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开播,我想起了陈凯歌的神作,是时候为它“平反”了

《大秦赋》开局8.9分,国产历史剧的标杆,服道化精致、场面恢弘大气,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剧中一众戏骨云集,段奕宏的吕不韦备受好评,因偷笑表情过于生动上了热搜。提到吕不韦,想起陈凯歌,他曾在电影《荆轲刺秦王》中也塑造过吕不韦一角。
《荆轲刺秦王》1998年上映,耗资巨大、众星云集,但却差评如潮,如今我们回过头再看,才发现这是一部生不逢时的一流之作,陈凯歌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
一、“坎坷”的上映之路
01、上映之前
《荆轲刺秦王》投资巨大,从筹备到拍摄完成共花费七千万人民币,在当年“万元户”都是富裕的象征的年代,七千万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上天文数字。可想而知本片在当年算得上是妥妥的大制作。
在参演的演员方面,导演更是请来了巩俐、李雪健、张丰毅、王志文等知名度与演技并存的实力派演员,可谓是众星云集。值得一提的是,张丰毅为了这部大片,更是放弃了《雍正王朝》的雍正一角。
光是看到这些演员,就能想到这部电影的质量绝对不会低。
加上本片超长的筹备时间,从1992年便开始筹备起了剧本,时隔六年直到1998年才上映。导演陈凯歌和监制韩三平在当时电影界的口碑也是相当良好。
并且在电影上映之前制作团队便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很多宣传手段在当年都是十分超前。导演陈凯歌的口碑、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参演,制作团队的大肆推广,使得电影在还未上映时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02、上映之后
前面提到这部电影不管是在导演口碑,演员实力,还是在宣传的力度上,都可以说是为本片的大卖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而在电影首映以后,来自各界的反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电影上映以后,铺天盖地的“批评”扑面而来。
导演陈凯歌无奈做出改变,将原本的叙事结构更换,将原本叙事一气呵成的电影硬生生拆分成了四部分,才顺利在院线上映。
可即便做出这么大的改变,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内陆票房也仅仅只有200万,可以说是惨败的成绩。
二、颠覆原有认知的秦王形象
要说起使本片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便是由李雪健饰演的秦王一角。
秦王在影片一开头,便出现在了镜头中。秦王嬴政作为统一六国平息战乱的“千古第一帝”,更是在一统天下之后,做出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宣布郡县制”等大刀阔斧的改革,加上传统历史的教育,使得在中国人心中的秦始皇形象,一直保持为高大威猛,英明神武的伟岸形象。
但饰演秦王一角的李雪健,身材瘦弱,身高也不算高大,在本片中的扮相除狠厉以外,多了一丝阴郁感。在影片上映初期甚至有人将这一形象评为“猥琐”。
但正是因为这一形象上的突破,才更体现了陈凯歌导演在当时对这段历史不一样的理解。也在本片一开头就点明了本片的定位: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历史电影,或者说,它只是导演心中的一部电影,并不是历史本身。
抛开争议的一面,李雪健的表演也是本片一大亮点,有网友评论:李雪健演秦王是陈凯歌做过的最对的事。
三、庞大复杂的叙事结构
本片在叙事上,光主线就有两条,分支更是复杂。这也是当初影片险些不能上映的原因之一,现在为大家一一解读。
首先是秦王宫线:
01、嫪毐与母后
在影片要起到推动剧情的关键作用的第一部分,导演选用了一个在正史中并不起眼,但是本片来说又十分重要的支线剧情,嫪毐与母后。
影片一开始就点明了二人有染,在嫪毐与秦王探讨如何识马时,秦王让其骑马,嫪毐却以恐高为由拒绝。
但秦王以嬉戏打闹为由,将他抱上悬于宫殿之间的一块木板上,嫪毐意识到自己已身处险境,便大喊“大王说几就是几。”
秦王听完便大笑离开,嫪毐立刻恢复趾高气昂的姿态,从容的走下木板。这种近乎自负的心态,也为他最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条分支的高潮部分,便是嫪毐起兵造反冲入皇宫中,被秦军包围。嫪毐妄图对秦王道德绑架。
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秦王的狠辣,最后他的手下被全部屠杀,事后秦王更是果断杀掉了嫪毐与母后的孩子,以绝后患。
这条分支将秦王果断狠辣的性格展露无疑,但这种性格是王者所必备的。
02、吕不韦
吕不韦一角在影片中存在感不高,陈凯歌导演当年一直寻找不到合适的角色,便索性亲自上阵,凭借自己对角色的高度理解,将这一人物深深烙印在了观众脑中。
陈凯歌对剧情的设计,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吕不韦是秦王的父亲,虽不知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但这个设定,却又展现出了秦王人性,隐忍的一面。
吕不韦在秦王平定嫪毐造反后,看到嬴政已是秦王,秦国蒸蒸日上,统一六国指日可待。
他追求一生的心愿已经达成,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并且自己是秦王父亲的身份会对儿子造成影响,他甘愿受死,让儿子走上更高的位置。
此时的秦王,却开始犹豫。一方面在秦王宫中,杀了吕不韦,自己就无后顾之忧。但另一方面,身为人子,怎可做出弑父的事情。
吕不韦戏份虽然不多,但在全篇表现秦王残暴的背景下,将秦王的人性与矛盾,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然后是抗秦刺秦线
01、赵姬
秦王为了顺理成章攻打燕国,便与赵姬商量计策,让赵姬深入燕国说服太子丹刺秦,从而好攻打燕国。
在秦王与赵姬商量好计策后,太子丹很快中计,将赵姬带回燕国。
原本计划在如期进行,但因秦王攻打赵国,将赵国屠戮殆尽的做法,所表现出的狠辣,使赵姬改变想法,彻底投向抗秦阵营。
02荆轲
荆轲作为本片的另一名主角,出场却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刚出场的荆轲在接到刺杀铸剑师一家,却被铸剑师家中盲女宁死不屈的精神震撼,决定不再杀人。
后因在燕国为了救下一名偷窃食物的孩子,意外杀死店老板,索性被赵姬与太子丹搭救。但被救回的荆轲仍然不愿再杀人,盲女对他造成的影响太大了。
荆轲同意刺杀秦王的原因,与赵姬相同,在秦王将赵国灭国后,因不满秦王的残暴,便决定参与刺秦计划。
03、荆轲刺秦
这段剧情作为本片的重头戏,在当年更是争议不断。
荆轲前往秦宫,随行的便是燕国勇士秦舞阳,影片对秦舞阳的刻画,采用的便是《史记》中的记载,在整个刺杀过程中表现的异常恐惧。
正是秦舞阳这样的表现,才衬托出来荆轲的冷静与智慧。在面见秦王的过程中,荆轲用各种疯癫的表现,成功蒙混过关,接近秦王。
但荆轲连刺几刀都未能刺中,最终被秦王反杀,自此,刺秦计划宣告失败。
四、生不逢时的史诗级大片
像这样剧情叙事复杂,场面宏大的影片,的确不是一般的导演能够驾驭的。更难得的是本片对于人物的塑造,陈凯歌导演并没有死守历史上的记载,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荆轲刺秦王》是一部充满矛盾的电影,一方面极高的创作水准和烧脑的叙事结构,放在如今,仍是影视中不可多得的神作。
另一方面本片在当时的评价并不高,直到多年以后才逐渐被观众所接受。虽然一部作品有争议属于正常,但很少像《荆轲刺秦王》一样,在上映初期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时隔多年却被誉为神作。
抛开电影本身不谈,就只是这样的口碑跨度,就足以给影片蒙上一层传奇色彩。(撰文:mxh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