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神奇的网红咖啡馆,没有门窗只有墙上一个小洞,企业如何创新|富日记

网红咖啡馆不少,但像熊爪咖啡这样迅速走红,还得到主流媒体一致称赞的真不多。

这绝对是一家神奇的咖啡馆,神奇到你可能认不出它是一家咖啡馆。

没有门没有窗,只有一堵灰色的墙,墙上开了一个小洞,一个点单付款的二维码。

顾客付款后,咖啡会从墙上的小洞里送出来。

特色在于送咖啡出来的是一只毛茸茸的“熊爪”。

顾客在取咖啡时可以与熊爪互动,握握爪击个掌,熊爪还会比心、比耶、竖大拇指。

有人说隔着墙都能感受到“熊熊”的热情。

用这样的方式卖咖啡,并不纯粹是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

原来这家店的4名成员中,有两名残障人士。

店长是一名聋哑咖啡师,带着熊爪递出咖啡的店员曾经遭遇面部烧伤。

即使咖啡师曾在咖啡冲调比赛中获过大奖,店员也愿意为顾客用心服务。

但她们还是很难在一般的咖啡店找到工作。

咖啡店创始人说,开这家店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咖啡,同时也想要帮助残障人士,给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这才有了从“山洞”探出“熊爪”的卖咖啡创意。

通过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这家咖啡店让残障人士实现了自身价值,还让寒冷的冬日温暖起来。

忙碌的顾客们,通过和熊爪的互动,在忙碌闲暇之余获得了放松片刻的机会。

如果是持有残疾人证的客人到店,店里还会提供一杯免费特调咖啡。

又萌又可爱的熊爪,和背后的温暖故事,吸引了媒体的报道和顾客们的支持。

这家开业不久的咖啡店,现在门前经常排着长队。

咖啡店日出单量已超过400杯,到了双休日更是达到了500至600杯,所有的工作人员几乎满负荷运转。

目前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有3200万。

根据残联2019年的数据显示,包括在家务农的残疾人在内,一共有855万残疾人就业,就业率不足27%。

熊爪咖啡让大家又一次关注到这个群体。

给残疾人一个舞台,他们同样可以自食其力,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熊爪咖啡的出现,除了对残障人士的善意,别出心裁的创意,还离不开街区运营方、政府监管部门对新模式的鼓励和包容。

熊爪咖啡所在的永康路,在过去2年中集结了20余家网红餐饮店,是上海“网红咖啡”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而这条咖啡街的前身是一条“酒吧街”。

因为夜晚人声鼎沸,酒吧和周边的居民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2017年,徐汇区对永康路开展环境、业态的双向调整,酒吧逐渐消失,变成了网红咖啡餐饮店。

负责永康路招商的是上海派丰永康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有两条招商标准:

一是对业态和商户的“颜值”始终报以高要求。

二是进驻永康路的商户必须有独一无二的创意,决不能“千篇一律、千店一面”。

因此运营方有信心,永康路上哪怕再开100家咖啡馆,也可以有100种不同的形态,且始终保持良性竞争。

比如熊爪咖啡的隔壁同样是一家咖啡店。

因为创意和定位不同,固然有竞争,但更多是因为规模效应,吸引了更多人气,实现了共赢。

除了运营方的引导,“熊爪咖啡”们的出现也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包容。

“熊爪咖啡”火了后,有人提出善意的疑虑:

墙上只开一个洞营业,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吗?商户门面不向消费者敞开,日常监管要如何进行?

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熊爪咖啡”的《便民餐饮店临时备案公示卡》。

监管部门认为整个店铺只有外侧水泥墙上开了一个洞,用于递送餐食,其实只是一种比较新奇的经营方式,监管内容跟开门经营或只开一扇窗经营是一样的。

对于大家关心的“熊爪”是否安全卫生?

工作人员说,熊爪本身不与食品直接接触,那么店家只要做好相应的食品卫生措施和防疫措施,比如定时消毒熊爪,就符合经营规范。

不得不为监管部门的包容点赞,正是这样的监管理念,才有了“熊爪咖啡”们创新和生存的土壤。

很多地方的招商管理部门,可能会问为什么“熊爪咖啡”不是出现在他们那儿?

其实不是商家们没有创新意识,想不出创意,往往是招商和监管部门没有打造出创新的环境。

如果“熊爪咖啡”这样的新业态,出现在别的地方,面对公众的质疑,相关部门叫停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熊爪咖啡”这样的创新创意。

但这个美好的愿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更深层次的思考是相关部门有没有打造出创新的环境。

这和公司的创新一样,很多公司抱怨员工创新能力差,其实根源在于公司没有打造出适合创新的环境。

一旦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文化和制度,对新业态的摸索和试错有更多的包容。

创新就会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