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最后一代江湖郎中丨瑶医

生活在深山里的人们,有他们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风物君语

大瑶山,

一个陌生的名字

它是广西境内海拔超过 1900 米高山中

排名第 7 的高山

1951 年以前,这片区域连张像样的地图都没有

就是这块长期以来属于地图上空白的地方

却一直有着不为外界人们所熟知的传统

瑶医就是其中一个。

大瑶山的原住民有五个瑶族支系:盘瑶、花篮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数百年前,他们便迁居瑶山,耕耘繁衍,自成体系。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是一个天生与各种植物有亲近感的族群。

世居大山的瑶民对自然物的认知远超过我们,他们从小就明白,哪些能吃,哪些能用,什么东西是什么味道,何种东西碰不得,某种叶子或者枝条能在棉和丝织物上染出一种好看的颜色。而在这些方面我们则懵懂无知。当然,大瑶山里对植物最熟悉的人莫过于“瑶医”。

大瑶山的气候冬暖夏凉,日照少,阴天多,湿度大。在这样的地方居住理论上是风湿病的高发地区,但事实却相反。生活在这里的瑶族人很少得风湿病,这都得益于瑶族的医药。它来自自然的馈赠。摄影/王牧

在大瑶山的腹地六巷乡,我们找到一位名叫李成芬的老汉,他是此地比较有名的瑶医。六巷是距离金秀县城最远的行政乡,位于大瑶山南麓。

如果从县城去六巷,需要绕道桐木镇,穿越象州县地界,再回金秀界,然后上山、下山……才能抵达百余公里外的六巷。所以,六巷乡的干部到金秀县城开会,是头天晚上住到县城,否则便赶不上上午的会。

曾经属于地图上空白地区的大瑶山 摄影/王文伟

1988年,通往六巷的这条险峻公路才通车。那年,已经74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第五次到大瑶山,曾不顾艰险,坚持前往六巷。

李成芬家住六巷乡古架村,这里正好在大瑶山主峰圣堂山的山腰上。这位李瑶医长年走在瑶山里,在缺乏现代医疗条件的大山深处,运用他们世代传承的草药和验方,治病救人,是瑶山血脉得以延续的“土药师”、“土医师”。

瑶医似乎更重视草药的传承。许多被反复验证过的草药都编有“歌诀”,与中医汤头歌颇类似,像“叶里藏浆拔毒功”、“节大跌打驳骨雄”等等,就是把植物的外形特点与药效结合起来的“药谚”,更利于口口相传。

在“赤脚医生”盛行的那个年代,广西曾经将常见的中草药编成《广西中草药》一书,广为流传,书中搜集到的瑶山草药应该也不少。广西是中国中草药植物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而大瑶山则是广西的翘楚。

瑶医所使用的草药

李成芬告诉我们,他掌握的草药约有上千种,可分四大类: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些词乍一听很是威猛,在梁羽生先生的武侠故事中也能见到——顺便插一句,大名鼎鼎的梁先生就是大瑶山下的蒙山人,抗战时期,他曾与家人避难瑶山中。

多年前,我们曾在桂北龙胜县拍摄一户盘瑶人家洗“庞桶浴”。他们并非瑶医,但他们洗浴用的二十多种植物,全是打小就熟稔的草药,随手采回来,堆在一口大锅里熬成药用的“洗澡水”。

“庞桶”就是一只齐腰深,约莫半米直径的椭圆形木桶。他们一家人洗药浴的顺序是从老到小,假如家里有病号或刚生完孩子的妇人,则需分别洗,而且所用的草药也有所区别。李成芬说,就像你们每天要洗澡一样,瑶族人在春夏之际,湿气、暑气重的时候,更是经常洗药浴,主要是健体强身。

李瑶医最拿手的医术是外伤接骨。我们等到了一个他外出疗伤的机会——病号是一位乡村铁匠,姓陆,四十岁左右,一星期前从木梯上摔下来,小腿粉碎性骨折。

当时铁匠已经在乡卫生院敷药、上夹板,但是整条腿红肿,疼痛一直未减,因此才延请李瑶医给他诊治。

在中平镇那位铁匠家中,我们第一次见识了瑶医接骨。熬制好的草药是老李从家中带来的,在铁匠家的厨房里,老李把深棕色的药膏加温后,摊在一张蕉叶上铺匀,随后便直接敷裹到伤腿上,蕉叶外面再用纱布缠好。

大瑶山孟村采药百岁陶女占寿星  摄影/张小宁

整个过程不过十多分钟。尽管卫生院的X光片显示,铁匠的右小腿骨折很严重,但李瑶医却说,如果只是骨折,他最多用两副药就能接上,而且也不用夹板固定。一个月以后,我们通过电话打听铁匠的腿伤,李瑶医说,只用了一副药,早就走路了。而且,这段时间里老李又给三个人接了骨,其中两人还是肋骨骨折。

每次诊治过后,李成芬总要把病人的情况记在一个随身的小本里。当我们试图拍摄那个小本子时,被他拒绝了。他说那是他的秘密,只能传给他的徒弟。瑶医的技艺多是家传,倒不在乎传子还是传女

李成芬那个“传家宝”虽然没让拍,但还是让我们看了——那是一份并不多见的瑶医手稿,李成芬曾当过生产队的会计,高小文化,所以小本子里文图并茂。他最擅长用一种“火灸”来治疗杂症,“火灸”就是用某些有药物成分的植物枝条,点燃后在人体穴位上治病的方法。手稿里画有各种穴位的位置,有他给不同病人治疗的手法和心得。

老李已届七旬,家族中他最看好的“接班人”就是自己的孙女。不过眼下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孙女从医学院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到瑶山,而是留在了城市。

作者/杨小肃

(0)

相关推荐

  • 费孝通先生六次去过的“世界瑶都”什么样?

    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流连忘返.桂中偏东,北回归线偏北,平原丘陵之中,耸立着一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雾海云山--大瑶山.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的金秀,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 ...

  • 1935年12月16日,在大瑶山深山考察...

    1935年12月16日,在大瑶山深山考察的费孝通误踩了瑶人设下的捕兽陷阱,双腿被兽夹牢牢夹住动弹不得,他的新婚妻子王同惠独自下山去找人来营救,谁知竟一去不复返,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社会 ...

  • 90后90天徒步长征路丨贵州深山里的小县城:有机场、有高速、还有104岁的老红军

    顶端新闻记者  吴国强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这句谚语是形容贵州省多山平原少.气候潮湿多阴雨,当地居民生活比较贫困. 然而黄平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听到后却笑着说:&q ...

  • 《喊·山》丨 深山里的呐喊

    <喊·山>的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封闭传统的山村里,但却是一部投资超过1500万的精良制作.影片汇集了国际化制作班底,摄影.美术.音乐全都是国际化团队,所以,在电影的视听效果上做到了同类电影中 ...

  • 花楸丨深山里被遗忘的村落,藏匿着川西最大的古民居群

    ▽▽▽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向往的世外桃源. 它可能四面环山,重峦叠嶂: 它可能丛林秘处,流水潺潺: 它可能一望无际,海风轻拂. 不管是什么模样,一定有一个是你心中的向往. 说真的,近几年成都周 ...

  • 在深山里修建一座基站有多难?

    ► 文 观察者网 郭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听起来非常诗意,但如果放到我国为解决偏远地区居民上网难而修建服务基站上,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坡度60度,10个工人将重 ...

  • 只服务20多户人家,在深山里修建一座基站有多难?

    来源:观察者网客户端,综合整理自微博@中国铁塔 .焦点访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听起来非常诗意,但如果放到我国为解决偏远地区居民上网难而修建服务基站上,就是另外一段 ...

  • 秦岭深山里的大户人家,现如今已人去楼空

    踏上汉中市留坝县水柏沟的寻访之旅,起因是老乡说这条山沟沟的山顶有一片高山草甸,草甸上还有一个"天池".你瞧,如果不是我们专程来请教老乡,还真不知道秦岭那些不知名的山梁沟峪深处,藏着 ...

  • 深山里的宫殿式建筑群——平武报恩寺

    楠木建寺,虫不蛀.鸟不栖.不结蛛网,是"明初罕见之遗物" 大悲殿的千手观音  华严殿的转轮经藏 全寺有"深山龙宫"之称 大雄宝殿和万佛阁的明代壁画 [   这就 ...

  • 藏在深山里的文化园

            在群山环抱的满城县里,有这样是一个文化园,也是一个很有内涵的文化园~秀兰文化园.是为了纪念一个普通农村的妇女,赵秀兰.早年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勤劳致富,当她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