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太空洞、节奏慢、没意思?那是因为你太沉默了!
常有孩子说,语文课太空洞,节奏又慢,一节课下来好像也没有什么具体收获。即使生病少上一个星期学,也没关系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既然相当多的孩子对语文课的印象都是这样的,那难道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不会讲课吗?
这要从语文学科的特征和大家对语文课的认识误区谈起。
多数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是沉默的
很多家长在回忆自己中小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时说:一直没搞懂怎么学语文。上语文课时轻易不敢回答问题,因为对自己的答案实在没把握。
所以,多数时候只是只是坐在那里被动地听,听着听着还容易走神。只有当老师写了板书,才赶紧记一点笔记。
即便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幽默,自己也只不过是像在茶馆里听说书一样,听了一个热闹,并没有真正领悟出什么门道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到了高考,终于在进入大学校门后长出了一口气——再也不用为做现代文阅读题和写作文发愁了!
而现在陪着孩子学习的过程,让自己再一次重温了这个学不会语文的魔咒,狼狈不堪。
这个“学不会语文的魔咒”的关键点就在于,从不回答问题,只是像听说书一样,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听而已。
不回答问题,往往就容易给大脑偷懒的机会,根本不思考老师刚刚提的问题。不思考、不与老师互动,自然就很难有具体的收获,这与学哪个学科、学哪一项知识无关。
一句话总结:
主动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要想把语文学好,就要真正落实到培养和训练思维的层面上。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呢?首先就要让学生把思维呈现在老师面前,让老师看到他的思维现状是个什么样子。
写作文是呈现思维的一种方式,日常的口头交流和每天上课回答问题也是思维的呈现方式,而且,后二者比写作文的效率高很多。
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一对一授课。无论是赏析古典诗词,还是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抑或阅读现代文,给作文审题、立意、列提纲,都需要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老师在点评学生答案、引导学生改进的过程中,就指出了学生的思维偏颇之处以及如何调整纠偏。只有师生间有问有答、往来互动,才能实现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打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但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和其他学科特征的原因,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班级教学制,也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问一个问题通常只能有两三个孩子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其他的孩子只是听一听,记一记问题的答案。
虽然不能武断地说,所有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思维都没有得到提升,但至少,回答了问题的孩子借助老师的点评,调整、打磨和提升了思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上语文课时总是抢着回答问题,他就总是在老师面前呈现着自己的思维,让老师对自己的思维漏洞和偏颇之处及时指出,及时纠偏。这无异于把全班同学的老师抢成了自己的一对一家教。
一句话总结:
积极抢答问题!
回答问题拉开了学生间的差距
试想,虽然大家都同样学了12年语文,但回答问题的孩子是接受了12年一对一家教的辅导,从不回答问题的孩子相当于在茶馆听了12年说评书。评书我们都听过,但因为没有亲自练习过怎么说,就算听20年、30年,我们也仍然做不了说书艺人。
同理,像听说书一样听了12年语文课,却从来没有自己练习过怎么说、怎么回答问题,没有请“说书的师傅”对自己进行过具体的指导,考试时当然就不知道卷面上的问题该怎么答了。
一句话总结:
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练习!
老师叫别人回答问题了怎么办
孩子即使在课上积极主动地抢着回答问题,也不可能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由同一个孩子来回答,总有别人回答问题自己不得不被动的听讲的时候。这时候,听讲的对象应该从老师转移到回答问题的同学身上。
用心琢磨一下,同学的回答是否和老师的问题相吻合,有没有答非所问或者答得不全面、语言组织上逻辑不通的地方?
一边在心里评估同学的回答水平如何,一边借助同学的解答思路来修正自己心中想定的那个答案;同时,可以在书边用铅笔记一记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同学的发言要点;最后,再用钢笔把老师给出的结论记下来。
这样的听讲、思考和记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内心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打磨。同时还将整个思考过程记录了下来,考试前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这个记录了听讲的动态过程的笔记,来熟悉思维训练的过程。
一句话总结:
记笔记!
更多语文学习方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亲子读写】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