹君招为东床驸马。一次,驸马乘淹君外出之机,盗用百灵公主名义偷去淹君的护国之宝白玉龟,淹君不明缘由震怒之下处死百灵公主,并碎尸三段分葬三处,这就是现存南北向排列的头墩、肚墩和脚墩。
对城内外现存的数十座土墩,以往说法不一,近年经考古发掘,均证明为西周和春秋时期苏南地区流行的土墩墓,出土了大批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还有各种器形的青铜器,从淹城陈列室看到,那些文物制作工艺独特,造型灵秀飘逸,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更可喜的是在淹城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4条独木舟,最长的达11米,分别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稍小的在淹城陈列室展出,经测定距今约28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美称。
传说是美丽的,凄婉悱恻的悲情故事让人们去追溯去怀想。然而,淹城的价值更在于地下,说不准还有更多国宝被湮没。
下了马车,我径自到内城和子城踏探史迹。当日久雨新霁,是少有的好天气,只见绿漾春水,翠滴晴岚,不见一丝浮尘雾霭,更有翠鸟穿枝传声嘹呖,使我这个天涯倦客精神为之一爽。
子城面积最小,子城河宛转回环,触目是荒榛野草,自有一种荒疏之美。我踏过泥淖杂藻,高阜处原有淹君殿,早颓废,我拨开高可及胸的野草细心寻找,金井玉井已湮没无考,倒有一口发掘出修复后的竹木井。这口春秋时期的水井,方形,四边井壁用竹子编成框架,四角用木桩固定竹框,据推测,此结构方式起到防塌与过滤作用,与我们常见砖石结构的圆形水井有很大不同。此外,淹城内还有龙泉、甘露城头、摇铃钟声、跑马岗等遗迹。
斗柄回寅,踏着脚下那片土地,我们不禁会发问,淹城建制的性质是什么?城崩池溃的原因何在?那些疑谜还有待去研究,去索解。古时久远的场景自然无从复苏,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轻轻拂去岁月的灰尘,我们仿佛还能窥得到先民的聪颖睿智,也给后入留下了充满期待与想象的天地,为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团而心生向往。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作者简介】
周铁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文学顾问兼专家指导团成员、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在二十多个省(区)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在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