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盖文化,青岛独特的城市痕迹

1898年夏季青岛暴雨后,德国海军当局(总督府)按照最大的降雨量确定了青岛下水道的尺寸和种类。尽管“欧洲人区”的岩石地基施工特别困难,需要爆破施工,但德国海军还是花费巨大代价修建了雨水下水道。第一批下水道的尺寸明显过大,高达两米。在每年9月到次年5月的季节里都是干涸的。因此后续修建的雨水下水道缩小了横截面积。

德国海军修建的青岛雨水下水道是直排入海的。而为了避免粪便污水污染欧洲人区前面的海滩,尤其是奥古斯塔维多利亚(汇泉湾)海水浴场,欧洲人区的污水都通过一系列泵站抽送,运到青岛最西段的游内山半岛(团岛)排放入海。德国海军用漂浮物做了一系列试验之后才选定这个位置,这里不仅水很深,而且黄海和胶州湾之间的潮汐会在这里形成强烈的浪流,把排入海中的污物冲碎卷走。欧洲人区扩大之后,德国人又在东边的伊尔蒂斯湾(太平湾)建造了第二座泵站,用于排放欧洲人别墅区的污水。

在对青岛的降水、生活污水和海流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总督府从1906年起在青岛港区铺设了雨水污水混合下水道,以降低市政建设费用。港区的雨水和污水,包括日耳曼尼亚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和毛奇兵营的污水,经过小港的总泵站抽送,和原有的污水管道一样从游内山半岛(团岛)排放入海。在夏季暴雨时,如果下水道截面不够,则雨水不再通过总泵站,而是通过紧急出口直接排入海湾。

 《百年不淹始末》——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主坑道

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

1901年,德占初期在栈桥西侧的“汲水站”。
1903年,德占初期建成的太平路汚水提升泵站。
1903年建成的广州路污水提升泵站。

德国制造陶瓷排水管道

德国制造卵式排水管道

1904年,中山路污水管道施工现场。
1908年建成的南海路风力提升站。

安徽路交汇口

南海路遗留

南海路残存管道

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最早的井盖

德国制造“WT”井盖

1924年

黄岛路“WT”井盖

德国汉德伯格制造的“K”井盖(总督官邸内的“K”井盖)
天主教堂前的“K”井盖
在青岛的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胶澳。

“K”字表示“胶澳”

德占时期,按照最初的规划设为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据介绍,首批铺设的下水管道1898年10月至1905年,约有3200米,全部为地下暗渠,这是青岛首次铺设的大规模地下管网工程。

德国制造方形井盖

有取引所标志的雨水井盖

有取引所标志的雨水井盖

有取引所标志的汚水井盖

“S”标志·观海一路

Halberger Hütte Rud Bocking 哈尔伯格许特伯克林公司,现在这个公司更名为Halbergerhütte GmbH公司,是专业锻造铸造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756年;1875年9月23日与鲁道夫伯克林Rudolph Bocking公司合并(即古力盖上的简称路德伯克林),从事设备铸造。

以自己杰出的产品和服务著称的工业型企业Saint-Gobain Gussrohr GmbH & Co.KG,是一家从事制造、销售模制件、配件、装置和高炉炉身护板、井筒顶棚的公司。

这个井盖“S”是制造商的标志,这家公司是以自己杰出的产品和服务著称的工业型企业Saint-Gobain Gussrohr GmbH & Co.KG,专门从事制造、销售模制件、配件、装置和高炉炉身护板、井筒顶棚的公司。解放后生产的井盖虽有模仿,但都有出厂年份。

这个井盖类似青岛档案馆存的德占时期的井盖,估计是后期模仿德式井盖而成,具体时间不知,我觉得解放后应该对英文标识是排斥的,所以这个井盖民国或更早的可能性很大。我同意朱老师(dracula)的看法,中间的K、S都是井的分类,不会是因为KIAUTSCHOU的首字母。

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好几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有明渠。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都有暗渠。在青岛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12条道路下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古力”是青岛特有的称谓,意思是指有可供人出入的垂直井口并带有圆形或方形盖(儿)的污水、雨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地下管道的坑道。由于青岛曾经是德国的殖民地,而德国人在青岛建设了非常完善的地下排污工程,因此德语对下水道井(Gully)的称呼就直接音译成了这种青岛独有的方言。有专家认为应该使用“轱哩”更为准确和书面化,但“古力”的用法在青岛已经相当普遍,可以随手写出,已成为民俗化的专门词汇。
德文Gully,水沟,雨水口古力一般指为马路上排泄雨水的泄水孔。这种孔在道路工程上叫“检查井”,而民间多不知道此名,而古力却是人尽皆知的名称,以至上面盖孔的铸铁盖也以其命名为“古力盖”。英文的Gally,有沟壑、沟、流水洞的含义,虽然音译相同,但实际所指不相同。

字体特殊的“汚”水井盖

1950(雨·大连路13中门前)

那时的铸造质量远比七八十年代要好得多

1952(雨·大连路)

1952(雨·大连路西头)

1953年(污)

市区道路上的“1953”版的污水井古力盖已经比较少见,还有很多老的古力盖上面由于没有标注年代所以无从考究,目前大部分正在使用中的古力井盖是上世纪90年代铸造并投入使用的。

1954年(雨)

1954(雨)

1954(雨·无棣路临邑路路口)

1955(雨)

1956(污·海大水产馆)

总督侍卫住宅井

1964(污)

太平井·1966(常州路总督侍卫住宅院外)

1966

1966(汚)

1970(汚)

1978(污)

1981(汚)

1981(雨·少年宫路)

1982(雨)

1993(污)

2001(汚)

2003(青水·大连路)

2003(汚)

2006(水·少年宫路路口)

2009(水·大连路)

2015(汚)

2016年,国家13位院士在安徽路调研下水道。

2016(污)

圆圈圈

Gully本意是指雨水分流道,不指下水井道。德文中有两种拼写方式Gully和Gullie,意思就是沟渠、下水道,积水沟。
特殊的井盖——黄台路低洼,这也不失一种排水方法。

开放型

雨水分流道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水道,盖子上有下泄路面积水的孔洞,形状为四方形,即各位所称呼的Gully或者Gulli,专业德文称之为Stra?enablauf。(也有一种说法认为,Gully一词来源于法语Goulet,而Stra?enablauf的英文名称为stormwater drain)。
雨水分流道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水道,盖子上有下泄路面积水的孔洞,形状为四方形,即各位所称呼的Gully或者Gulli,专业德文称之为Stra?enablauf。(也有一种说法认为,Gully一词来源于法语Goulet,而Stra?enablauf的英文名称为stormwater drain)。

大喜日子,井盖被贴上红纸避避晦气。

儿童公园井盖

水泥井盖,诉说着一段屈辱历史。
下水井道是从地面通往地下的通道,是市政人员在进行下水道维护、安装作业时使用的。其井盖为圆形,井盖本身中间一般没有孔洞,其上的孔洞主要用于钩启便利不为下泄流水。下水井道的正确叫法是Kanal,下水井道的盖子就叫KanalDeckel。

奇怪符号井盖

奇怪符号——无棣纬二路

路面上最常见的有两种盖子,雨水分流道盖和下水道盖。前者德语学名叫Regen wassereinlauf,而大家所称的“古力”Gully其实应该是德文的Gullydeckel——下水道盖,盖子的德语叫Deckel。
古力盖是青岛人再熟悉不过的一个物件了,但小小的盖子却蕴含着其特有的井盖文化,这也是老青岛一种特有的城市历史。抛砖引玉,与各位老师探讨商榷。
本组图文作者为杨勇老师,源自【光辉的美篇】,发表于2019年5月18日。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